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達國家放棄全電動車,或想讓中國新能源陷入日本氫能源敗局

2024年3月3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王新喜

德國奔馳近日宣布,將調整既定的2030年全電動化目標,決定未來十年裡繼續專注於燃油車的研發與生產。很多人似乎從這些舉動中嗅到了一絲陰謀論的味道。

過去的幾年,歐洲日本都在大力推進電動化戰略。

但如今,歐洲2035年淘汰燃油車的計劃取消,豐田公司屢次表態反對電動車,在2024年新上市的三款新車都是燃油車。

隨後寶馬奔馳兩家公司跟進,放棄了只銷售純電動汽車的計劃,蘋果也放棄了造車。

特朗普去年在競選宣言中也提出要支持燃油車發展。

事實上,早在去年,歐洲車企就已在布局新型合成燃料,繼續玩油車,還認真陪着中國車企繼續玩電動車的,只剩特斯拉了。

為什麼歐洲日本傳統車企都不願跟了呢?

蘋果放棄造車,奔馳調整全電動化目標,是玩不起,還是其他原因呢?為什麼都不願跟了呢?

這背後的原因,首先是無論是奔馳、還是蘋果,其實發展電動汽車項目都離不開中國產業鏈,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項風險之舉,另一方面,如果他們想卷智能化技術,從中國車企內卷現狀來看,是根本卷不過。

現在新能源汽車還面臨着各種問題,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是集中在電池的充電續航、自燃等問題,因為技術的原因,如果在產品上出現各種問題,品控沒做好,那對於這些傳統車企來說,對其電車產品更信不過,很可能拉低油車的品牌。

汽車電動化疊加智能化,歐洲日韓,跟是打不過,而海外廠家也發現充電樁的建設遠比他們想象的要難,海外對電動車的接受度也不如國內,在產業鏈上也不如我們國內生產力強大,如果車企都要去幫着建充電樁,成本很大。

因此,他們理性一點的做法,是退回原有的路線,並且形成統一戰線,增加貿易壁壘,大家都不跟,這樣,油車格局在海外是相對安全的,新能源汽車就無法形成全球化的潮流。尤其是歐美國家幾乎都已退出「巴黎協議」,放棄碳排放協議,意味着繼續做燃油車已經沒有所謂的協議限制了。

當然,歐美更大的希望是,中國新能源陷入日本氫能源的困局。

歐美不跟,會讓中國新能源陷入日本氫能源的困局嗎?

經過過去幾十年的布局和發展,日本很早就已經和氫能源技術綁定很深了,不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產業鏈,而且在技術專利上也實現了封鎖。包括豐田本田日產松下東芝在內的日本企業,在氫能燃料電池技術方面,都已經成為全球的領頭羊。僅僅一個豐田在氫燃料電池系統上就擁有6000多項專利,占了全球相關專利的一半。

日本氫能源是領先的,但過去的問題是,包括中國、美國、歐洲都不跟,選擇了不跟你玩。

這一方面的原因是,氫能源技術不成熟,氫燃料的製取、存儲和輸送成本還是居高不下。一座加氫站的建設成本是加油站的4倍以上,運營費用的成本更是達到了7倍之多。

當然,更重要的是,豐田、日產把氫能源的專利都申請完了,全球70%以上的氫能源專利都在日本車企手裡,把整條氫能源產業鏈從頭吃到尾,湯都不給別人喝。

這種情況誰會跟呢?因此,歐美中國都不跟,日本自己跟自己玩,就沒得玩了。

如果把這套不跟的統一戰線放到電動汽車上,中國新能源會陷入日本氫能源的敗局嗎?這或許是發達國家傳統車企在想的一個問題。

因為中國新能源的情況與日本氫能源有類似之處,中國在電動汽車也是全產業鏈布局,在專利布局與智能化方向已經發展到較高的層面了,要做好新能源汽車,都離不開中國產業鏈與相關技術,不管是蘋果還是奔馳,你要做好新能源,就得來中國學藝。

日本的情況是,本身其國內市場小,資源缺乏,發展氫能源汽車,主要依靠全球市場的帶動,如果沒有全球市場銷量的帶動,缺少大部分汽車主要生產國和市場的支持,僅有日本一國之力,整個產業鏈無法進入良性循環

汽車產業,是好幾個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世界就這麼大,各行各業的需求都是有限的,支柱產業被人壓制了,肯定會想辦法突圍,建立自己的統一戰線。

在過去,大家都選擇了不跟日本氫能源,如今的情況類似,發達國家形成默契,開始重回油車戰略,或也希望像對待日本氫能源一樣,把中國新能源汽車鎖死在國內市場,他們不跟,電動汽車就更難形成全球化的潮流,中國只能自己玩。

但中國的情況與日本不同,日本市場太小,缺資源,沒人跟它玩它自己玩不起來,中國市場龐大,人口眾多,產業鏈成熟,即便只有國內自己玩,也能把整個產業帶動起來,形成良性內循環。

目前的情況其實就是如此。目前電車主要還是以中國市場本身為主,海外在增長但占比小,依賴自己的龐大的國內市場,已經推動整個產業鏈進入良性循環,也能養活幾大主流車企,並在逐步搶占日系與德系的市場,在海外市場,如果在發達國家打不開口子,那麼還可以在中東或者第三世界國家發展市場。

從產品表現來看,日本氫能源的問題是技術不成熟,成本太高,市場一開始就沒有帶動起來。但中國電動汽車正在把成本打下來,三電技術與智能化技術逐步成熟,包括電池成本以及一體化壓鑄的整車成本等,鋰礦、鉛鋅、芯片等原材料成本都在降下來,市場普及度正在起來。

整車成本下降以及用車成本更低,智能化程度更高,要用不跟的策略困住中國新能源車已經越來越難,更何況我們基礎設施布局越來越成熟,產品體驗上越來越好。

中國新能源不是日本氫能源 電車與油車的比拼,是一場持久戰

不過需要承認,在過去很多車企急於求成,「淘汰燃油車」掛在嘴邊,但現在發現沒那麼容易,因為這其實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持久戰。

汽車不是手機,對於全球多數國家的消費者而言,汽車是代步工具,產品本身的經濟性、穩定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品牌溢價是大多數消費者的核心追求。BBA們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其品牌文化、產品與技術在全球市場經過了上百年的薰陶與驗證,要顛覆談何容易。

這也是為什麼現階段,新能源車在增長,但BBA與日系油車也還在增長。新能源車的增長更多局限在國內,但油車在海外市場依然在增長。

國產新能源車在智能化層面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電池技術的瓶頸短時間難有突破,隨着體量變大,新能源車起火自燃事故、暴雪低溫天氣續航打骨折等短板問題在暴露,燃油車的穩定性依然被不少人認可,這其實也給了油車一個相當長的緩沖期。

不過,如果趨勢是對的,產品會逐步完善與進步,市場是用產品說話的,如果國內在產品與技術上形成絕對領先,市場會慢慢擴大,如果未來5年,主流新能源車企沒死,未來10年、20年,新能源車依然在在暢銷,那麼西方車企恐怕不跟都不行,因為潮水的方向在這里,你錯過時間窗口,成為下一個諾基亞柯達的可能性就會越來越大。

綜上來看,由於國情不同,產品與成本表現不同,市場體量不同,產業鏈發展不同,歐美試圖通過不跟讓中國新能源陷入日本氫能源困局的算盤很可能落空。

開弓沒有回頭箭,目前雖然面臨很大的困難,但前景是光明的。關鍵是把電池污染、電池技術短板以及汽車品質、安全性、智能化等各個維度的問題解決了,做到沒有短板,做到更高的技術產品維度。好的產品,用牆是擋不住的,問題是,國產新能源能做到這樣的高度嗎?這可能是留給國產車企的要解決的終極命題。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