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狠人」李叔同:5歲喪父39歲出家,子女後代現狀如何?

2024年2月23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他出身名門,文采斐然,是縱橫於音樂、繪畫、書法多界的民國奇才。

世人熟知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也正是出自他的自創樂曲《送別》。

但在39歲那年,風頭正盛的他卻突然決定出家,拋棄了相伴多年的妻兒和家業。

他,就是在我國近代文化界最具爭議的傳奇人物,「弘一法師李叔同

李叔同

本文內信源來自官方媒體(文匯網《「民國第一狠人」李叔同:我狠起來連自己都怕》,鳳凰網《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澎湃網《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鳳凰佛教《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但為提升文章可讀性,細節可能存在潤色,請理智閱讀,僅供參考!

出身名門 才冠一時

1880年10月23日,隨着一聲響亮的啼哭聲,天津的一戶李姓人家也變得熱鬧起來。71歲的家主李筱樓在這一天迎來了大喜事,因為他的四姨太剛給他產下一子,家裡的香火也更旺了。為了表示對這個兒子的寵愛,李筱樓為其取名為李叔同。

李筱樓是天津的鹽商界巨富之一,早年在官場從政,後來又轉而經商。他一生共娶了一妻二妾,家裡除了李叔同以外還有兩個兒子。但這三子中最受寵的還是李叔同,因為是老來得子,李筱樓對這個幼子是分外偏愛。

年輕時的李叔同

因為繼承了父親的優良基因,李叔同五歲就可以讀誦《昭陽文選》。為了讓兒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母親請來天津名士教授李叔同書法,唐靜岩負責書法。先天天賦再加上後天努力,讓李叔同還沒成年便已是學識淵博的「神童」。李鴻章曾與其有一面之緣,當時他便斷言:

「此子日後定是曠世奇才。」

李鴻章

然而,人生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坎坷早晚要來。五歲那年,李叔同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生死離別——他的父親李筱樓與世長辭了。隨着李筱樓的離世,李叔同和母親成了族人們圍攻的把柄。因為李叔同的母親是妾,他們甚至不准她入祠,擺明了想要李叔同和母親難堪。

李叔同雖然是活在父母寵愛中的孩子,但他也知曉母親的不易,面對刁難直接以命相逼。族人們最終妥協,允許母子倆進祠堂。李筱樓的葬禮上來了很多人,當中也包括李鴻章這樣的社會名流。可望着那一張張溢滿悲傷的面龐,李叔同卻是嘴角含笑,有人不解,他則答曰:

「父親身邊能有那麼多僧人為他祈福超度,難道不值得開心嗎?」

旁人詫然,但這答案背後的緣由只有李叔同自己知道。他雖是富家公子,卻從小對佛教情有獨鍾,他的家人也大多是虔誠的佛教徒。在「一心向佛」的家庭氛圍影響下,李叔同年紀輕輕就學會念誦《大悲咒》、《往生咒》。可以說那這時起,他就已和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為父親李筱樓舉辦完一場隆重的葬禮後,李叔同和母親繼續相依為命。此後幾年裡,李叔同先後在輔仁書院和南洋公學讀書,才華越發出類拔萃。 十五歲時,他揮筆寫下了「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一絕句。同時,他還踏進了一個新領域——戲曲。

李叔同可以說是個十足的「戲痴」,不僅經常跑去戲園聽戲,自己也會在戲曲里客串角色。 那時候的李叔同可謂有錢又有才,既是舉世無雙的文士,也是風流多情的富家公子哥。這樣的人,身邊最不欠缺的就是美艷佳人。而李叔同,也的確在戲園里邂逅了自己的「真命天女」。

此人名喚楊翠喜,是「天仙園」的當紅伶人, 以唱腔華麗婉轉而聞名。李叔同第一次遇到楊翠喜的時候,對方正在台上演唱《梵王宮》和《紅梅閣》。四目相對的一瞬間,李叔同就被楊翠喜的唱腔和神態給迷住了。從此,他日日提燈籠送她回家,但這段感情很快便結束了。

一方面,李叔同的母親極度排斥他同一個戲子情投意合。畢竟那時的婚姻還奉行「門當戶對」,李叔同乃富家子弟,斷不可同風塵女子共度餘生。 另一方面,楊翠喜後來也被他人贖走,最後被迫嫁給了一個從商的男人。李叔同對這段感情遺憾不已,甚至還特地題詞留念:

「晚風無力垂楊嫩,目光忘卻游絲綠;酒醒月痕底,江南杜宇啼。痴魂銷一捻,願化穿花蝶;簾外隔花陰,朝朝香夢沾。」

18歲時,由於得罪朝廷,李叔同和母親從天津來到上海生活。在母親的安排下,他同茶商之女俞氏結婚,婚後共育有三子。其中,長子葫蘆(乳名)早夭,次子李准由於海風刺激落下了終身性哮喘。缺憾雖然有,但彼時的李叔同生活尚且無憂,沒遇到太大的波折。

那時,李叔同和袁希濂許幻園、蔡小香、張小樓是名冠上海的「天涯五友」,在上海文壇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 1905年,李叔同的母親在上海的「城南草堂」病逝,他親自為母親操辦了一場盛大的葬禮。之後,25歲的李叔同作出了一個重大決定——東渡日本

孤身一人在異國他鄉闖盪是艱難的,沒有親人作伴,一切都要靠自己慢慢運作起來。但李叔同從未抱怨過留學生活的辛苦,以改變命運為目標的他,始終將學業作為自己的重要目標。正是這段日本留學的經歷,讓李叔同完成了人生的一大蛻變,為他日後的成名打下基礎。

赴日留學時的李叔同(左起第三)

李叔同最初在日本上野美術學校師從黑田清輝是學校里的第一代中國美術留學生。但他並不滿足於此,在美術上有所成就後,李叔同又進軍音樂、戲劇和人體藝術繪畫領域,1906年,他更是和曾孝谷等人創辦「春柳社」,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音樂刊物《音樂小雜志》。

拋棄一切 皈依佛門

1917年,這一年李叔同已經是名冠天下的文化泰斗。他是上海中華書局的創始人,中國第一堂人體寫生課,也是李叔同親自教學。他的名下走出了無數大師級人物,譬如著名畫家豐子愷潘天壽,還有著名音樂家劉質平等。

桃李滿園,功成名就,正值壯年的李叔同風光無限,妥妥的「人生贏家」。他有愛他的妻兒,還有成功的事業,一切都已圓滿。但沒有人知道,隨着名氣的如日中天,李叔同的內心也日漸空虛,開始對生命的本真產生探尋之心。他時常想,名利,於自己而言真的那麼重要嗎?

為了找到問題的答案,39歲那年的春節,李叔同獨自去了趟虎跑寺。這一趟旅行讓他獲益匪淺,半年後,他對外公布了一個石破天驚的重大決定——剃度出家。消息傳來,作為徒弟的豐子愷無法接受,跑去質問李叔同為何要拋棄妻兒出家。而對此,李叔同則如是答道:

「人事無常,如暴病而死,欲不拋又安可得?」

李叔同的兩任妻子也都曾過來勸他回心轉意,但都無濟於事。「李叔同」已經不復存在,有的只是一心念佛的「弘一法師」。餘生歲月里,他將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弘揚佛法上。1942年10月13日,62歲的弘一法師泉州圓寂。 臨終前,他為故交夏丏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李叔同仙逝後,他的次子李准也於20世紀50年代離世。李准膝下共有一兒一女,分別為李曾慈和李然平。三子李端共有三個女兒,長女李汶娟和次女李莉娟終身未婚,李莉娟更是在29歲時也選擇皈依佛門。談及李叔同當年的出家之謎,李莉娟這樣回答道:

「祖父不是受時代影響而出家的,我特別贊賞豐子愷先生關於『人的生活可以分成三層』的觀點。這三層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它們是依次遞增的關系。祖父是已經將物質和精神做到了極致,所以轉向了第三層靈魂的追求。」

半世紅塵半世佛,半載浮華半載僧。人生前39年,李叔同是不諳世事的富家公子;39歲往後,他是專心佛法的弘一法師。或許有人會認為,李叔同的遁入空門是建立在拋棄妻兒的基礎上,是對親情的一種殘忍。但斯人已逝,這其中的是非功過,又有何繼續深究的必要呢?

#文章首發挑戰賽#

參考資料

【1】文匯網《「民國第一狠人」李叔同:我狠起來連自己都怕》;

【2】鳳凰網《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3】澎湃網《李叔同:半世繁華半世僧》;

【4】鳳凰佛教《弘一大師(李叔同)出家前給妻子的信:放下你 非我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