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牛」和「社恐」的孩子,長大後誰更有出息?現實打臉父母

2024年2月22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前幾日,好友帶着5歲的兒子軒軒來家裡做客。

一進門,好友就提醒兒子要叫「阿姨好」,可軒軒小臉一紅,躲在了媽媽後面,沒好意思開口。

飯桌上,軒軒低着頭吃飯,當我試着跟他聊天時,他的小臉又紅了。

好友見狀,有些不悅,嘆着氣說:「這孩子社恐得很,有點內向,也不知道以後該怎麼辦。」

我卻笑着回答:「那你這個當媽的有福了呀!」

好友一臉詫異:

內向不是性格缺陷嗎?

男孩不是「社牛」些才好嗎?

太內向的孩子未來會很難成功吧?

我搖搖頭,耐心地給她分析:

「你看,軒軒剛才開飯前會默默地把碗筷擺放整齊。」

「他還給你夾了你愛吃的菜。」

「剛剛我兒子摔倒哭泣,軒軒還悄悄問你『弟弟沒事吧?』」

……

好友這才鬆了口氣,表示軒軒雖內向,但特別細膩貼心。

確實,家有「小宅男」,父母往往會很擔心。

畢竟,女孩內向,別人會說「文靜」;而男孩內向,或許會被貼上「木訥」的標簽。

但,這其實是對男孩最大的不公。

來源:視覺中國

知乎上有個話題:男生最討厭父母說啥?

在眾多男性網友的發言中,我看到一個高頻詞匯:內向。

其中有個網友的分享獲得很多關註:

網友小時候不愛說話,喜歡一個人躲在角落玩玩具,只要家裡一來客人,他就馬上鑽進房間。

小學時,班主任總說他太安靜,不合群,父母為此很是煩惱。

初中時,網友媽媽不知道從哪裡聽來的方法,說常帶孩子去應酬可以改善內向。

於是媽媽就開始帶着網友去各種飯局,不僅逼他給各位大人敬茶,還要求他說好聽的話與大人寒暄。

「當時我站起來,紅着臉把茶一口悶了,不知道說什麼,就坐下了。大人就開始說『你這麼內向,以後娶不到老婆』之類的話。那時我正值青春期,被一群長輩嘲笑,我內心特別受傷。」

「我不愛說話怎麼了?我不愛社交怎麼了?我照樣考上了好大學,找到了好工作,也談戀愛了。」

「內向的人,照樣可以過很好的生活!」

就算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網友的委屈。

這樣的委屈,相信很多被貼過「內向」標簽的男孩都感同身受。

在傳統理念中,內向=性格缺陷=不好=失敗。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心理學家馬蒂·奧爾森·蘭妮在《內向者優勢》一書中就明確提出:

「內向和外向是兩種不同的氣質,並無好壞之分。」

二者最大的區別在於能量的汲取方式不同。

內向特質的人,喜歡通過獨處來獲取能量;而外向特質的人,則喜歡通過社交來獲取能量。

比如,當感到疲憊時,性格內向的孩子更傾向於靜靜地看書來放鬆自我;而性格外向的孩子則更適合約一大群朋友玩樂一番來緩解疲勞。

由此可見,內向,是一種特點,而非缺點。

可許多性格內向的男孩都被貼上了「沒出息」的標簽,並在這個標簽中,聽盡嘲笑,受盡委屈。

來源:視覺中國

不禁想起了電影《滿江紅》的主演易烊千璽的故事。

易烊千璽是演藝圈裡妥妥的「社恐」代表。

他自小就內向慢熱,不愛說話,喜歡獨處。

在《滿江紅》拍攝期間,他總是那個靜靜地看着其他演員說笑的人。

電影里有一個鏡頭,是需要易烊千璽落淚的,可導演張藝謀並未提前告知他。

但易烊千璽憑借對人物的透徹理解和對劇情的深入琢磨,在那個鏡頭里自然而然地落下一大顆淚珠。

這引得張藝謀導演連連稱贊他是為戲而生的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有研究表明,性格內向的人,心思更加細膩,情感更加敏銳。

在不愛說話的時候,內向的孩子其實是在靜心觀察周圍的一切;

在獨處期間,內向的孩子實則是在認真思考問題……

因此,有內向特質的孩子,總是更容易成為父母的「小棉襖」,懂得理解父母、關心父母、體貼父母。

除了情感細膩,內向孩子的專注力也更好,更容易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獲得成功。

記得高中班上有個身高1米85的男生,但這個高個子男生卻十分文靜。

下課期間,大家一起討論八卦時,他總是在一旁默默聽着,很少開口參與。

每次老師上課提問他,他似乎都需要在腦子裡搜尋半天,才能慢條斯理地給出答案。

可這樣一個不善於表達自我的人,成績卻非常好。

不僅是成績好,他還參加過很多物理、化學競賽,最終都抱回了金獎。

高三時,他被清華大學物理系直接破格錄取了。

我曾經當過他的同桌,我發現他成功的秘訣在於:格外專注。

有一次他在研究一個量子模型,我不小心把一杯剛剛泡好的咖啡打翻,濺到他校服上,他卻渾然不知。

李玫瑾教授也曾說過:

「嘴巴伶俐的孩子,成績都一般。相反不吭聲、話少的孩子,學習都很好。」

這是因為話少的孩子能夠更專注地研究一件事,這樣就更容易做出成績。

原來內向≠失敗。

內向特質的孩子同樣也能在人生的主場上,自由馳騁,光芒萬丈。

來源:視覺中國

父母需要如何做,才能更好地養育相對內向的孩子呢?3個建議值得各位家長借鑒:

1. 把孩子的內向當成特點,而非缺點

在傳統觀念里,尤其對男孩子,總有很多禁忌:不能哭,不能軟弱,不能喜歡粉紅色,不能內向。

一旦男孩性格文靜,父母總是習慣給孩子貼上「內向」、「沒出息」的標簽。

而聰明的父母,會把孩子的內向當成特點,而非缺點。

初中有次家長會,班主任跟一位爸爸聊到孩子的表現:

「你家孩子還不錯,就是太文靜了,還是應該外向一些,以後吃得開。」

誰知,那位爸爸馬上反駁:

「我不覺得我兒子內向呀,他在小區可是有很多好朋友的。」

兒童心理學表明:孩子不一定會成為父母期待的樣子,但一定會成為父母口中的樣子。

如果總是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那孩子也會慢慢成為糟糕的人。

而這位同學,正是因為沒有被貼上過「內向」的標簽,他才能欣然接納自己,成為自信的人,交到很多朋友。

2. 尊重孩子的獨處需求

愛因斯坦曾在一次采訪中被問到:「您有什麼成功的秘訣嗎?」

他謙虛地回答到:「其實並不是我很聰明,我只是和問題相處得更久一點而已。」

原來愛因斯坦從小就是沉默寡言的孩子,喜歡一個人待着。

可他的媽媽並未擔心兒子以後會成為與世界格格不入的人,反而允許他長期獨處。

正是這份獨處,讓愛因斯坦有了更多時間思考問題、研究問題,最終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物理學家。

孩子內向不是問題,父母一味逼迫孩子外向,成為世俗認可的樣子,這才是問題。

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處需求,這是父母的水平,也是孩子的福氣。

3. 幫助孩子找到真正的熱愛

胡可的兒子安吉從小是個羞澀內向的孩子。

有一次參加節目,胡可叫安吉做自我介紹,可這個小男孩卻抿着嘴,一言不發。

胡可並未感到難堪,反而笑着替安吉做了自我介紹。

而生活中,胡可也並未因為安吉的內向而擔憂,反而會一直陪着他學習各種才藝技能。

後來胡可發現安吉特別有鋼琴天賦,便鼓勵安吉用心練習。

終於,安吉登上了舞台,雙手彈奏着優美的旋律,那一刻他成為了一個自信的男孩。

美國一項歷時30多年的研究發現:內向型的人在創作、藝術、科研等領域有着外向者無法比擬的天賦。

所以,當家有「小宅男」,父母可以多把孩子往藝術、科研方面引領,或許就會找到孩子獨有的天賦。

來源:視覺中國

看到過這樣一句話:

每一個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樹的表現來衡量一條魚的能力,那麼這條魚將一輩子活在自慚形穢中。

內向特質的孩子,就是一條深海里的大魚。

他們安靜,沉着,能夠冷靜地面對困難與挫折;

他們敏感,細微,能夠覺察到環境的變化和人的喜怒。

聰明的父母,應該保護好孩子的內向特質,因為這份特質背後,一定隱藏着我們暫時看不見的巨大能量。

而這份能量終有一日,會給父母帶來溫暖,給世界帶來光亮。

最後,願每個不愛說話的孩子,都能得到父母的接納,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初桃;來源:微信公眾號男孩派(ID:boy666d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