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與明熹宗:尋找最合適自己的位置

2024年2月5日 31点热度 0人点赞

南唐後主李煜的詞,宋徽宗趙佶的字畫,明熹宗朱由校的木工,那可是中國文化歷史上的極品,可謂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隻可惜他們都是皇帝,不是說他們當了皇帝很有才華,而是說當了皇帝耽誤了他們的才華;生在帝王傢也不是他們所能選擇的,他們的蓋世才華恰恰沒有尋找到最合適的位置。

正可謂:“當位則中正,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如若不是生在帝王之傢,他們一定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高峰,熠熠生輝;可是生於皇室,一方面享受著皇室的榮華富貴,一方面承受著皇室帶來的不堪重力。

古話說得好:“欲達高峰,必忍孤寂;欲戴皇冠,必承其重。”

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趙佶(公元1082年11月2日-1135年4月11日),出生於農歷壬戌狗年,天幹五行屬水,生肖稱之為水狗。趙佶十八歲繼位,在位二十六年,被俘九年,享年五十四歲。

趙佶所處的時代不好,朝廷岌岌可危,但是他在藝術上的造詣極高。宋徽宗對繪畫可算是真摯至深,在他的熱愛下,宋代的繪畫藝術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他的字自成一體,後人稱之為“瘦金體”;他的花鳥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魔術寫實主義”。

趙佶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真正擁有較高藝術涵養和繪畫才能的皇帝,被後人稱之為“畫傢皇帝”和“丹青皇帝”。

1082年,一位父親站在南唐後主李煜畫像前祈禱:“希望我即將出世的兒子能如他一般溫文儒雅、氣度不凡。”不久他的第十一個兒子趙佶出生了,宋神宗看著剛剛出世的趙佶默默斷言:兒子的顏值和才華必定都比李煜高數百倍。

命運總是無常,他隻猜中了開頭,沒有猜中結尾。趙佶才華橫溢,琴棋書畫詩香茶,樣樣精通,但他也步了李煜的後塵:慌亂中繼承了兄長宋哲宗的皇位,後又淪為亡國之君。

歷史何曾相似?或許也是命運使然。

趙佶坐上皇位後,剛開始也想給國傢百姓做點事,他搞的新法卻被朝中權臣拿去做爭權奪利、貪污受賄的幌子。當他發現自己無法左右臣子的時候,他幹脆將朝政一丟,沉溺於丹青筆墨之中去了。如果說宋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的巔峰,那宋徽宗絕對是屹立在這座巔峰上的巨石。

宋徽宗在位期間,創立了宣和畫院,發展了宮廷繪畫流派,培養了一大批畫傢,比如《清明上河圖》的張擇端,《千裡江山圖》的王希孟,《萬壑松風圖》的李唐,都是中國繪畫藝術史的巔峰之作。

可惜,趙佶不是普通人,而是皇帝。一個皇帝不務正業、不理朝政的後果便是國傢的災難。“靖康之變”還是發生了,宋徽宗被廢為庶人而成了階下囚,在受盡凌辱後,最終客死異鄉,令人心痛。

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出生於農歷乙巳蛇年,明朝萬歷三十三年,五行屬木,生肖稱之為木蛇。朱由校十六歲繼位,在位七年,享年二十二歲。

做一個皇帝對他來說,實在不是自己所願。他文化程度不高,但心靈手巧,對木器制作有極高的天賦和造詣,還有創新精神,堪稱天才少年,後人稱之為“少年魯班”。

如今各行各業都大力提倡“匠人精神”,縱觀中國人歷史上不乏“匠人”和“精神”。光有“匠人”和“精神”還不行,最重要是合適的環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養一方藝術,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

據《曠園雜志》記載,朱由校曾以乾清宮為原型,制作出三四尺高的木制縮小版模型,高不過三四尺,卻曲折微妙,小巧玲瓏,巧奪天工。他還曾做沉香假山一座,池臺林館,雕琢細致,堪稱一絕。他發現當時的床架為求穩固而異常沉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不僅用料多,而且樣式也極普通。

朱由校便潛心琢磨,設計出一套可以活動、折疊的床板和床架,床架上還雕鏤有精美的鳥獸花紋,裝嵌名貴的寶石,實用而美觀。

據說,凡是他所看過的木器用具、亭臺樓榭,都能夠做出來,常常是樂此不疲,廢寢忘食,在他內心隻想安安靜靜當個木匠。按照現在的話來說,他可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基礎研究與實踐應用復合型人才。

清代學者趙吉士說他“天性極巧,癖愛木工,手操斧斫,營建棟宇,即大匠不能及”。他將自己一生最主要的才華、精力都放在了木工制作上了。

搗鼓木工活是一個正當的興趣愛好,比那個什麼花天酒地、胡作非為的皇帝應該強許多。朱由校是一個喜歡做模型、喜歡手工的內向少年,偏偏他又不得去做了皇帝。不然的話,他一定能成為那個“以無厚入有間”的“得道庖丁”。

所謂的匠人精神、心靈手巧無外乎是成千上萬次練習以後的結果,但是你要說這個畫圖和設計,這需要的是一個人的天賦,不光是腦子聰明不聰明的問題,因為這個可不是光靠說能練出來的。

朱由校雖是明光宗朱常洛的長子,由於生母是選侍的原因,天性愛做木匠之活的朱由校,每天都去雕雕刻刻,學業耽誤得幹幹凈凈,但是他的雕刻刀法和技藝卻成了千古一絕。

天地不仁,造化弄人。明光宗的匆匆駕崩,不起眼的朱由校被稀裡糊塗地推上了皇位。對於從天而降的皇位,朱由校一點也不上心,他依然整日在宮殿裡和斧頭、鋸子、刨子打交道。整日的無暇朝政,使得朝局在其乳母和魏忠賢的把控下國勢日益衰微。

你千萬別以為朱由校隻擅長做木匠,他表面看起來不理朝政,但對局勢心裡清楚得很。他懂得做木匠原理就是平衡,治理國傢也是需要一個平衡。他利用魏忠賢對抗東林黨,為的就是讓國傢各方權力達到一個平衡,這樣國傢就相對穩定了。

看起來朱由校不務正業,這種其實就是老子的“無為無不為”。

“吾弟當為堯舜。”或許崇禎皇帝臨死前才明白哥哥的這句話,繼續重用魏忠賢就是為了平衡之道。自以為聰明的朱由檢覺得他哥哥就是個隻會做木匠的傻子,最後才知道真正的傻子就是他自己。

丹青皇帝趙佶和木匠皇帝朱由校的故事讓我們不禁感慨:如果一個人沒有在自己合適的位置上發揮自己的天賦,反而在一個不合適自己的位置上耗費生命,甚至是胡來,是多麼痛心和遺憾的事情啊!

這可能就是孔夫子說的“知天命,盡人事”,唯有知位,唯有當位,方成大業。

大傢都知道,《周易》裡面有個重要的概念,叫“當位”與“不當位”。講的就是爻與爻之間的關系,對應的就是客觀世界中物與物、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復雜關系。

《周易》有六爻,由下而上,分別為初、二、三、四、五、上,偶數為陰,奇數為陽。其中初、三、五這三爻的位置屬於陽,凡是陽爻在這三個位置上,就叫“當位”,也叫“得位”“得正”,反之就是“不當位”,也叫“失位”“失正”。

同理,二、四、上這三爻的位置屬於陰,凡是陰爻在這三個位置上,就叫“當位”,反之就是“不當位”。爻為體,爻位為用,當位則是體和用相當。

“當位”的爻辭,通常為吉,但是有其他因素影響時,也可能不吉。“不當位”的爻辭,大多為兇,但有時也不一定。這種情況,與我們常見到的正當行為不一定事事亨通,而不正當的行為有時反而十分得意,有著相同的道理。

因為還有一些其他的因素,需要考慮在內,隻有這樣才能判斷出可能出現的結果。

《周易》六十四卦中,六爻全部當位的,隻有“既濟”卦。初九、九三、九五三個陽爻位,都是陽九。六二、六四、上六三個陰爻位,也都是陰六。所以卦辭意味著事業已成,接著勉勵當事人必須保持守正以防危亂。因為一不小心,就容易變成六爻都不當位的“未濟”卦:初六、六三、六五三爻,陰居陽位,而九二、九四、上九三爻,又都陽居陰位。所以卦辭提醒勉力促成,或可得亨通。如果處世不慎,則必無所利。

“既濟”“未濟”之卦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當位時要提防不當位的可怕,不當位時又提供善以補過。時時以趨吉避兇為念,唯有憂患意識,才能趨吉避兇;進者退之,退者進之,唯有合理,方能應變。

清代龔自珍《已亥雜詩》有詩曰:“未濟終焉心縹緲,百事翻從缺陷好。吟道夕陽山外山,古今誰免餘情繞。”這首詩蘊含著這樣一種哲理:未濟當中求既濟,夕陽亦可變朝陽。

人生所有的失敗和成功都是相對的,缺陷和完美也是相對的,隻要存在相對,皆可轉化。

在《周易》看來,“當位”象征著人事物皆符合它的內在性質和自然規律,能夠發揮它的最佳效用;“不當位”象征著人事物不符合它的內在性質和自然規律,無法發揮它的最佳效用,反而有可能阻礙它的有序發展,得到相反的結果。

孔子曾把我們的人生分為六個階段: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六個“而”就是來自《周易》乾卦的六爻:潛龍勿用、見龍在田、惕龍無咎、躍龍在淵、飛龍在天、亢龍有悔。“六爻”和“六個階段”如果能做到“當位”效用會大不同。

“當位”與“不當位”說起來簡單,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很難把握的。不但一般人難以把握,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未必都能把握得很好。不光是前面提到的詩詞皇帝李煜、丹青皇帝趙佶和木匠皇帝朱由校就不說了,我們看過動畫電影《長安三萬裡》的都知道,大詩仙李白,其實也是一直搞不清楚最適合的位置。

我們現在大傢都知道,李白如果做一個浪漫的詩人,再兼職做一下茅臺和汾酒的高級品酒師,那可是最合適不過了,並且有可能也能評個院士什麼的都有可能,一定是名利雙收。但是李白自己可不這麼認為,他總覺得自己有匡扶亂世、兼濟天下的雄才大略,當個宰相也是小意思。

中國人當官講究的是穩重、不沖動、多聽多看少說話,更不能動不動就來一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在官場那可不行,你讓你的領導情以何堪?

環顧歷史便知,太有才的人往往隻留下了繼往開來的名篇傑作,但是他們的現實人生那可是真的不堪啊!所以說,人生在世,還是孔子說得好:“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不知言,無以為人。”

孔子的“六知”說的都是所謂“當位無咎”。

當然,話又說回來,如果設身處地地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看這個問題,也可以理解李白的選擇,他也有他的無奈和難處。當一個社會、一個時代隻有“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傢;帝王不用,賣與識傢;識傢不用,仗義行俠”的選擇時,排在第一價值觀的一定是每個知識分子的最佳選擇,這也是我們常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傳統價值觀。

隻有當一個社會和時代有著多元的價值評判的時候,每一個人才都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天賦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這樣我們才能不斷為生命增值,不斷地認識自己並成為更好的自己。

真的到了那個時候,“不當位”的人才會越來越少。

關於“不當位”也有不同的情況,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像李煜、趙佶、朱由校,他們本來自己在某一方面有天賦,但是由於各種原因不能在這一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偏偏被放到了另一個不合適的位置上,他們又無可奈何,甚至被逼無奈,這是一種客觀原因導致的“不當位”。

現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由於客觀導致的“不當位”,隨著近年來高校擴招,有大量的學生走向社會,本來很多學生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很有天賦,但是社會上又沒有那麼多的崗位,為了生計又不得不被安排到其他崗位工作,這個崗位又沒有太多興趣,時間長了工作的懈怠感就會產生,工作很難做好那是肯定的。這就是客觀導致的“不當位”。

主觀導致的“不當位”那就更多了,很多自以為是某一領域的專傢,實際情況根本不是那回事,真把他放在這個位置上,真的會出現理想與現實之間隔著一個“長安城”。這就是主觀導致的“不當位”。

無論是“當位”還是“不當位”,說的就是“定位”,做好定位,一定要知時、知位、知觀念,唯有如此方對自己的人生做好定位。《孫子兵法》有雲:“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孫子說的就是“當位知位”的重要性。

孔子為中華文明最大的智慧貢獻就是“中庸”了。他的中庸智慧也是源自《周易》。《周易》每一卦皆有六爻,每卦分為上卦與下卦,上卦與下卦又各有三爻,上三爻和下三爻皆有一個處於中間的爻位,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爻和五爻。所謂的中,指的就是二爻與五爻。

《周易》中說的“二多譽,五多功”,是針對所有的二爻和五爻來說的。第二爻與第五爻是位置最好的,符合中庸的思想,即使出現位於第二爻與第五爻位的“不當位”,也因為“得中”,也可以出現一個比較好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