野史:崇禎死前才知:害死自己的人不是吳三桂李自成,而是這個人

2024年2月21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紫禁城的一角,昏黃的燈光下,崇禎帝孤獨地坐在書桌前。外面,戰火紛飛,叛軍的喧囂聲漸漸遠去,但對於這位即將迎來末日的皇帝來說,這一切仿佛已經與他無關。

他的眼中充滿了迷茫和悲傷,手中擺弄着一枚曾經象徵着皇權和榮耀的玉佩。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終於明白了誰是真正導致他和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

一、風雨前夕:李自成威脅與南遷之議

崇禎帝在紫禁城內的徘徊,不僅是身體上的行走,更是心靈的彷徨。

他踏過長廊,步入寬敞的宮殿,卻感覺四周的壁畫和雕塑都在無聲地嘲笑他的無能。

他停下腳步,目光穿透雕花窗戶,遙望着城外的天際線。

遠處,烽火連天,似乎預示着大明帝國的末日已近。

李自成的叛軍如滔滔洪水,一波又一波地涌來,對大明朝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崇禎帝的心頭充滿了沉重的憂慮。

他知道,只有南遷才可能為大明贏得喘息的機會。

但這個決定太過重大,他若直接提出,必然會在朝中引起軒然大波。

因此,他渴望有大臣能夠站出來,主動提出這個建議。

在那個深夜,崇禎獨自一人坐在龍椅上,腦海中不斷回放着朝中大臣的面孔和言行。

他試圖從中找出可能支持南遷的人選。

然而,想到大臣們或是因畏懼,或是因私心,他不禁感到一陣失望。

他知道,這個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和遠見,可朝中似乎缺乏這樣的人物。

二、朝堂對決:陳演的沉默與光時亨的反對

第二天的朝會,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天。

崇禎帝深吸一口氣,他的眼中閃爍着決斷與憂慮交織的光芒。

朝堂上,大臣們依次就座,氣氛凝重。

崇禎帝的聲音在這安靜的空間里格外清晰:「鑒於李自成勢力的日益壯大,朕考慮南遷至南京,暫避其鋒芒。」

他的話音剛落,一片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了陳演,期待着他的回應。

陳演卻沉默不語,臉上的表情難以捉摸。

這時,他微微側頭,目光與光時亨對視了一瞬間。

光時亨立刻站起身,聲音堅定而有力:「南遷非但無助於形勢,反會露出弱勢,給敵人可乘之機。必須在京城死守,方顯忠誠。」

他的話語引起了一陣議論聲。朝堂上的氣氛變得緊張起來。

其他大臣見狀,也開始紛紛表示反對南遷,聲音匯成一片,仿佛要壓倒崇禎帝最後的希望。崇禎帝的心沉入谷底。

他望向陳演,希望從他的沉默中找到一絲支持的跡象,卻只看到一片冷漠。

這一刻,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立和無助。他的心中充滿了失望,甚至是一種被背叛的感覺。

面對這樣的局面,崇禎帝知道自己再無退路。他站起身,聲音中帶着一絲絕望:「既然諸位大臣皆反對南遷,那朕決定留在京師,與大家共同抗敵。」

朝堂上一片肅靜,大臣們低下頭,沒有人敢於直視崇禎帝失望的眼神。崇禎帝緩緩坐回龍椅,心中卻如死水般寂靜。他知道,這個決定可能意味着大明帝國的命運已經註定。但他無能為力,只能默默接受這殘酷的現實。

他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大明帝國的山河,他的祖先們辛苦開疆拓土的場景。如今,這一切都將因他的無能而化為泡影。他感到一種深深的無力和悲哀。

三、死守京師:勤王之策與吳三桂的角色

隨着朝堂上南遷提議的失敗,崇禎帝和大臣們的焦慮日益加劇。

在這個關鍵時刻,一位大臣站了出來,提出了一個新的方案:「陛下,吳三桂掌握着邊疆的精銳部隊,他若能入關,必能大大提高我們對抗李自成的能力。」

這個提議立即引起了朝堂上的一陣討論。

吳三桂,作為大明在邊疆的重要將領,他手下的軍隊被視為大明最精銳的力量。

在場的大臣們紛紛表示支持,他們認為在這危急關頭,唯有調動吳三桂的部隊才能挽救大明的危機。

然而,就在眾人以為這個提議會被接受時,陳演突然站了出來,他的聲音冷靜而堅定:「無需如此。京師的兵力已足夠抵抗李自成。我們不應輕易動用吳三桂的部隊,以免給邊疆留下空虛。」

陳演的話讓在場的大臣們感到驚訝。他們沒有想到陳演會如此堅決地反對調動吳三桂。一時間,原本支持調動吳三桂的聲音開始減弱。

大臣們開始重新考慮這個提議的利弊,朝堂上再次陷入了沉默。

崇禎帝的眉頭緊鎖。他看着陳演,心中充滿了疑惑。

他不明白陳演為何如此堅決地反對這個看似可行的提議。在他看來,調動吳三桂確實是目前最好的選擇。然而,他也不想再次和陳演發生沖突。

在南遷提議被否決後,他已經感受到了朝堂上日益增長的壓力。

朝堂上的氣氛變得更加緊張。大臣們你看我,我看你,都在等待着崇禎帝的決定。崇禎帝沉吟了片刻,最終沒有立即做出決定。

他的心中充滿了矛盾和掙扎。一方面,他知道吳三桂的部隊確實可以大大增強京師的防禦能力;另一方面,他也擔心陳演的反對有其深層次的考慮。

朝會結束後,崇禎帝獨自回到了乾清宮

他走進書房,開始翻閱關於吳三桂的資料。他需要更多的信息來做出決策。

他知道,這個決定關繫到大明的生死存亡,他不能有任何的疏忽。

書房裡靜悄悄的,只有崇禎帝翻動書頁的聲音。他的眉頭越皺越緊,心中的矛盾和掙扎越來越強烈。他思索着吳三桂的軍事才能,考慮着邊疆的局勢,同時也在思考陳演反對的真正原因。

四、機會喪失:陳演的堅持與崇禎的無奈

幾天的沉思後,崇禎帝終於下定了決心。

在紫禁城的一角,他獨自站在窗前,眺望着遠方模糊的天際。他的心情復雜,一方面是對未來的不確定,另一方面則是對陳演的憤怒。他深感陳演的堅持不僅阻礙了他救國的策略,更是將大明推向了更加險峻的境地。

他急切地命令傳喚吳三桂,希望能盡快調動這支精銳部隊入京抵抗李自成。

然而,就在他下達命令的時候,報來的消息卻是令人心寒——一切都已經太晚。

李自成的勢力已經擴大到了不可逆轉的地步,而吳三桂的部隊調動也變得愈發困難。

崇禎帝的心中充滿了憤怒和無力。

他怒斥陳演:「你的頑固不僅延誤了救國的良機,還把大明推向了毀滅的邊緣!」

陳演面對崇禎的指責,卻依舊面無表情,他沉默地站在那裡,仿佛所有的譴責和憤怒都與他無關。這使得崇禎帝更加氣憤,他覺得自己被最信任的大臣背叛了。

在那一刻,崇禎帝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絕望。

他的憤怒並不能改變任何事實,大明的危機依舊如影隨形。

他感到自己的力量渺小,對抗這場浩劫似乎已經無能為力。

他獨自一人回到了寢宮,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

他回想起當初即位時的雄心壯志,如今卻要親眼目睹這個龐大帝國的衰落。

在昏黃的燈光下,他的身影顯得異常落寞。

夜深了,崇禎帝坐在書桌前,手中擺弄着一枚玉佩,這是他父親留給他的遺物,代表着皇權和責任。他的思緒飄遠,回想起他父親的教誨和自己曾經的理想。

他感到一種沉重的責任壓在肩上,但又無力改變眼前的局面。

這一夜,崇禎帝幾乎沒有合眼。他的心中充滿了憂慮和無奈。

他知道,即使自己再怎麼努力,也難以挽回大明的命運。但作為一國之君,他不能放棄,即使前路茫茫,他也必須堅持到底。

五、背叛與絕望:陳演的結局與崇禎的悔恨

隨着李自成的軍隊攻破北京,整個紫禁城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和混亂之中。

此時的陳演,他曾堅決反對調動吳三桂,現在卻在亂世中暴露了他的真實面目。

面對李自成的鐵蹄,他沒有選擇抵抗,而是急忙投降,並獻出巨額金銀,試圖以此換取自己的生命安全。

陳演的投降和背叛,在紫禁城中迅速傳開,引起了一陣嘩然。

一些仍忠於大明的官員和侍衛感到震驚和憤怒,但在這絕望的時刻,他們也無力改變什麼。陳演的舉動,像一把尖刀,深深刺痛了那些仍然懷有希望的人們的心。

然而,命運對陳演的嘲弄並沒有就此結束。李自成並沒有因為他的投降和賄賂而放過他。在敗退北京之前,李自成冷酷無情地下令處決了陳演。

當刀鋒落下的那一刻,陳演的一切貪婪、背叛和悔恨都化為了虛無。

在另一端,崇禎帝在生命的最後時刻,終於明白了誰是真正導致他和大明滅亡的罪魁禍首。他曾深信不疑的陳演,正是他的滅亡之源。

崇禎帝的內心充滿了痛苦和悔恨,他感到自己的信任和期望被無情地背叛。

在那冰冷的夜晚,崇禎帝獨自一人在紫禁城的一角徘徊。

他回想起自己當初對陳演的信任,以及陳演那些似乎充滿智慧和忠誠的言論。

然而,現在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可笑和可悲。他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無力和盲目。

紫禁城外,戰火紛飛,叛軍的喧囂聲漸漸遠去,但對崇禎帝來說,這一切似乎已經與他無關。他的心中只剩下了空洞和絕望。

他知道,自己的時代已經結束,而這一切的災難,都源於他對陳演的錯誤信任。

參考資料:

  1. 代晨,周興濤.論崇禎王朝的覆亡——從《孫子兵法》解讀崇禎王朝覆亡原因[J].孫子研究,2023(4):1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