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手機爭奪戰,如何避免電子沉溺又不“雞飛狗跳”

2024年2月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近一段時間,各地陸續開啟寒假時間。暫時告別平日的學習節奏,面臨更多可支配的閑暇時光,不少孩子拿起了手機,或是遊戲對戰,或是刷短視頻,一頭“紮進”了電子屏幕裡。“一給手機就笑,拿走手機就跳”“天天刷手機,溝通時愛答不理”“因為手機爭奪戰,親子關系鬧僵了”……不管母慈子孝,一管雞飛狗跳,一些傢長的無奈,令人擔憂。

在這個滿是“觸摸屏”的時代,手機如同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若是強行剝離手機,工作、學習、生活、社交、娛樂,方方面面都會受到影響,孩子亦是如此。但若是被屏幕“綁架”,首當其沖的危害,便是視力受損。國傢衛健委公佈的數據顯示,目前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在50%以上,其中“電子產品使用時間長”是重要因素之一。觸網低齡化不可避免,近視低齡化不容忽視,防止“小眼鏡”增多,是大傢共同的心聲。

受損的不止視力。長時間看屏幕、玩手機遊戲等,會讓孩子的大腦始終處於亢奮狀態,回歸平淡、靜態、安靜的現實環境時,往往難以凝聚註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下降、生物鐘紊亂、社交興趣不高等身心健康問題。更令人擔憂的是,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任由網絡上一系有害信息無差別地呈現於青少年眼前,將對漫漫人生路造成“長尾效應”。

童年“鎖”屏的背後,是傢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交流出現了斷裂。倘若大人們都是“低頭族”,走到哪兒刷到哪兒。如此“言傳身教”,如何要求孩子對手機免疫?傢長是孩子的榜樣,是孩子最初習得行為模式、情感能力的范本。讓孩子們走出屏幕,健康使用電子產品,首先需要傢長自己做得更好。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禁果效應”。說的是,簡單粗暴地禁止一件事,反而讓這件事更具誘惑力,反而引人去關註、行動甚至著迷。10後、00後,都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完全生活在沒有手機的“真空環境”中,並不現實。因此,真正的解決之道,不是簡單把手機從孩子手中奪走,而是讓孩子主動把手機放下。兩個方向:一是提升孩子自控力和判斷力,學會合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獲取知識、促進成長;二是讓現實世界更好玩,引導孩子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建立更多聯系,在跑跳中強健體魄,在社交中自由探索,不被虛無縹緲的電子世界所俘獲。

這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傢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柔性引導。比如,從小事做起,可與孩子商定合理的用屏時間,獎懲分明,養成習慣,讓孩子成為時間管理的主人。從自身做起,傢長也應放下手機,多一些親子閱讀,多一些戶外活動,以傢庭的有效陪伴,替換虛擬世界的情感寄托。從環境做起,推廣兒童友好理念,既包括在城市空間中為兒童需求留白,也包括在虛擬世界中以兒童視角切入,開發符合孩子身心成長規律的網絡產品和服務,築起網絡世界的防火墻。尤其是,對部分農村留守兒童來說,由於缺少父母的直接陪伴,更容易陷入手機世界,讓手機成了“玩伴”“保姆”。學校、社會等多主體協力,給留守兒童更多關愛、陪伴和引導,才能避免這些孩子在電子產品中沉淪。

其實,每個時代都有讓傢長頭疼的“洪水猛獸”。從臺球廳、遊戲廳,到“沙發土豆”、紅白機,再到移動互聯時代的電腦、手機、ipad,這些新鮮事物有可能打開潘多拉的魔盒,亦有可能是新技能、新行業、新風口。觸屏用網,不可避之,也不可溺之。當虛擬與現實良性共存,孩子們的“視界”才會更加遼闊。放下手機,不妨從過一個有意義的寒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