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水燙碗筷,廣東人的餐前“儀式感”是科學還是迷信?

2024年2月5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在廣東,有一種飲食文化,就是吃飯前用開水或熱茶水沖洗餐具,這被稱為“láng”碗。這個習俗不僅在廣東流行,也在其他地方有所傳播。很多人認為,這樣做可以殺死餐具上的細菌和病毒,保證食品安全和衛生。但是,這種做法真的有科學依據嗎?還是隻是一種心理安慰和傳統習慣?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是餐具上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二是開水或熱茶水的殺菌效果。

首先,餐具上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餐具在使用和清洗過程中,很容易沾染各種細菌和病毒,尤其是在公共餐廳,餐具的衛生狀況更是不容忽視。根據一些研究報告,餐具上常見的微生物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大腸桿菌、黴菌、芽孢等,以及一些病毒,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諾如病毒等。這些微生物都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引起食物中毒、腹瀉、嘔吐、肝炎等癥狀。

其次,開水或熱茶水的殺菌效果。高溫確實可以殺死一些微生物,但要達到消毒的效果,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溫度和時間。不同的微生物對高溫有不同的耐受能力,一般來說,要殺死大部分的細菌,需要在100℃的開水中浸泡至少5分鐘以上;要殺死大部分的病毒,需要在100℃的開水中浸泡至少1分鐘以上;要殺死大部分的黴菌,需要在70℃-80℃的熱水中浸泡至少15分鐘以上;要殺死大部分的芽孢,需要在120℃的高壓蒸汽中處理至少15分鐘以上。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用來燙餐具的開水或熱茶水,往往達不到這樣的溫度和時間要求。一般餐廳提供的熱水或熱茶水,為了避免燙傷,多在70℃-80℃左右,這些水倒在涼的餐具裡,溫度還會降至更低。而且,我們燙餐具的時候,往往隻是簡單地沖洗一下,快則幾秒,慢則十幾秒,這在作用時間上也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用開水或熱茶水燙餐具,隻能起到沖洗表面灰塵和殘留洗滌劑的作用,而不能有效地殺死餐具上的微生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開水燙碗筷,廣東人的餐前“儀式感”是一種迷信,而不是科學。這樣做並不能有效地消毒殺菌,反而可能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和能源的消耗。如果想要保證餐具的衛生安全,還是應該選擇正規的消毒方法,如高溫蒸汽、紫外線、臭氧等,或者使用一次性餐具。當然,如果隻是為了心理上的安慰,或者為了尊重傳統習俗,那麼用開水或熱茶水燙一下餐具也無傷大雅,隻要不要抱有過高的期望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