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或將被各國搬空,女王去世後各國討債,中國文物何時歸

2024年2月21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文|歷史求知所

編輯|歷史求知所


2022年9月8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去世沒多久,英國就迎來了一場來自世界各國的「討債」。

在外網上,印度網友尤其激動,他們情緒激烈地表示:女王去世後,能否可以歸還「光明之山」了?

「光明之山」是顆華麗璀璨的大鑽石,純天然,個頭大,而且非常古老,產自印度的著名鑽石礦山-戈爾康達,之後的百年間被印度王室所持有。

在之後時間的長河中,這顆鑽石流離失所,從印度到了伊朗,然後又被阿富汗的國父杜蘭尼獲得,在王權爭斗中,他的一個兒子又帶着光明之山回到了印度。

1849年,英國人滿世界地搶占殖民地,當然也包括掠奪當地的財富。在東印度公司成立的250周年紀念里,被搶來的光明之山當做禮物獻給了英國維多利亞女王。

這個186克的大鑽石,為了更好地鑲嵌在王冠上,經過打磨後減重將近80克,最終「落座」英國國王的王冠之頂。

«——【·鎮館之寶都是搶來的·】——»

英國最早靠什麼發家的?當然就是靠搶。隨着網上對英國的清算聲音越來越大,一張女王的照片又將英國祖上的罪惡彰顯得淋漓盡致。

女王奢華耀眼的華服和王冠、權杖上,分別鑲有許多珠寶鑽石。和光明之山類似,很多都是來自其他國家的珍寶,比如南非、肯尼亞、巴巴多斯、埃及和斐濟。

不僅女王的行頭是從世界各地掠奪而來,著名的大英博物館更是存放這些財寶的巨大倉庫,它的另一個外號「贓物博物館」也同樣出名。

大英博物館在英國倫敦,於1753年成立,至今已經270年,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著名博物館之一。

雖然坐落於倫敦,但大英博物館的建築外形屬於希臘風格,內部館藏非常豐富,有近800萬件,但因為場地等客觀原因限制,展出的藏品不過1%。

這里有大量來自羅馬、印度、中國、希臘的古代文物。尤其是埃及文物館,極其豐富的10萬件藏品,吸引了全球的遊客和學者的目光。

因為埃及藏品太多,還細分成了木乃伊館和埃及建築館。這里的壁畫、雕像和首飾,都有將近5000年的歷史,逐一追溯下來能窺見古埃及歷史的全貌。

另外,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中國的歷代珍寶2萬3千多件,時間跨度同樣漫長,從遠古新石器時代,到商周到魏晉,從唐宋到明清。

涵蓋了我國的書畫、玉器、青銅器和飾品等等藝術類別,包含各類青銅器,石佛和雕塑,書畫和瓷器,還有各類金玉製品,仿佛會以為身處故宮。

在博物館的第33號展廳,第一件展品就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雙耳陶器,是古人用來打水的工具。再往裡走,可以看到商周時期的青銅雙羊尊。

青銅雙羊尊左右兩邊是兩頭昂首的公羊,栩栩如生,造型精美。目前存於世的只有兩尊,可惜都不在國內,一個在大英博物館,一個在日本的根基美術館。

雙羊尊自從出土後就一直被皇室珍藏,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英國人從紫禁城裡盜出。

大英博物館內還有我國甘肅省的敦煌壁畫。敦煌壁畫繪制於整個石窟內壁,總面積有上萬平方米,技法精湛,顏色豐富。

不僅極具美學和宗教意義,屬於世界文化遺產,而且還是一座「顏料博物館」,讓我們可以看到1600年前古代藝術家們的精巧構思。

這樣的壁畫在大英博物館內有100多件,有的是從完整的敦煌石窟上敲下來的,有的則是從當地非法購買然後帶回的英國。

除了精美的敦煌壁畫,石窟中的經書和畫作更是無價之寶。從1856年到1932年的幾十年裡,還有無數的西方探險家前往中國的西北,敦煌莫高窟遭遇浩劫。

紙張書籍歷經千年已經不能有半點折騰了,但當年英國人為了運文物不擇手段,許多經卷遭到破壞。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被西方社會稱贊為「最有國際精神」的考古學家斯坦因,在我們眼中,他則是「偷盜第一人」。

他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前後三次到中國,用騙取和偷盜的方式,從中國帶走了24箱經卷,5箱刺繡和珍貴的絹本畫作。

為了將壁畫分成幾份帶走,斯坦因會使用大量的化學藥劑,然後像切玻璃一樣切分本來完整的壁畫。

所以近看之下會發現,博物館內陳列的壁畫之間,那些拼接痕跡觸目驚心,每一個與之有深深血緣的中國人,內心永遠會為之心痛。

到清朝年間,大英博物館已經有了「中國文物收集癖」,在清朝末年國力衰微時,對神秘的東方寶物垂涎已久的英國人直接開搶。

大英博物館的幾件鎮館之寶里,東晉畫家顧愷之的絹本畫《女史箴圖》是最為著名的中國藝術品,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絹本畫。

原作已經遺失,現存於世的是唐代和宋代的臨摹本。宋代的摹本如今珍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唐代的這份則是在1900年,被一個英國上尉從頤和園內偷走。

如此寶貴的古代文物,在當時只以相當於一萬多人民幣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而且原畫本有十二段,目前現存只有九段。

讓人更心痛的是,因為西方人不具備保存中國卷軸畫的知識和方法,更不懂怎麼保護矜貴的絲織物畫作,想當然地將其按照日本畫的存放方式,分成三份分別裝裱。

結果可想而知,唐摹本《女史箴圖》出現大面積開裂,而且色彩出現斑駁和氧化。這幅流落異鄉將近120年的中國畫,在漫長的時間和不當的保存下,在逐漸失去卷軸畫的特質···

因為極其脆弱,一年中展出的時間只有8個星期,想要一睹這幅中國第一傳世名畫的風采,還要看運氣。

«——【·拒不歸還文物·】——»

如今的大英博物館藏品有800萬件,但在大英博物館剛剛建造好的19世紀,博物館全部的藏品是8萬多件,總體面積不過5.6萬平方米。

英國在開啟全球殖民後就是瘋狂掠奪的開始,除開能夠使用的一切資源,比如鋼鐵和煤炭,英國的不少貴族還盯上了代表地位和身份象徵的寶石、文物。

秉承着復興希臘文化的旗號,大英博物館不僅是在建築風格上向其靠攏,代表古希臘最高藝術和美學象徵的帕特農神廟中,珍貴的「命運三女神」群雕像也被藏於館內。

這些東西可不是希臘送給英國的,不然希臘不會找英國要那麼多次。在2021年,希臘慶祝建國200周年,還不忘提醒英國差不多可以還東西了。

那年時任英國首相的約翰遜表示理解,但是沒門。這些希臘雕像可是英國公爵「合法」獲得的,憑什麼說還就還?

最具有爭議的是19世紀,在英國殖民擴張時期,在戰爭中劫掠走的不少珍寶,以及探險家和學者以非法手段占有或購買的文物。

當然,當強盜的不只是英國一家,但如荷蘭、德國和比利時都態度端正,表示將會確認自己家博物館里是否有被盜來的文物,核實無誤馬上歸還。

為什麼敢霸占着別國的文物不還?只因為英國對待歷史的態度本來就有問題。知道自己的行為會被人不齒,所以乾脆不承認或者「改一改」。

畢竟不少海外華人早就發現,一些英國博物館為掩蓋自己國家的搶掠行為,喜歡扭曲客觀的歷史事實。

比如在一場中國文物的特展上,旁邊的中文介紹赫然寫着:許多英國人以外交官、教育家和士兵等合法身份前往中國,並帶回了紀念品。

更離譜的是,在「中英友好關系」這一標題下,寫着在鴉片戰爭後,中英有着友好往來,雖然存在偏見,兩國人民之間還是結下了深厚友誼···

做為搶了中國最多文物的國家,大英博物館的整個中國館都可以算是「犯罪罪證」。150萬件流失海外的文物里,英國就拿走了其中的三分之二。

而將這些搶來的文物說成是「購買的紀念品」,這樣的行為簡直無恥到了極點。

大英博物館拒不歸還文物,背後還有一個原因。答應了一個國家的歸還要求,那麼其他國家的討要將會像潮水般涌來。

幫助研究和解釋了埃及象形文字的「羅塞塔」石碑要還給埃及,復活節島的一尊巨石像要還給智利,11塊「塔波特」是正教會聖物,要還給埃塞俄比亞···

還有中國的2萬件文物,僅僅是清朝的玉器瓷器就數不勝數,這些東西如果都還了,博物館還不得被搬空?

為了應對外界的清算,大英博物館開始堅持一種新政策,就是支持所謂的「出借」而不是歸還。

也就是,如果我們想要回商周的雙羊尊,只能找大英博物館出借展覽,但是這個文物的所有權還不是我們的,展覽完了還要把雙羊尊給送回去。

大英博物館聲稱,文物存放於展館中才是最好的保護方式,而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人類的文化藝術成就,是極具教育意義的。

相關負責人說,「誰能看到這些展品,比誰擁有這些展品更重要」。這樣一句就把強盜行徑給輕描淡寫地帶過了,還把自己塑造得很崇高。

不管我們怎麼強調這些文物都是被盜取的,現在想要收回,英國政府和大英博物館都充耳不聞,並用獨有的神奇邏輯拒絕這樣的合理要求。

所以希臘帕特農神廟里,一半的雕塑都在倫敦;我國歷代的眾多國寶級書法和各類精美藝術品,也依舊遠在異國他鄉。

«——【·如何讓文物回家·】——»

2000年,佳士得拍賣行不顧外界的反對,公然拍賣圓明園的三個生肖銅像。買了讓奸商得逞,不買國寶還要流離失所,最後是中國的保利集團以高價拍下。

7年後,蘇富比拍賣行准備拍賣其中的馬首,這次是賭王何鴻燊以6910萬港幣拍下,在拍賣會開始前就將其購買。

這兩件事讓眾人無不指責拍賣行的無恥行為,公然拍賣他國文物,但看到這巨大「商機」的佳士得們,可不會放過這個機會。

後來兔首銅像的起拍價就是1000萬歐元,最後以1400萬歐元賣出。就算現場的競拍者不去競拍,也有買家通過電話競價購買。

知道我們想要國寶回歸的心情殷切,這些商人們便利用民族感情進行惡意「漲價」。

1985年,馬首生肖銅像售出價格是1500美元,20多年後,鼠、兔的價格變成了1400萬歐元,考慮到歐元的匯率比美元還高,這個上漲幅度非常驚人。

比起中華五千年的璀璨藝術,圓明園的生肖銅像的藝術價值其實並不高,而且都是由西方人承擔設計的普通噴泉裝飾,沒有中華文明的基因。

但因為承載着對圓明園的苦難記憶,那些掠奪者的後人別有用心地利用了這些情感,炒高了這些文物的價格,自己從中獲利。

所以只是購買文物,並非最好的辦法。一個是普通人根本沒法參與競拍,尤其在有意地推高文物價格的情況下,另外就是很難買得完。

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在海外的文物有160多萬件,就算每個都能買到,且都是100多美元的價格,全部買下來也要上百億。

不買的話,指望他們主動歸還?看看英國和大英博物館的態度就知道了,希望非常渺茫。那麼我們該怎麼讓文物回家呢?

其實最好的辦法就是,把買文物的錢用來幫助高校建設和企業發展。當初我們之所以被劫掠,就是因為被欺軟怕硬的強盜盯上,知道我們無力還手。

但現在,國家在不斷發展,擁有強大實力後,有的人選擇無償送回文物。不管這些「善舉」的背後是因為出於良心發現,還只是政治方面的考慮,反正最後的結果是我們所希望的。

過去不能忘記,但我們要永遠為了未來而努力。歷史是鞭笞我們前進的動力,創造新的歷史才是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