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軒於謙是如何煉成的

2024年2月5日 25点热度 0人点赞

杭州的歷史名人有很多,其中於謙是很值得說道的一位。他生於杭州,長在杭州,葬於杭州。在皇帝被俘、整個朝廷文武精銳幾乎覆亡時,卻能死守孤城、不懼外敵。有人說,是西湖的山水給了他靈氣,江南的人文鍛造了他的堅韌,而他也用他的骨氣、硬氣、正氣回饋了這塊他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此地有硬朗之筋骨,此城有鐵血之漢子。

於謙為世人所敬仰,是北京保衛戰展現的輝煌一幕;為世人同情,是奪門之變後無辜被殺身亡;而為世人所熟知,是那首流傳極廣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他的一生是如何煉成的?

於謙祠 圖源:“杭州西湖風景名勝區”微信公眾號

雖然和嶽飛、張煌言一起,並稱為“西湖三傑”,縱使《石灰吟》也進了課本,但了解於謙的人並沒有想象的多。在網上搜於謙,也常會被另一同名的相聲演員的信息所遮蓋。在杭州,於謙祠是西湖邊難得的幽靜場所。

於謙生在杭州的錢塘太平裡,是地道的杭州人。他從小通詩文,寫出“今朝同上鳳凰臺,他年獨占麒麟閣”這樣的對子;背誦解縉的文章時,更是展現了過目不忘的本領,引得滿堂喝彩。

指引他人生之路的是文天祥。他幼時篤定志向,要像文天祥一樣,成為一個為傢國事業獻身、留存正氣在天地之間的人。有回除夕之夜,他感慨道,“此一腔熱血,意灑何地!”而這一聲嘆息,成了他日後人生的註腳。

23歲考上進士的於謙,成了吏部的遴選人才。年紀輕輕,被任命為山西道的禦史,成為朝廷插在地方的一把利劍。

那時風氣很差,地方官給朝中權貴送禮是司空見慣,而於謙進京時卻是兩手空空。好心人勸他說,“老兄你金銀不帶,帶點當地的土特產也算禮節”。於謙爽朗一笑,指著自己的袖口說:“吾唯有清風耳。”他寫了《入京》一詩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對於百姓,他極為關愛。在江西巡按時,他明察秋毫,洗清冤情,讓數百人死裡逃生。在河南、山西期間,當地鬧饑荒,他便積極賑災、紓解民困。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宏願集中寫在他的詩句裡,“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安得天瓢都挽取,化為甘雨潤蒼生”。

對於貪官,他毫不留情。江西王府官屬在當地驕橫無邊,常常在市場豪取強奪。他不懼權勢,據實上奏,數十人被繩之以法。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在鎮守過的地方,他都是祛蠹除奸、舉賢任能,被當地百姓稱為“於青天”“於龍圖”。

因為剛正不阿,於謙得罪了朝中一手遮天的大太監王振,被打入監獄,最後經多方營救,才得以出獄。

從少年立志到一生踐行,從地方歷練到入朝為官,表面溫文爾雅的於謙一直清廉正直、鐵骨錚錚。正是這種品行,才讓他在碰到土木堡之變後,異常堅強、充滿鬥志;在碰到奪門之變、遭遇誣陷時,表現得無懈可擊。

西湖烏龜潭畔於謙祠 圖源:視覺中國

51歲之前的於謙,若放在中華歷代萬千仁人志士中,隻算是傑出,還不算偉大。

所謂“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歷史上,一個人的偉大和價值,往往隻有在傢國危難時刻,才能更加凸顯。土木堡之變的發生,讓明朝經受了立國以來的最大危機,也把於謙推到了歷史前臺。

土木堡之變的根源在於明英宗年少輕狂,聽從宦官慫恿,禦駕親征勁敵瓦剌。結果在土木堡附近,被瓦剌伏擊,瓦剌還俘虜了明宗,一路以皇帝名義破關斬將,席卷而來。

而此時的北京城隻剩下一群殘兵老將。大兵壓境,都城危如累卵;六宮上下,全員一片動搖;京城內外,百官六神無主。舉朝上下,唯有於謙鎮定自若,力排眾議,認為“京師,天下根本,宗廟、社稷、陵寢、百官、萬姓帑藏、倉儲咸在,若一動則大勢盡去,宋南渡之事可鑒也”,極力反對遷都。

北京城能否守得住,是一道未知題。但於謙目光如炬,他認為若是遷都,必然導致覆沒,至多也是南宋之結局。唯有死守,尚有一絲生機。

於謙並非隻有勇氣,更有謀略和戰術。

強保障。當時京城軍中將士有盔甲者僅僅十有其一,他一面命令工部加緊趕制,一面將126萬件的南京庫存兵器調入北京,還派出專人到土木堡附近收集明軍潰敗時丟棄的武器。除此之外,他更讓京城上下全體動員、日夜兼程,將東郊通州的數百萬石儲備糧搶運到城裡。

壯隊伍。他重組京軍,把傳統的“三大營”改為十個團營,這種變陣更適合防禦作戰。他急調外地軍隊,加強勤王力量,使京城兵力由數萬人迅速增加到22萬多人。

靠百姓。他將全城軍民動員起來,備戰備荒,將城內的木土、瓦匠、石匠等統一編成工程隊,增修了京城九門。在瓦剌軍即將破城的危急關頭,居民們紛紛登上房頂,以磚石迎戰瓦剌軍,贏得了寶貴的增援時間。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共存亡。他采用了背城決戰、忘卻生死的方略,將大軍列陣京城9門之外,與瓦剌軍於北京城下一決生死。他還立下了雷霆萬鈞的軍令,“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斬其將;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有這麼無懈可擊的於謙在,瓦剌軍除了在北京城下留下了數萬具屍體外,一無所獲,隻得打道回府。於謙挽救了大明朝,而他也經受住了人生中最嚴峻的考驗,用鋼鐵意志闡釋了什麼叫“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

於謙墓 圖源:“杭州文史”微信公眾號

若是沒有日後的奪門之變,於謙的一生可用功德圓滿形容。然而,景泰帝病重,明英宗復辟,宮廷內部的血雨腥風捆綁住了於謙的命運。

明英宗復辟之後,在徐有貞、石亨的鼓動下竟然下令處死於謙。於謙最後死在他竭力救回來的明英宗之手,死在他用生命和意志捍衛的北京城下,而他的傢人也全部被發配邊疆。於謙被處死的罪名跟嶽飛的“莫須有”一樣奇葩——意欲迎立外藩。而石亨等人還大言不慚地說:“雖無實跡,其意則有”。

於謙被冤屈時,同時下獄的尚書王文還想極力爭辯。而於謙卻非常淡定,直到臨刑時,依然神色不變,口占辭世詩一章。而前去抄傢的錦衣衛,發現這位朝廷大員竟然傢無餘財。在多次搜尋之後,終於發現一間屋子房門緊鎖,以為是藏寶之地,打開來看,結果隻有禦賜的蟒袍、劍器。

於謙死的那天,陰雲密佈,都城人士無不慟哭落淚,舉國上下皆憤慨不平。對一個人品德的最高評價,有時就是敵人的誇贊,而於謙做到了——他敵對陣營的人,一個叫朵兒的指揮,多次慟哭祭奠,遭到鞭打後,第二天依然繼續。最後,處死他的明英宗,也多次抱怨後悔,說於謙若在,國事何以至此!

一個叫陳逵的官員被於謙的忠義感動,收斂了他的屍體。第二年,於謙回到了故鄉,歸葬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從此,嶽飛不再孤單。

若是於謙稍微通融圓滑些,或許命運之路就會改變,但那也不再是於謙了。從出生到死亡,於謙用一生踐行了什麼是“要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之功,與歷史上其他名將相比,毫不遜色。於謙之德,在歷史的長河中,始終閃耀,被後人銘記和傳承。

於謙的意義,在於告誡啟迪世人,在民族的艱難時刻,總要有人挺身而出,迎難而上,讓浩然正氣永存天地之間;在生命的至長之路,即便舉世皆濁、眾人皆醉,總要有人清正廉潔,不與時浮沉。

如同杭州的才子袁枚所說,“賴有嶽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有於謙在,西湖山水更添了一份英烈之氣,秀麗的杭州之城有了鐵血的漢子。

來源:浙江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