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為什麼要脫離中國?

2024年2月23日 24点热度 0人点赞

一、

如果要追溯歷史淵源的話,朝鮮半島,其實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土。

早在三千年前,周武王東征消滅商朝商紂王的叔叔箕子便跑到朝鮮半島,在大同江流域建立政權,史稱為「箕子朝鮮」。

戰國時期,燕國的兵鋒越過鴨綠江,威懾朝鮮半島,早已不和中原交流的箕子朝鮮,沒有任何抵抗能力,便成為燕國的附屬政權。

再往後,秦滅燕、漢滅秦,漢高帝劉邦把燕國故地封給盧綰

他們兩人覺得,朝鮮半島太遙遠了,漢朝的勢力鞭長莫及,咱們不要實際控制朝鮮半島了,就以大同江為界吧。

漢興,為其遠難守,復修遼東故塞,至浿水(大同江)為界,屬燕。」

兩個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小,現在一個做皇帝、一個做燕王,原本是非常圓滿的結局。但是劉邦病重的時候,有人告燕王盧綰謀反,盧綰無法向劉邦解釋,又擔心呂後借皇權清楚異己,便統帥數千兵馬跑到匈奴。

盧綰的離開,導致東北亞暫時出現權力真空,燕人衛滿便帶着千餘名燕國故人逃離漢朝,進入朝鮮半島,渡過大同江,建立了新政權,史稱「衛滿朝鮮。」

隨後,漢高帝劉邦駕崩,盧綰死在塞外,呂後臨朝稱制,漢朝開始長達數十年的休養生息階段。

既然是休養生息,便不能大動干戈。

在這樣的背景下,衛滿朝鮮利用漢朝不參與國際事務的機會,不斷征服朝鮮半島的部族,並消滅立國千年的箕子朝鮮,雄霸朝鮮半島。等根基穩定之後,又調轉兵鋒北上,渡過大同江和鴨綠江,征服整個遼東地區。

可以說,衛滿朝鮮不是單純的朝鮮半島政權,而是橫跨中朝、方圓數千里的東北亞強勢政權。

這個政權,歸根到底是屬於中國人的。

但衛滿朝鮮的強盛,意味着漢朝的東北邊境出現威脅,這種情況在休養生息階段是可以容忍的,土地和礦產也可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等漢朝國富民強之後,這就是絕對不能容忍的。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理念,逐漸轉變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於是在漢武帝劉徹掃盪匈奴之後,立即調轉兵鋒,於公元前109年,命樓船將軍楊仆統兵五萬渡渤海左將軍荀彘統兵五萬出遼東,從水陸兩個方向進攻衛滿朝鮮。

公元前108年,衛滿朝鮮戰敗,漢朝在其故地設立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用來鎮壓朝鮮半島和東北亞地區。

漢四郡是漢朝實控朝鮮半島的標志,從此以後,中國對朝鮮半島便有了法理依據,朝鮮半島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土。

然而,盛衰終有時。

雖然漢朝取代衛滿朝鮮,確立了東北亞霸權、實控朝鮮半島,但漢武帝之後的百年時間,漢朝逐漸衰落了,漢四郡又處於東北邊陲,漢朝有些鞭長莫及。

緊接着又是王莽篡漢漢光武帝劉秀復興漢朝,但劉秀奉行「柔治天下」的政策,不願意在邊疆地區誇耀武功,於是劉秀建立的東漢開始縮邊,勢力范圍局限在長城以內,漢軍經常使用的盧龍塞喜峰口—平崗內蒙古寧城縣)—柳城遼寧朝陽市古道也荒廢兩百餘年。

東北亞和朝鮮半島再次出現權力真空。

這次趁機崛起的,便是史書里屢次出現的高句麗

高句麗是扶餘的分支,起源於大興安嶺一帶,後來向南遷徙並建立政權,定都於丸都城吉林省集安市,方圓兩千里,戶口三萬。

利用漢朝勢力退出的機會,高句麗逐漸消滅扶餘大宗、吞並漢四郡,建立起雄霸東北亞的政權,勢力范圍包括中國遼寧、吉林、朝鮮半島、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

歷史走到這里,一條非常清晰的東北亞政權脈絡就出來了:箕子朝鮮——衛滿朝鮮——漢四郡——高句麗。

重新恢復東北亞和朝鮮半島的,並不是漢朝,而是曹魏

公元207年,漢丞相曹操開鑿平虜渠和泉州渠,讓鄴城的兵員物資能運送到長城以北,並開鑿五百里山路,疏通了盧龍塞—平岡—柳城的古道,隨後登上白狼山,出現在烏桓的側翼。

烏桓是遊牧部族,趁東漢縮邊的機會,占領了長城以北的大片土地,並和袁紹結為同盟,參與諸侯戰爭。袁紹去世以後,烏桓還收留袁尚兄弟,准備直接出兵南征,利用袁尚兄弟建立傀儡政權。

烏桓的野心不可謂不大,但現在曹操來了——「使張遼為前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以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遼西平定。

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統兵四萬,渡過遼河,包圍襄平遼寧省遼陽市),經過兩個月的血戰,襄平崩潰,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戰敗,司馬懿誅殺七千餘人,築成京觀,收復遼東、帶方、樂浪、玄菟四郡。

遼東平定。

公元244年,曹魏幽州刺史毌丘儉統帥步騎數萬,自玄菟郡出發,擊敗高句麗王位宮的兩萬步騎,位宮統帥親信兵馬逃竄,毌丘儉進入丸都,下令屠城,雞犬不留。

公元245年,毌丘儉再次東征,位宮逃到買溝(朝鮮咸鏡北道,這是毌丘儉不能容忍的。於是毌丘儉兵分兩路——

一路是玄菟太守王頎,統帥兵馬向北追擊千餘里,一直打到肅慎的南部邊界,差不多是現在的牡丹江附近。

「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記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

另一路是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統兵向南追擊,經過兩年的血戰,曹魏徹底奪取朝鮮半島,並能徵收賦稅、調發兵役。

「二郡有軍征賦調,供給役使,遇之如民。」

自王莽篡漢以後,歷經兩百餘年,中國在曹魏時期,再次確立了東北亞的霸權,實控朝鮮半島。

二、

但曹魏確立東北亞的霸權、實控朝鮮半島的時間並不長,僅有不到70年的時間,隨後便因為繼承曹魏的西晉爆發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永嘉南渡,丟失了曹操、司馬懿、毌丘儉取得的勝利果實。

東北亞和朝鮮半島,再次回到權力真空的狀態。

雖然大量的中原漢人為了躲避戰亂,跑到幽州甚至是鮮卑部族,但慕容鮮卑兼並宇文鮮卑、段部鮮卑之後,很快便南下中原,建立前燕王朝。

在這個過程中,漢人、鮮卑人和其他草原遊牧部族,大量遷徙到中原腹地。這就意味着,東北亞和朝鮮半島在權力真空的狀態之下,又失去了大量鎮守土地的人口。

在這樣的背景下,高句麗卷土重來,再次擊敗扶餘大宗、降伏百濟、威逼新羅,建立起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北抵遼河的遼闊疆域。

魏書》里寫道:「高句麗,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

高句麗又恢復成橫跨中朝的東北亞強勢政權,威名遠播中原,不論南北方哪個王朝上位,都要冊封樂浪郡王或高句麗王進行拉攏。

不過從歷史淵源來看,高句麗依然不是朝鮮半島的原生政權,而是中國境內衍生出來的地域性邊緣政權,只不過是高句麗正好統治了朝鮮半島而已。

到了隋朝統一中國的時候,高句麗經過數百年的積累,已經坐斷東北亞,非常強盛,成為隋朝的嚴重邊患。

公元597年,高句麗王高湯聽說南陳亡國,非常害怕,便整頓兵馬,准備抵抗隋朝大軍,隋文帝楊堅給他寫了一封信:

「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殷勤曉示,許王自新耳。」

實事求是的說,楊堅的話沒有任何問題,但他低估了東北亞的地理條件。

就在收到楊堅的信以後,高湯非常惶恐,很快便去世了,其子高元繼位,楊堅冊封高元為上開府儀同三司、遼東公,但高元接受冊封之後,便和靺鞨聯合起來,出兵萬餘人劫掠隋朝。

楊堅大怒,命漢王楊諒和王世績為行軍元帥、尚書左僕射高潁為漢王長史、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統兵三十萬,水陸並進討伐高句麗。

這兩條進軍路線,和漢武帝劉徹滅衛滿朝鮮是一樣的,但楊堅討伐高句麗的戰勝失敗了,原因很簡單——

「漢王諒軍出臨渝關,值水潦,饋運不繼,軍中乏食,復遇疫疾。周羅喉自東萊泛海趣平壤城,亦遭風,船多飄沒。師還,死者什八九。」

陸地的交通不便,後勤物資運輸太困難,跟不上隋軍的進程。海洋的風浪太大,隋朝的造船技術不夠,幾乎沒有機會登陸作戰。

隋朝試圖恢復東北亞霸權、收復朝鮮半島的第一次努力,徹底失敗了。

隋文帝楊堅駕崩以後,隋煬帝楊廣繼承遺志,再次和高句麗開戰。

公元610年12月,黃門侍郎裴矩向楊廣說到:

「高麗本箕子所封之地,漢晉皆為郡縣,今乃不臣,別為異域。先帝欲征之久矣,但楊諒不肖,師出無功。當陛下之時,安可不取,使冠帶之境,遂為蠻㹮之鄉乎?」

高句麗的地盤都是中國故地,皇帝陛下,您得出兵收復回來呀!

這番話,楊廣聽進去了,隨後便動員起百萬大軍,於公元611年開始征討高句麗。

這原本是一件有利國家的事,但楊廣的微操水平太差,戰爭尚未開始,隋朝便出現「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的局面。

隨後,隋末農民起義爆發,短短八年後,楊廣身死國滅。

恢復東北亞霸權、收復朝鮮半島的歷史任務,暫時擱置了。

重啟這項任務,要到唐朝貞觀年間了。

公元641年,職方郎中陳大德出使高句麗,見到很多隋朝末年滯留在高句麗的軍人,他們問陳大德:「我們的親戚還在不在」,陳大德不知道如何回答,便說「皆無恙。」

隋朝末年的大亂,導致人口十不存一,哪是什麼」皆無恙「啊,但這些隋朝軍人要的無非是心理安慰,聽到陳大德的話,紛紛抱頭痛哭。

次年,高句麗的東部大人泉蓋蘇文發動政變,刺殺高句麗王高武,擁立高武的侄子高藏為王,自己出任莫離支,相當於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統管人事權和兵權,成為曹操一樣的權臣。

得到高句麗的軍政大權,泉蓋蘇文指揮高句麗南征北戰,並和百濟聯合,奪取新羅的四十餘座城池,新羅走投無路,便派人到長安唐太宗李世民匯報,請求李世民給新羅做主。

李世民命司農丞·相里玄獎為使者,到平壤宣誓天可汗詔書,命令高句麗和百濟停止侵犯新羅,但泉蓋蘇文不聽。

這就不是單純的東北亞國家矛盾了,而是侵犯了李世民的天可汗權威,今天要是不辦了高句麗,明天突厥就要造反了。

於是在維護唐朝東北亞霸權、天可汗國際秩序的雙重因素下,公元644年,李世民決定統帥唐軍和契丹、奚、靺鞨等部族,親征高句麗。

因為篇幅所限,戰爭過程我們就不細說了,只說結果——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嚴、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嚴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驆三大戰,斬首四萬於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上以不能成功,深悔之。」

李世民攻破高句麗的十座城池,奪取七萬人口,以犧牲兩千人的代價斬首四萬人。

相比楊廣的戰績來說,李世民親征高句麗毫無疑問是成功的,但沒有徹底消滅高句麗,李世民沒有完成預定目標,所以他覺得戰敗了......

原因是什麼?

「上以遼左早寒,草苦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敕班師。」

「上至蒲溝駐馬,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

從這兩段話可以看出來,李世民沒能消滅高句麗的原因,依然是交通不便,後勤物資運輸困難,遼東的氣候環境惡劣,非戰斗減員非常嚴重。

但經過李世民的打擊,高句麗基本退出遼東,疆土向鴨綠江以南收縮,從雄霸東北亞的強勢政權,正式退化成朝鮮半島的政權。

直到公元666年,泉蓋蘇文去世,三子為爭奪「莫離支」的寶座而反目成仇,其長子泉男生不得已之下,請求唐朝援助,並說只要唐朝出兵,我帶路。

面對千載難逢的機會,唐高宗李治命英國公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必何力、右金吾衛將軍龐同善為遼東道行軍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並把河北的賦稅都調到遼東做為軍費,從水陸兩道出兵高句麗。

外有唐軍壓境、內有泉男生做帶路黨,兩方夾擊衰落分裂的高句麗,最終在公元668年大勝,李治在大明宮含元殿受俘,高句麗王高藏獻於太廟

事後,高藏被封為司平太常(等同於工部尚書),泉男生為右衛大將軍,其弟泉男產為司宰少卿、泉男建流放黔中

高句麗被拆分為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州、百縣,並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統兵兩萬,鎮守朝鮮半島。

經過將近七十年的征戰,中國終於重新確立東北亞的霸權,實控朝鮮半島。


三、

回顧歷史,朝鮮半島雖然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疆土,但中國實際控制朝鮮半島的時間,其實非常短暫。

從漢武帝劉徹設立漢四郡到王莽篡漢,只有百年時間。

毌丘儉東征到永嘉南渡,只有七十年。

從李治設立安東都護府到安史之亂放棄黃河以北,唐朝實控朝鮮半島的時間,也不過九十年而已。

漫長的八百餘年歷史,中國實控朝鮮半島的時間,滿打滿算只有兩百六十年,剩下的數百年都是脫離中國的。

朝鮮半島為什麼難以控制?

根本原因就在於,從中原腹地到朝鮮半島的距離太過遙遠,遼東和遼西的漢族人口太過稀少,而遼東和遼西又是東北亞漁獵部族、蒙古高原遊牧部族南侵的必經之路。

漢朝東征衛滿朝鮮走的是盧龍塞—平岡—柳城古道,曹操征伐烏桓,終點就在柳城,李世民征伐高句麗,班師的地點也在柳城。

可以說,盧龍塞—平岡—柳城古道就是漢唐時期溝通東北亞、朝鮮半島的生命線,但這條古道在長城以北的塞外荒漠,在那個生產力低下的年代,基本不適合農耕。

所以這條古道其實是一個一個的城鎮據點,而不是大量人口填充進去,形成的一片定居區域。

這就意味着,中國王朝強盛的時候,才能擊敗漁獵部族和遊牧部族,守衛這條交通線路,一旦中國王朝衰落下去,便不可能投放大量的人力物力,守衛中國通往朝鮮半島的生命線。

當東北亞漁獵部族和蒙古高原遊牧部族,遷徙南下以後,盧龍塞—平岡—柳城古道就被切斷了,中國王朝和朝鮮半島的聯系也被切斷了。

中國王朝不可能永遠保持強盛,那麼也不可能永遠實控朝鮮半島。

那為什麼不能用更偏南一些,由唐山—山海關—錦州組成的「遼西走廊」呢?

其實不是不想用,而是不能用。

漢唐時期,遼西走廊受到海水侵襲,遍布沼澤,根本不適合人類通行,更不用說運送後勤物資了。直到遼金時期,隨着氣溫降低海水退潮,遼西走廊才被開發出來。

曹操征討烏桓的時候,最初就是到了無終縣(河北唐山玉田縣),准備走遼西走廊繞到烏桓側翼的,結果走不通,右北平名士田疇向曹操建議:

「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淺不通車馬,深不載舟船,為難久矣。舊北平郡治在平岡,道出盧龍,達於柳城。自建武以來,陷壞斷絕,垂二百載,而尚有微徑可從。」

意思就是,遼西走廊不能通行,咱們走盧龍塞—平岡—柳城古道吧。

在這樣的背景下,漢唐時期能三次實控朝鮮半島,已經是武德充沛了,和中國腹地一樣常年占領,基本不可能。

即便到了元朝,武德充沛的蒙古騎兵,面對東北亞的惡劣地理條件,也沒有徹底征服朝鮮半島,「大抵旋服旋畔。」

明朝初年,王氏高麗的門下侍郎李成桂登基稱王,徙居漢城,明太祖朱元璋賜國號為朝鮮,至此,李成桂建立享國五百年的李氏朝鮮。

但朱元璋吸取歷史經驗,並不准備實控朝鮮半島,而是命李氏朝鮮做為明朝的藩屬國,進行間接統治。

朱元璋不實控朝鮮半島,同時也不允許子孫後代征討朝鮮半島,他在《皇明祖訓》里列了一系列「不征之國」,排名第一的便是朝鮮國,朱元璋給出的原因是: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詳。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詳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從此以後,中國王朝便不再追求實控朝鮮半島了,更不再追求東北亞的霸權。

只要不背叛明朝,咱們就能和平相處。

當然了,朱元璋不是和平使者,他在《皇明祖訓》里就寫了一句:「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兒孫們,西域和蒙古可不要放鬆警惕啊。

朱元璋之所以放棄朝鮮半島,原因就在於,衛滿朝鮮和高句麗這種橫跨中朝的東北亞強勢政權,被漢唐給消滅了,李氏朝鮮的疆土不超過鴨綠江,對明朝根本沒有威脅。

如果李氏朝鮮揮師北上,崛起成高句麗的規模,朱元璋也是要打的。

歸根到底,中國不能實控朝鮮半島、朝鮮半島最終脫離中國,都是地理條件決定的。

同樣的道理,地理條件也決定了朝鮮的命運。

李氏朝鮮時期,朝鮮半島被分成八道,其中忠清道、慶尚道、全羅道在南部,因為農業發達並能參與海洋貿易,經濟便相對富庶,人們更崇尚詩書。

平安道、咸鏡道在北部,因為靠近遼東這個三方戰爭策源地,常年處於戰爭狩獵的環境,人們更崇尚弓馬,歷來都是朝鮮半島出精兵的地方。

到了「二戰」結束以後,李氏朝鮮的南三道催生了韓國,文化相對繁榮,經濟相對活躍,也能接受歐美國家的新思潮。李氏朝鮮的北兩道,則誕生了信奉「先軍政治」的朝鮮。

這裡面有偶然因素,但更大程度是地理決定文化、文化決定現實。

四、

聊完歷史,最後再說幾句現實。

不論中國能不能實控朝鮮半島,朝鮮半島事實上是中國的東北大門。

衛滿朝鮮和高句麗就是威脅到中國的東北大門,漢唐才有動機屢次征伐,稱霸東北亞,實控朝鮮半島。雖然朱元璋把李氏朝鮮列為不征之國,可一旦日本侵略朝鮮,明朝依然要抗日援朝,保衛中國的東北大門。

新中國的抗美援朝,同樣是因為美軍威脅到了新中國的東北大門。

具體事情不一樣,但內在邏輯是相同的。

現在朝鮮半島處於美國、日本、俄羅斯、中國之間,屬於四國爭奪的跳板,在這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四國的勢力平衡極有可能被打破。

到那個時候,如果中國的東北大門受到威脅,我們還得去朝鮮半島,做祖先們曾經做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