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以後要明白: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親情有界限,父母要忌諱五件事

2024年2月22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這個世界上,最親密也最令人動容的感情,不外乎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親情。

子女在18歲至35歲之間,因上學、工作、成家,與父母的關系將漸行漸遠。

父母不能一味地把與子女的關系處得「親密無間」,心裡要有界限,相處留有空間。下面五件事是父母忌諱做的,輕易不要去越界。

孩子給錢送禮物,父母捨不得要

一位女兒在母親55歲生日時,送一套價值2600元的化妝品。母親三次堅持轉錢給女兒,還發信息說:「你掙錢少,有兩孩子養。」女兒心裡尷尬極了。

逢年過節,父母生日,子女為了表示自己對父母的心意,會給父母錢,或者送禮物。

父母體諒子女壓力大,掙錢少,往往選擇婉拒。最多的托詞是「我有錢,你留着」,外加一句「這麼貴的東西,我也用不着」。

其實,你應該收下。這是孩子表達的心意,收下他的錢或禮物,孩子收獲了一份反饋父母的成就感。你如果體諒他,以後找合適的方式返回去。愛心是需要表達的。

過度地向子女索取是忌諱。但是,如果一次次地拒絕,以後子女會淡化生活的儀式感。不給你錢,不買東西給你,就變成了理所當然。

視兒媳婦為外人,排斥擠壓

近日有一對婆媳,穿着馬面裙,手挽手雪後游覽張家界天門山,導游問兩人是什麼關系,媳婦說:「閨蜜唄。」婆婆說:「母女唄。」

媳婦娶進門了,就是一家人了,並且是女主人。媳婦兒是你們家族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婆婆的接力棒遲早要交到媳婦的手裡。

有些父母卻視兒媳為外人,明里暗裡排斥打壓媳婦,橫挑鼻子豎挑眼,左右不順心。兒子和媳婦有矛盾,一心向着兒子。

這麼做其實錯得很離譜。對兒子鹹淡可以不論,反正是你兒子。與媳婦鬧僵了,說不准一輩子難以修復。

處一個融洽的婆媳關系,好處太多了。兒子對父母好不好,其實有一半的話語權在媳婦身上。兒子好,抵不上媳婦好!婆媳關系好,讓孫輩在一種輕松友善的氛圍中成長,確保心理陽光積極。父母走了,媳婦才是跟你兒子相濡以沫,白首到老的人。

視媳婦如己出,多對兒媳好點。這樣做,你的晚年會更加幸福。

信以為真地認為,女婿是半個兒子

有這麼一個段子:媳婦說,「老公,咱媽住院要做手術,你轉5萬塊錢去。」老公說:「我們家收入你不是不知道,哪有5萬?」媳婦說:「是我婆婆,是你媽。」丈夫立馬將錢轉過去。

說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我認為只適合成家之前。女兒成家之後,父母對女兒黏貼太緊,徒然增添了女兒在婆家的壓力。

如果你有兒子,你往女兒家跑多了,這邊的媳婦心裡有猜忌,擔心你將利益輸送給女兒,說你偏心。

如果你只有女兒,可以給女兒家出錢出力,幫助帶着孩子。記得適當的時候要退出女兒女婿的生活。

女婿不可能變兒子!只要對你女兒好,對岳父母客氣就行了。女兒對父母好,女婿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不錯了。出力出錢的事,盡量不要麻煩女婿,這樣對你女兒有好處。

隔代親,插手孫輩的教育

一位奶奶教育5歲孫子,告訴他這個那個。孫子突然一句「你又不是我媽媽,我為什麼要聽你的?」

奶奶和外婆帶着孩子,隔代之間的親情越來濃。我的看法是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洗洗涮涮,保證好安全,夠你累了。至於教育的大任交給生他的父母。奶奶外婆望孫兒孫女成龍成鳳,抱着「為你好」的想法,攬起教育的責任,殊不知,這是越界了。

年輕人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祖輩要會「裝聾作啞」。千萬不要插嘴插手,更不要護短。隔代親不能親成「保護傘」。

天底下最費力不討好的事是給子女帶娃。娃兒教育得不好,奶奶外婆就是「背鍋俠」。

沉迷子女家的事,忘了另一半

我們村一個63歲的退休老師,老伴去廣州給女兒帶娃。老公一個人在家裡飼養雞、鴨、鵝、豬,種點蔬菜。有時間跟老伴接視頻聊兩邊的事兒。老婆兩天沒打視頻,再打過去沒人接了,找人破門一査看,老伴兒倒在床沿邊,後來得知是腦溢血。這是老人分居的苦果。

人老了,最應該關照的,只剩下老伴了。最值得依靠的也是老伴。身體好一些,你就少孤獨幾年。老伴活着,退休金保證兩人吃喝不完。老伴走了,活着的一個也只能活得「寂寞」。再孝順的子女,怎比得上老伴貼心?

記住,人老了能伴你左右的只有你老伴了。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聯系,一輩子也不能切割,這叫做血脈相連,也是家族傳承。

但是,即使是父母和子女之間,也要做到「親密有間」,留有空間和餘地。這是對彼此的尊重,也是對彼此的保護。

保持距離,守住界限。一旦失去界限,也會讓人感覺身陷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