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中華上下五千年歷代王朝更替!

2024年2月28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章首發挑戰賽#

根據史記記載,從黃炎帝堯舜禹時期,大約公元前3000年的上古時代開始算起,大中華至今已有5000年的歷史,而在這5000年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朝代如何更替,社會如何變化,優秀的中華文明依舊薪火相傳,連綿不絕。她就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屹立在東方之巔。

傳說在公元前21世紀,大禹受舜的命令帶領部落人民成功治水,繼而被推崇繼承了舜成為首領。

按照當時部落聯盟時期的軍事民主體制,首領沿襲的規則是「禪讓制」,大禹原本根據禪讓的規則,將首領之位傳於伯益,但這令大禹兒子啟非常的不滿,於是帶領支持者將伯益趕走成為了首領。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啟建立夏朝,從此中華文明進入家天下的歷史時期。

夏朝的活動區域主要是黃河中中下游一帶,相當於今天的山西、河南、河北地區。

公元前1600年左右,由於人民不滿夏朝第17代君主夏桀的殘暴統治,商湯帶領人民發動了商湯革命,推翻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而商湯革命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推翻王朝的武力革命。

夏朝作為中華歷史第一個朝代,從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維系了400多年的時間。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夏朝滅亡後,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商朝君王盤庚將國都亳(河南商丘)遷至殷(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都」。

其後,商朝開始復蘇,公元前1250年,商君武丁繼位,武丁通過征戰和妥善的朝政治理,將殷商文明傳播到長江流域,經濟大幅增長,青銅器產量也隨之大增,這個時期商朝國勢達到鼎盛,史稱「武丁盛世」

約公元前1075年,商朝君王帝辛即紂王繼位。其在位期間,與王後妲己一同驕奢淫逸,實施「暴政」,致使民不聊生。

公元前1060年,西伯候姬昌在紂王實施暴政期間,廣施仁政,遭到紂王猜忌,遂被紂王緝拿,囚與羑里(今安陽湯陰縣),此後姬昌與其兒子姬發致力武力推翻商朝。

公元前1046年,姬昌死後,其兒子姬發率領諸侯聯軍,起兵討伐商紂王,滅商建周。

商朝於公元前1600年建立,公元前1046年滅亡,共存續了550餘年。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後,周武王姬發在百姓支持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

姬發建立周朝後,開始論功行賞,將周朝土地分封給王族、功臣和貴族,據統計,周武王姬發共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而這些諸侯也成了周朝維護朝廷,鎮守四方的重要力量。

到了公元前1042年,周朝攝政王姬旦開始二次分封諸侯,制禮樂,史稱「周公大分封」,禮樂制度也成了周朝的立國之本。

周朝設立分封制度,使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同時也有利於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西周後期,隨着諸侯國的日益強大,強國兼並弱國的形式屢屢出現,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

在歷史上,周朝分為西周(前1046-前771年)和東周(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

約公元前771年,犬戎攻陷鎬京,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西周時期到此結束。

西周滅亡後,中國歷史首度進入了大分裂時期,周朝建立的制度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國、晉國,鄭國的擁護下將王都從鎬京遷至洛邑(今洛陽),史稱「平王東遷」

周平王東遷之後,周朝國勢進一步衰弱,各諸侯國相繼稱霸為王,開啟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時期天子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

公元前375年,韓趙魏三家分晉,晉國滅亡,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七國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

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國乘勢各個擊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天下,七國爭雄的局面結束。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公元前221年,秦朝結束了自春秋戰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

秦朝統一六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秦朝以咸陽為首都,其幅員遼闊,秦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一帶,南到南海,大大超過了前代。其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築長城以拒外敵,鑿靈渠以通水系。

嬴政自詡「德兼三皇,功過五帝」,始稱為「始皇帝」,秦始皇嬴政在中央設三公九卿,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同時秦始皇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統一思想,也發生了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

而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無疑奠定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奠定中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秦始皇嬴政也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然而,強大的秦朝在中華歷史上並沒有延續太久,僅僅只存在了16年。

到了秦二世時期,其重典治國,推行暴政,引發大規模貴族和農民起義。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雖然起義以失敗告終,但也從根本上動搖了秦王朝統治,大澤鄉起義無疑也揭開了秦末農民起義的序幕,為爾後項羽、劉邦滅秦創造了有利條件。

公元前209至207年,舊楚名將項梁項羽響應大澤鄉起義起兵反秦,在亂世群雄中C位出道,此後,定陶一戰秦軍大勝,項梁陣亡秦軍北上擊趙,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巨鹿之戰項羽一戰成名,西楚霸王就此崛起。與此同時,劉邦君臨灞上,西入關中,直逼咸陽。

公元前207年,此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

劉邦順勢攻占咸陽,強大的秦朝滅亡。

►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6年,項羽率軍入關,鴻門設宴劍指劉邦,此後項羽自立西楚霸王,分封諸侯,群雄分裂割據再次上演。

公元前202年,楚漢劉項之戰,項羽全軍覆沒,霸王別姬烏江自刎。劉邦此後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劉邦史稱漢高祖。

自公元前202年 至8年 ,西漢共存續了210年,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朝之後的中央王朝,傳十一代十二帝。

西漢時期,諸夏人民的文化交融使漢族正式成型,中國人和漢人劃上了等號。

與此同時,此時的牛耕和鐵器普遍流行,社會經濟發展迅速,農業、手工業及商業空前繁榮,開創了「文景之治」。

漢武帝繼位後,實現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加強中央集權,並獨尊儒術統一思想,對外開拓朝鮮、南據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奠定漢地基本范圍,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溝通歐亞大陸絲綢之路,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開創「漢武盛世」。

西漢時期是中國的黃金時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文學、史學、藝術和科技等領域的成就輝煌燦爛,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

漢元帝即位後,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西漢開始走向衰敗。

到了公元8年,王莽廢除孺子嬰太子之位,篡奪西漢政權建立新朝,西漢自此滅亡。

►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

新朝是繼西漢之後由西漢外戚王莽建立的朝代,共存續了15年。

王莽上台後進行了全面的社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針對土地和貨幣的改革措施,但新朝政令繁瑣,且朝令夕改,改革最終失敗,導致新朝急速滅亡。

地皇四年即公元23年,新朝被綠林軍推翻;在綠林軍擁戴下,劉玄成為皇帝,建立更始政權。

更始三年即公元25年,在赤眉軍和劉秀大軍的兩路夾擊之下,更始政權土崩瓦解,劉玄被迫向赤眉軍出降,最終被赤眉軍所殺,葬於霸陵。

►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公元25年,宗室劉秀延續「漢」為國號,建立東漢王朝,定都洛陽,東漢是中國歷史上繼西漢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傳八世共十四帝,共存續一百九十五年,與西漢統稱兩漢。

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之後,開始消滅各地軍閥,統一天下,削弱三公權力,提升尚書台,開創「光武中興」。

明章二帝在位期間,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史稱明章之治。

漢和帝時期擊敗貴霜帝國, 迫使匈奴西遷,復收西域,通使羅馬,實現中國與歐洲首次直接交往,國力極盛,史稱永元之隆。

中後期皇統屢絕,權歸女主,鄧太後以女君之名親政,推行一些列改革,復平天下,史稱「和熹盛東漢」

漢安帝親政後朝政腐敗,國勢傾頹;漢順帝推行陽嘉新制,中興東漢;

桓靈二帝興起黨錮之禍,引發黃巾起義,朝廷令各州郡自行募兵平叛,導致地方豪強擁兵自重。

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揭開了軍閥混戰的序幕。

公元192年,呂布誅殺董卓,漢獻帝東歸洛陽。

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遷都許昌,開始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生涯。

此後,曹操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軍閥,一統北方。

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其勢如破竹;劉備敗走當陽,求救於江東孫權,於是孫權劉備組成聯軍抗擊曹操,曹操在赤壁被孫劉聯軍擊敗,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三國(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公元220年,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帝位, 定都洛陽,國號「魏」,東漢就此覆滅。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

公元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實權逐漸被司馬懿掌控。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公元266年,曹魏權臣司馬炎迫使魏元帝禪讓帝位,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自此曹魏滅亡。

公元279年至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東吳滅亡,西晉統一全國,結束三國鼎立之勢。

►西晉(公元266年-公元316年

西晉是中國歷史上短暫的大一統王朝。傳三世四帝 ,共存續51年,而西晉又稱為司馬晉。

晉武帝司馬炎在滅吳之後為開創新的業績,以洛陽為中心,在全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使百姓擺脫了戰亂之苦,使國家走上了發展之路,史稱太康之治。

但好景不長,晉武帝出身世族,其家族經過長期發展,早就形成龐大的權貴集團,政風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西晉時期面臨的外部局勢是大量遊牧部落內遷,關中和涼州的外族已占當地人口一半,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 ,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埋下伏筆。

八王之亂後西晉元氣大傷,內遷的諸民族乘機舉兵,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大量百姓與世族開始南渡。

公元313年晉愍帝遷都長安,316年長安失守,317年西晉滅亡。

同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

►東晉(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東晉是西晉皇族南遷後建立的王朝,是晉朝的繼續,其共存續了103年。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形式的時間實際是在311年,當時西晉處於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東晉建立的時間一般被視為司馬睿稱帝的時間。

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疆域大體上局限於淮河、長江流域以南。相應地,北方基本處於分裂狀態,先後出現了16個「能建邦命氏成為戰國者」 的國,故將該時期泛稱為十六國或者五胡十六國,而與東晉合稱即所謂東晉十六國。

東晉與之前的孫吳以及其後的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合稱為六朝。

司馬睿在建立東晉後曾多次北伐,但由於內部不和,除劉裕外,皆以失敗告終。

祖逖有望恢復舊土,被司馬睿挾制。

桓溫北伐則先後被前秦東海王苻雄、前燕吳王慕容垂擊敗。

383年,前秦宣昭帝苻堅南侵,東晉宰相謝安力主抗擊,派謝石、謝玄在淝水之戰大獲全勝,南北分立從此而成。

後有桓玄叛亂,自立為帝,最終為劉裕所平,擁恭帝,大權旁落。

420年,劉裕廢晉恭帝,建立劉宋,再加上北方的北魏統一,中國進入南北朝。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指中國歷史上從420年東晉滅亡、南朝宋建立到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形成的南北對峙局面。

南朝承自東晉,從420年劉裕代晉算起,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

北朝承自十六國,自北魏439年統一北方算起,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後北齊代東魏,北周代西魏,北周又於577年滅北齊,581年北周被隋所滅,北朝結束。

589年,隋滅陳和後梁,結束了西晉末年以後延續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編戶齊民、依附戶及奴婢。

南方四朝社會相對穩定,江南開發規模空前,南方經濟得到長足發展。

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漢化的步伐。在胡漢交融、南北會通中,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重生,為此後隋唐時期的繁榮強盛奠定基礎。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國歷史的大一統王朝,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今陝西省西安市)。共二帝,經歷38年。

隋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遷都洛陽,修建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然而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

618年,隋末天下群雄並起,唐國公李淵趁勢在晉陽起兵,宇文化及等人在外發動兵變殺死楊廣,李淵逼楊侑禪讓,並於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619年王世充逼楊侗禪位,國號「鄭」, 隋朝徹底滅亡,但王世充建立的鄭國只維系了3年,此後,唐高祖李淵遣秦王李世民攻鄭,鄭國滅亡。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改革政治,興建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

軍事上繼續推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又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增加財政收入。當時周邊國家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中國文化與制度的影響,以日本遣隋使最為著名。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其由李淵建立,共歷二十一帝,共存續二百八十九年。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基礎,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唐國號。

唐玄宗時期出現開元盛世,使唐朝達到全盛。

天寶末年,安史之亂後接連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現象,國力漸衰。

歷經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會昌中興及唐宣宗大中之治,國勢復振。

隨之而來的唐末農民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並使藩鎮勢力大增。

皇帝成為軍閥爭奪的對象。唐朝分崩離析,名存實亡。

907年藩鎮將領朱溫篡唐,唐朝滅亡。

唐朝統治時期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

唐朝對周邊民族採用羈縻政策,並通過冊封、和親等多種方式,與各族建立密切的政治、經濟上的聯系 。

統治階級以開放心態與博大胸襟兼容並納外來文化 ,日本、南詔、新羅、渤海等國均遣使學習唐的制度、文化,邊疆、內地各民族呈現大交融局面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唐朝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多有往來。

唐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 而唐朝積極與各國交流學習,使其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在詩歌(唐詩)、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公元979年

唐朝滅亡後,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時期,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公元907年梁王朱晃建立後梁,定都開封府,占有中國北方大部地區,五代十國開始。

此後相繼出現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四個朝代,這五個定都於中原地區的政權,被合稱為「五代」。

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自此結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荊南(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據政權,直到979年北漢滅亡,十國宣告結束。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

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人口得到迅速增長,科技突發猛進,儒學得到復興,當時的人均GDP超過了西歐,經濟實力更是占據世界比重的22.7%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後,宋徽宗之子趙構於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建立南宋政權,趙構是為宋高宗,南宋是宋朝第二個時期,因以臨安(今浙江杭州)為都城,史稱南宋,歷九帝,享國152年。

南宋初期內憂外患,宋高宗先任用岳飛等主戰派抗金,之後主和派秦檜獨相十八年,簽訂「紹興和議」。紹興和議後,多數時間與金朝「淮水—大散關」為界, 統治范圍限於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與金朝、蒙古(元朝)長期對峙。

1162年孝宗受禪,勵精圖治,發動「隆興北伐」失敗議和,隨後大力發展內政,開創「乾淳之治」。

1189年、1194年光宗、寧宗受禪,韓侂胄奪權,開慶元黨禁,發動「開禧北伐」。隨後史彌遠誅韓擅政二十六年

1233年,理宗親政,早期任用鄭清之、史嵩之實行「端平更化」,對蒙戰事積極,中後期重用奸臣丁大全、賈似道,宋度宗即位後專事享樂,國事衰頹。

1276年元軍攻入臨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無力。

1279年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與幼帝跳海身亡,南宋最終滅亡。

南宋時期雖然外患深重,統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經濟上外貿高度發達 ,重心完成了歷史性南移;

思想學術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理學成型確立正統地位,並向海外傳播,形成了東亞「儒學文化圈」。

南宋開啟了中國社會的平民化進程,並出現了歐洲近代前的一些特徵:市民階層形成、雇傭關系、城市化,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在中華文明發展中具有文藝復興和經濟革命的意義 ,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鐵木真於1206年建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傳五世十一帝。1279年滅南宋,自滅南宋起,統一時間共89年。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先後攻滅西遼、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權,招降吐蕃諸部。

蒙哥去世後引發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1260年,忽必烈在開平府稱汗,建元「中統」,上都成為新的都城。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

1279年,滅亡南宋流亡政權,結束了自唐末以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

元朝中期,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而且漢化遲滯,發展不前。元朝後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史稱北元,成為與明朝對峙的政權。北元汗統一直持續到1635年,為後金所滅。

元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疆域超越歷代。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保留中書省與樞密院、御史台分掌政、軍、監察三權,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中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元朝的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也較為繁榮,與各國外交往來頻繁。在文化方面,出現了元曲等更加世俗化文化形式。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朝是明太祖朱元璋所建立的朝代。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時期遷都北京。傳十六帝,共計276年。

元末政局昏暗,百姓苦不堪言,相繼爆發農民起義反抗元朝統治,朱元璋開局一個碗,此後加入郭子興紅巾起義軍反抗元朝。

1356年朱元璋率軍攻占集慶路,改名應天,於1364年稱吳王。此後他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於1367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

1368年正月,朱元璋於應天(南京)稱帝,建立明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同年秋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此後數次遣將北征,打擊北元殘余勢力。洪武四年(1371年)滅夏平四川;洪武十年(1377年)平雲南,逐漸統一全國。

1421年朱棣遷都至北京 ,南京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明初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是明朝的鼎盛期。

1449年的土木之變是明朝中期的開端,出現長期穩定和守成的局面,宦官專政和首輔之爭非常激烈,北方蒙古族和倭寇勢力紛至沓來。嘉靖中期以後,改革的潮流越來越強。

1582年明神宗親政,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加征各種賦稅導致農民起義,期間女真後金從東北崛起。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隨後清兵入關。

1662年南明覆滅,1683年,清軍攻占台灣,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至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哈密衛,後退守嘉峪關;西南到達緬甸和暹羅北境,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 ,還曾收復安南 。

明朝時期君主專制空前加強,多民族國家也進一步統一和鞏固。明初廢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但同時也為中後期宦官專政埋下伏筆。明朝時期農民反封建斗爭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

►明朝(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初稱後金。 從努爾哈赤建國起,總計296年; 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國祚276年; 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


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國, 自尊為天命皇帝,建元天命,國號金,或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後20年時間里,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 康熙時期統一台灣,完成全國統一。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強盛。

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多次遭外國列強入侵,先後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

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

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

全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期間中國古代的專制主義也推向最高峰。

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密集的商業城市,並在全國出現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大關,占世界總人口十億的近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