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教授揭露殘酷真相:童年被嚴重透支的孩子,很難形成健全人格

2024年3月2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童年是個體人生經歷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階段。

在很大程度上一個人童年的經歷會極大的決定其之後人生的走向。

著名兒童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也說: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則用一生治癒童年。」

由此可見童年的重要性。

然而一個人的童年究竟會過得怎麼樣,

這並不是一個能夠被個體本身所決定的因素,甚至往往無法通過自己去決定。

因為在未成年人的生活當中,其大部分生活乃至想法都被自己的父母所主導。

在中國這樣的情況則更甚,因為我們的文化當中長幼秩序和尊卑禮儀,決定了我們的代際關系勢必會由長輩來主導。

甚至有很多個體知道成年之後也仍然會受到這種影響。

除此之外,隨着時代的發展,

如今的未成年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其他方面的壓力。

一個最明顯的方面就是很多未成年人所遭遇的學業上的「內卷化」沖擊

——相比於一些80後乃至90後的童年而言,他們童年是無憂無慮,

充滿了快樂的,在課余時間基本就是通過各種娛樂方式來為自己的童年增加色彩。

但如今的未成年人,尤其是在校園當中的學生,其大部分課余時間都被各種和課業相關的內容所占據。

我們甚至可以說如今的未成年人生活當中,

這種生活節奏被視為是合理的「教育」。

那麼這種觀念真的正確嗎?

關於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和觀念有明顯的差異,同時這種理念也不斷的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變化。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初期,教育的概念還遠遠尚未產生的時候,

其實教育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把必要的生存手段和方式通過口口相傳的形式一代一代延續下去,以此來保證種群和文明的延續。

但是隨着社會的發展和我們觀念的變化,

教育逐漸成為了一種提升個體社會競爭力的關鍵手段。

因為教育能夠在多個方面去改造個體的意識形態和行為方式。

到了現代社會,由於本身的受教育水平已經成為了個體立足社會的重要資本,所以如今的教育行業本身也變得高度的產業化。

就拿國內許多家長們的看法來說,教育的重要性本身已經不是塑造未成年人人生的過程,而是最終的一紙文憑。

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觀念的產生也是造就了所謂的「孔乙己的長衫」

——人們只知道學歷的重要性,

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合理的平衡未成年人生活當中的教育和本應該獲得的快樂。

這一點從國際上現有的普通文化環境下所培養出的人才素質也可以看出:

以中國學生為代表的東亞學生,在世界各國的學生群體當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勤奮刻苦和學習能力突出;

但是在整體的科研環境和成果上,卻總是不如西方國家。

除了評價體系本身的西方視角之外,「中國教育體系下為什麼很難出人才」也成為了一個長久的問題。

這兩個現象的對比也從側面印證出教育觀念在中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差異。其實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大部分的教育創業者都不得不去思考一個問題:

自己當下從事這個行業是否還堅持着初心?教育本身是否秉承着最初的理念?

根據教育部去年發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

全國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1.85萬所,各級各類學歷教育在校生2.93億人,專任教師1880.36萬人。

而在2021年「雙減」政策之後,各類課外補習機構更是有1000萬左右的教育從業者面臨失業。

這些教育從業者在日常的工作當中是否能夠堅持教育的基本理念?還是參與這些教育活動的未成年人們又正在經受這樣的生活呢?

想必大部分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都是清楚的。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隨着社會發展,很多人把對教育看法的重點放在最終的結果上,勢必就會導致最終曲解了教育的內涵。

我們知道,東西方的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並且像實用主義這樣的思潮還是源於西方的。

但起碼在如今的教育過程當中,我們的趨勢顯得更加的有實用主意傾向——家長更傾向於讓子女去學習。

他們認為「有用」的,或者是能夠在教育和考試體系當中提高成績的內容;

至於那些真的能夠塑造個體性格和心性、能夠從長遠角度出發,對個體成長產生極大影響的科目,則往往會被家長視為是「無用」的。

此外,在課堂教育當中,西方人更加重視對於學生本人心性的激發和喚醒,並非一味地灌輸式教導;

但是在中國的大部分課堂當中,應試教育體系的存在,以及傳統儒家思想當中「學而實習之」的教育理念,

是的,很多課堂上都是在一遍遍的重復已有的知識內容,意在使學生在重復的過程中強化對固定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最終考出好成績。

這樣的差異是普通的文化傳統和國情決定的,但最終卻切實的導致國內的許多學生在理解能力和執行力上超出同齡人。

但創造力和吸收新鮮事物的能力往往偏差。

但是對於很多未成年人而言,隨着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他們會愈發的發現人生和生活並不像考試那麼的簡單,

充滿未知性和隨機性的各種考驗不會像有固定解法的許多試題一樣容易應對,相反,此時更重要的是隨機應變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創意。

其實在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以來,國家和教育部門已經從宏觀上做出了許多改變來應對當下的教育問題,

無論是中招考試「分流」還是「雙減」,出發點都是好的。

但最終在教育理念的把握上,還是不能忘記激發比說教更重要。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