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當年如何捨得放走錢學森?看看籌碼就知道,我國政府真的拼了

2024年2月28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整整十年的時間,面對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威脅,不惜開出讓美國人難以拒絕的籌碼,只為迎接一個人回歸祖國

這個人是誰?他為什麼值得舉國上下為他一人傾盡所有?1964年,羅布泊上空升起的蘑菇雲給出了答案。

提到我國建國之初偉大的兩彈一星」事業,我們的腦海中總會浮現出很多人的名字,比如鄧稼先、於敏、孫家棟等等。而在這些閃耀的名字之上,整個項目的總負責人不僅在工作期間廢寢忘食、鞠躬盡瘁,為「兩彈一星」事業奉獻全部,就連他從大洋彼岸重新回到祖國大地的過程都值得大書特書。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錢學森

也許在我們很多人的印象中,錢學森院士的形象總是一個慈眉善目的老爺爺,穿着退休老幹部標配的白色襯衣,言語之間總是表達着他的溫柔與寄望。

然而殊不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是這位慈眉善目的老爺爺,讓美國人一聽到名字就不寒而慄,整個資本主義陣營都因為他的存在而對一窮二白的新中國多了三分敬畏

那麼,錢學森院士的傳奇一生都經歷過怎樣的風雨飄搖?為了營救他回到祖國懷抱,新中國政府又是付出了怎樣的努力,才能讓處於敵對狀態下的美國捨得將他放走

手裡沒劍和有劍不用是兩回事

1945年八月,美國人在三天之內連續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放兩顆原子彈,頃刻之間兩座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幾乎化為灰燼。當時的意義來看,這兩顆原子彈雖然對日本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但這也是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為他們犯下的罪行所應該受到的懲罰。

更重要的是,美國人的「大殺器」加快促成了日本的投降,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盟軍的勝利告終

然而,從長遠的意義來看,美國此舉也同時宣告了核武器時代的正式到來。仗打完了,共同的敵人沒有了,接下來就是各種勢力的明爭暗鬥了。

歷史上,我們把這段時期稱為冷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分庭抗禮,讓剛剛安定下來的世界秩序重新變得緊張。

大國博弈,說到底就是比誰的拳頭更硬、劍更鋒利,這是自古以來的道理。放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其實就是比誰的武器更能讓對方害怕。於是,美蘇兩國展開了著名的「軍備競賽」,小到槍支彈藥,大到航空航天。而其中,最為關鍵的領域毫無疑問就是核武器

為了能夠在大國陣營之間找到和平和自保的出路,剛剛在戰火後成立的新中國也許必須盡快打開核密碼的大門

正所謂「手裡沒劍」「有劍不用」是兩回事中國開拓核武器領域不是為了獨霸於世界,反而恰恰是為了防止別有用心的國家企圖推行自己的霸權主義

如果他有核武器但你沒有,那麼他動不動就會欺負你,朝鮮是這樣,越南也是這樣。我們不僅不能成為被欺負的對象,還應該成為保護這些弱小國家不被欺負的責任大國。

這就是我們一定要不惜代價請回錢學森等海外科學家的原因,他們是新中國為數不多的接觸過相關理論學習的高級知識分子,是「兩彈一星」事業的領路人。只有核心領導層先就位,千頭萬緒的所有工作才能得以開展。

漫漫回國路

然而,這一切又是談何容易。

早在1945年,也就是二戰結束的那一年,當時還主政全國的國民政府就曾對錢學森發出過邀請,希望這位已經在大洋彼岸留學數年並小有成就的航天工程科學家能夠早日回國。

作為時任北京大學校長、昔日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的胡適親自寫信誠心相邀,但是錢學森深知當時的國內局勢,戰爭尚未停止,還沒有到能夠安心搞學術研究的時候。

於是面對胡適的兩次邀請,他都以學業未成、在美職務任期未滿為名婉拒。要知道,以當時錢學森的地位來說,不必說留在美國富貴終生,就是拿下諾貝爾獎、成就高光的個人生涯也不是問題

但是,錢學森身上最可貴的並不是他的學術水平,而是心心念念的家國情懷,以及不顧一切、誓要回國報效的勇氣

直到四年後,我們終於打跑了國內外的一切敵人,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政權隨着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升起,錢學森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然而,此時的錢學森卻已經身不由己。

如果他只是一位中國赴美的留學生,或者是學有所成留校任教的專家教授,也許美國還不會對錢學森施行如此嚴格的監管。很重要的一點在於,錢學森已經成為了美國軍方的一員,擁有太多關繫到美國生死存亡的秘密信息

可能很多人至今都不知道的是,錢學森院士當時在美國的地位絲毫不比後來回國後的地位低,同樣都是國防領域的尖端人才

因此,能不能從大洋彼岸回到祖國的懷抱,早已不是錢學森的個人選擇那麼簡單,而是中美兩個國家之間的一場交易,需要看的是雙方給出的籌碼能不能讓彼此覺得滿意。

毫無疑問,美國方面的籌碼就是錢學森,一位很有可能從此改變中國國際地位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活生生的人。1950年,錢學森向他的工作單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提出回國申請,本想以此為由矇混過關,但是得知消息的美國政府很快就對他展開追捕

為了限制錢學森的活動,美國政府不僅扣留了他的全部學術資料,還把這位美國國防科技做出過貢獻的航空航天教授非法強行拘捕,甚至對他進行刑訊逼供

當然,這里說的刑訊逼供並不是一些影視作品裡的各種酷刑,動不動還老虎凳辣椒水,只是在一間密閉的屋子裡對其進行盤問。即便如此,對於一個做了大半輩子學問的讀書人來說還是難以承受這種屈辱,只是幾天時間,錢學森就變得意志消沉、精神不振

然而,縱然是受到美國政府的百般折磨,肉體日漸消瘦的錢學森卻沒有讓自己的決心有絲毫動搖

後來,經過夫人蔣英和一眾師生同僚的幫助,錢學森才免於牢獄之災,但是繼續被軟禁在家中。

很顯然,美國方面也不是真的想把錢學森怎麼樣,只是通過此事明確表達自己的態度想讓他們把錢學森送回中國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既然能放了他,就說明此事還有得商量,之所以不想讓錢學森隨便找個理由就離開美國,就是說明美國人還想從他身上換回一些價值

至於能換回多麼大的價值,就得看看中國方面捨得什麼樣的籌碼。

彼時,美帝國主義正在朝鮮半島上挑起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戰火一路波及到鴨綠江。為了保家衛國,中國政府組織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這就是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戰爭

戰爭過程不必多說,中國人民和朝鮮人民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終於將美帝國主義勢力趕回到了「三八線」以南。雖然名義上是一場互有勝負的戰爭,但實際上,這卻是不可一世的美國軍隊第一次被打到主動求和

其中,還有十一名美國飛行員在戰斗中被我軍俘虜,這些人很適合作為與美國方面交換錢學森院士的籌碼

可能有人會疑惑,這被俘虜的十一個飛行員就算戰斗素養再高,留着錢學森這種航空航天專家在手裡,何愁空軍的實力不能制霸全球?但這,僅僅只是從軍事角度出發的思考。

從政治角度來說,這些俘虜不僅是流落異國他鄉的軍隊戰士,更是整個國家的臉面,同樣也是某些政客在人民群眾面前拿來邀功的工具

要知道,當時的美國不必說承認主動求和,就連打成平手的結果都不願意多說。很明顯,這十一位飛行員就是實打實的證據,中國和朝鮮兩個連飛機都沒有幾架的國家都能俘虜你這麼多空軍戰士,你還有什麼臉面說美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節節勝利

所以,這十一個飛行員是美國政府無法拒絕的籌碼

失去一個錢學森,美國憑借自身的科學教育基礎,還可以培養其他的尖端人才。可是一旦對自己的同胞,尤其是軍隊戰士視而不見,對於正在總統換屆中的美國政府來說可想而知會迎來什麼樣的後果。

最終在1955年,錢學森院士和家人平安到達祖國,之後的故事大家就都熟悉了,「兩彈一星」事業順利完成,手握核武器和航天技術的中國從此再也不怕任何國家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