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進廠”顛覆汽車制造?

2024年2月5日 29点热度 0人点赞
本報駐美國、德國特約記者 馮亞仁 青 木 本報記者 陳子帥
試想一下:伴隨著機械的轟鳴聲,一群“有手有腳”的機器人正一刻不停地在流水生產線上組裝著汽車零部件,會是怎樣一番景象?近期,寶馬公司就“招聘”了這樣一批“鋼鐵打工人”。據路透社19日報道,美國加州機器人初創公司Figure表示,已與寶馬簽署一項合作協議,將在寶馬位於美國的工廠內部署人形機器人。近來,在亞馬遜等物流企業,人形機器人已經搭建起越來越廣泛的應用場景。類似人類的操作動作、智能高效的活動控制,能否令人形機器人加速走進汽車制造業?
身高170cm,體重60公斤
根據Figure展示出的產品信息,這些人形機器人身高在170cm左右,“體重”約60公斤,可用兩條腿行走,並且能用靈活的雙手來組裝機器。它們每5個小時“離崗休息”一次,可自行走到充電站充電,待電池滿格後再次“滿血復活”走向生產線。據德國Heise新聞網19日報道,Figure公司的人形機器人將會被部署在寶馬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斯帕坦堡開設的全新工廠,該工廠擁有超過1.1萬名員工。
路透社稱,這些機器人在接受執行特定任務的培訓後,將在12-24個月內被部署到包括零件生產、車身鈑金和倉儲等環節的流水線上。美國Axios網23日報道稱,人形機器人在制造業中擁有許多優勢,它們幾乎全天候工作,而且相比雇用熟練工人成本更低廉。作為通用機器人,它們可以在生產的不同環節靈活使用,特別是可以使新生產線更快投產。
“汽車行業正在迅速發展。機器人的使用可以提高生產力。”美國寶馬制造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羅伯特·恩格爾霍恩表示,除了在汽車制造環節中部署人形機器人外,寶馬和Figure還將探索人工智能、機器人控制、制造業虛擬化和機器人集成等先進技術。
Figure公司的機器人被認為將與特斯拉的Optimus(擎天柱)人形機器人直接競爭,兩傢公司在技術上處於相近的水平。近日在社交媒體上流傳出一段擎天柱機器人自主疊放衣服的視頻,其流暢的動作甚至引發視頻真偽爭議。
德國VDI新聞網19日的報道分析稱,幾十年來,單一用途的機器人商業市場已經飽和,但人形機器人的潛力尚未完全開發。人形機器人未來大規模應用,能夠提高公司的生產效率、降低成本,並創建一個更安全、更統一的工作環境。Figure在其官網上表示,美國有約1000萬個職位需要勞動力,人形機器人將去填補那些人們不想從事的職位。
更適合制造按人類活動特點設計的工業品
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傢江磊2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汽車總裝線上的許多工作,如安裝汽車內飾、貼車標、給玻璃窗打膠等,普通的工業機器人很難替代人類完成。這是因為車的結構完全是按照人體的活動特點來設計的,普通機器人無法像人一樣自由彎腰、下蹲來執行一些裝配工作,相對而言人形機器人很適用於汽車制造。
江磊分析稱,引入人形機器人對汽車制造影響最大的就是生產節拍,這是評估生產效率的重要指標之一。“可能一開始看上去機器人的效率不如流水線工人,但隨著機器人之間協同性及裝備標準化的提高,再加上機器人可24小時工作,應用人形機器人的企業會更具競爭優勢。”江磊還舉例稱,汽車生產和銷售分淡旺季,假設一個總車間共有200名工人,旺季時需要200人滿負荷工作,淡季隻需要80人上崗,在這種情況下,配備150名工人和50個人形機器人就會更加合理。
“人形機器人有徹底改變汽車制造業工作方式的潛力。”德國慕尼黑汽車經濟學者明格爾斯24日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許多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由於在新能源汽車轉型中落後於特斯拉以及比亞迪等企業,希望在未來的汽車革命中重新抓住機遇,人形機器人是一個關鍵選項。
江磊表示,勞動力不足已經成為全球相當一部分國傢面臨的挑戰,未來人形機器人很可能是人類提升生產力的發力點,如果人形機器人在汽車制造中得到了很好地應用,它的能力有望復制到更廣泛的生產和生活場景中。“可以說,汽車產業就相當於一塊‘試驗田’,替我們走通人形機器人的操作場景,這樣我們就能指望它們做更多的事。”江磊這樣表示。
特斯拉創始人兼CEO埃隆·馬斯克21日在社交媒體上表示,隻要人類文明的根基穩定,20年後地球上可能有10億個人形機器人。在2022年10月的一次活動中馬斯克表示,希望制造數百萬個擎天柱機器人,每臺估計售價為2萬美元。
存在許多“卡點”
目前,人形機器人正在加速走進企業。2023年年底,亞馬遜開始測試Agility Robotics公司的人形機器人,支持其智能物流業務。該機器人運營成本約為每小時10至12美元。亞馬遜預計隨著機器人產量增加,成本將降至每小時2至3美元,大大低於原來的人力成本。
《環球時報》記者從騰訊方面獲悉,近年來,人形機器人技術加速演進,已成為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在人形機器人領域,有三個值得關註的技術趨勢:一是在思考能力層面,大模型的嵌入極大提升機器人感知環境、分解任務、規劃流程以及與環境交互的能力;二是在訓練平臺方面,雲邊結合的分佈式計算平臺發展,強化了機器人的訓練和分析決策速率;三是在執行層面,以“靈巧手”為代表的關鍵技術,進一步強化了人形機器人末端執行應用能力。
福佈斯網站分析稱,人形機器人的優點在於,它可以覆蓋人類在流水線中的大部分場景,包括在不平坦的表面上行走以及上下臺階。它們可以憑借接近人類的四肢靈巧性在復雜的環境中活動,支持一些復雜工業操作甚至傢務勞動。一些人形機器人的設計重點聚焦在與人類實現互動。它們擁有面部識別、語音合成和自然語言處理等功能,能夠參與同人類的對話並理解人類情感。
人形機器人的推廣也面臨一些不可忽視的阻礙因素。先進技術和復雜的工程使得其生產成本較高,這一成本因素可能會限制其普及性和實用性。
明格爾斯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在汽車行業的未來也面臨挑戰。在當前階段的工業應用中,使用普通的機器人比人形機器人更便宜,還有更好的生產穩定性。他還提到,相關行業規范正在制定,誰在這個領域率先行動,誰就能在制定標準方面掌握更多話語權。
“目前人形機器人技術還不成熟,主要‘卡點’在下肢行走和雙手的精細操作方面,例如人形機器人很難整理凌亂的線。”江磊表示,短期內人形機器人不可能完全替代生產線上的工人,業內估算2035年才會有大量的人形機器人進入制造業,並且即便到那時也會是人與機器人協作的生產模式。
江磊還分析稱,人形機器人的加入的確會在一定程度上沖擊工人就業,但我們更應該看到未來產業的結構改變,以及人類學歷、生活水平的提高,低端勞動力本身就已經呈現下降趨勢,人類今後肯定會從事更多智力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