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美空軍為何始終找不到彭老總居所?全靠毛主席調來一人

2024年3月4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麻煩手動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帶給您舒適的閱讀體驗。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 志願軍開始打陣地戰。

但奈何,敵我軍事裝備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志願軍毫無優勢。

就在這時,毛主席下達一條指令:「我們要以守為攻,打坑道戰!」

而他第一時間就想到一個人,調此人入朝,就能扭轉戰局。

此人是誰,他憑什麼化解困境?

「工兵王」

1921年秋,毛主席考察安源煤礦,宣講革命道理。

途中,他遇到一名叫冬伢子的小礦工。

主席便主動上前打招呼:「你叫冬伢子,我小名叫石三伢子,咱們都是伢子哩。」

聞言,冬伢子露出了不好意思的笑容。

他的人生也因毛主席短短一句話而改變。

6年後,他參加秋收起義,走上革命道路,成為一名工兵指揮員。

他便是後來解放軍內部響當當的「工兵之王」——王耀南。

王耀南的實力到底有多強?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他那一手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本事。

前面提到,他做過煤礦工人,再加上他很小的時候就喜歡自製火藥,玩鞭炮,礦工經歷又讓他學到了更多掘進、爆破等技術。

這些技能運用得當,那在戰場上妥妥以一敵百。

1930 年,紅軍第一次組建工兵連

王耀南是朱德親點的連長,可以說他就是我軍工程兵創始人。

只不過,新官上任沒多久,就要隨軍攻打長沙

而王耀南露的第一手,就是為攻城部隊,在瀏陽河上架浮橋。

攻城受阻,王耀南又主動請纓出任敢死隊隊長,率人繞到敵後炸開了長沙城門。

長征時,紅軍更離不了王耀南的本事。

四渡赤水期間,王耀南先後在赤水上用鹽船、門板架起十多座浮橋。

青衣江時,敵人在天上狂轟濫炸,不僅炸了浮橋,也不讓紅軍搭橋。

王耀南異想天開,用多個竹排,系上千斤石頭,在水面之下搭成一座浮橋。

紅軍連續過橋三個晚上,敵人硬是毫無所覺。

而後,歷史上大名鼎鼎的飛奪瀘定橋,在粗鐵鎖上鋪橋板就是他的任務。

過橋那天,工兵連在火力掩護下,鋪設提前借來鋸好的橋板,突擊隊員緊隨其後踏着木板前進。

大家意識到光靠工兵鋪設木板過橋速度太慢。

於是突擊隊員冒着槍林彈雨,攀着鐵鎖率先向對岸沖去。

他們的突擊,為工兵連爭取到加快鋪設的機會。

在此過程中,3名工兵連戰士不慎掉落,瞬間被大渡河水吞沒。

王耀南見狀只能下令再快一點,讓大部隊盡早過橋。

這就是對犧牲戰友最好的告慰。

當紅軍隊伍全都過了瀘定橋,毛主席稱贊王耀南說:「你這個『兵工王』不簡單。」

事實上,王耀南不僅是我軍的工兵之王,還是我軍地道戰創始人之一。

朱德稱他為「地道戰之父」。

「地道戰之父」

地道很早就有,但過去的地道就是挖一個洞埋炸藥,炸城牆運兵。

王耀南卻發明了獨特的地道戰、移動地雷戰

而紅軍利用這種地道戰,打得最好的一次戰役,便是1934年松毛嶺戰役

松毛嶺是長汀縣的東大門,長汀縣又是福建蘇維埃政府所在,以及江西瑞金的東大門。

這一仗戰略意義極重大,但是敵強我弱,形勢非常不利。

敵人共18萬兵力,飛機大炮重機槍一應俱全,有些師還是德國裝備武裝。

防守松毛嶺的紅軍部隊,只有 1.1 萬人,軍備簡陋,主要以黑火藥為主,實力對比懸殊。

如何以少勝多?地道戰功不可沒。

當時,王耀南的工兵營在民兵和老百姓的支持下,在松毛嶺建立了密密麻麻的地道網。

他將地雷戰運用到地道戰,在戰壕里布設貓耳洞、支撐點、機槍迫擊炮以及5千多個拉雷,2萬多個用手榴彈組成的彈雷。

一時間,國民黨的猛火力攻擊,對躲在地道里的紅軍來說,根本無關痛癢。

反而是他們被紅軍嚇得屁滾尿流。

就這樣,雙方對峙了七天七夜。

甚至在紅軍撤走後,敵人一個多月內都不敢邁入陣地一步。

等到抗日戰爭時期,王耀南是八路軍總部工兵參謀,主要任務是在華北推廣地道戰。

原來,華北平原的黏土層和平均15米深的地下水,天然條件就適合地道戰。

與此同時,地道戰也可以完美解決華北平原部隊與軍民的打、藏、養問題。

地道戰如果再配合上地雷、麻雀、游擊等戰術,使用效果事半功倍。

1937年忻口戰役,國共聯手抗敵。

王耀南指導的地道戰,讓日軍的飛機大炮無用武之地。

中國軍隊阻敵23天,直到娘子關失守,才放棄忻口。

後來,王耀南還提出利用村落改造地形。

即改造村民的菜窖、蛤蟆蹲等原始地下通道,把它們變成可以防毒、水、挖,可藏可打,村內村外連成一片的戰斗地道。

只不過,挖地道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成本,當地百姓起初並不感興趣,甚至有所疑慮。

直到看到地道戰的威力後,眾人才轉變了態度。

老百姓紛紛挖起了地道,還在裡面養蘑菇木耳,儲存土豆白菜,建廠的也有。

隨着地道的普及推廣,日軍的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八路軍敵後規模越來越大。

華北441個縣,到1944 年底,我方已控制了334個,華北民兵已成立30 多萬個「拉雷手」小組。

而農村地道基本已經戶戶相通、村村相連,四通八達,華北已成為一座地下長城。

經過多次實踐,王耀南「坑道作戰專家」的名號早已被證實。

這也是為什麼,主席會第一時間想到他。

那麼,入朝後,其又有怎樣精彩的表現呢?

抗美援朝坑道戰

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後,面對美軍的狂轟濫炸,我方陷入疲勢。

毛主席馬上就想到了王耀南。

緊接着,周總理和毛主席先後親自與他商談作戰計劃,信心滿滿地將人送入了朝鮮

1951年9月,王耀南一到朝鮮就建議,在山區陣地構築隧道式據點,將坑道相連,擴大為坑道工事。

坑道的精髓就在於,敵人攻擊任何一個坑道,其他坑道都能馬上火力支援,把敵人打退打怕。

要形成這樣一個強大的工事,就必須按王耀南的精心設計去做。

首先,坑道必須能防空、炮、毒、雨、潮、火、寒。

其次,坑道要做成六邊形,幾個六邊形連接成一個大網。

具體要求,一個排一個坑道, 每個坑道都要有機槍、迫擊炮,幾個坑道就得有一山炮,坑道間距三四百米。

戰斗坑道建好後果然產生了奇效。

同年10月,英美聯軍與我軍在馬良山交手。

我軍依託坑道,一天退敵21次。

後來即使馬良山表面陣地丟失,但志願軍總是憑借坑道順利奪回。

氣急敗壞的敵人對坑道工事進行了猛烈攻擊,結果卻是慘敗而歸。

僅馬良山兩次坑道戰中,志願軍就斃傷俘敵4千多人,自身傷亡率降低到了十五分之一。

王耀南的坑道戰術,對扭轉西線戰局起了重要作用。

鑒於此,第二年,彭老總又把王耀南調入朝鮮,解決防空難題。

當時,志願軍每天大約犧牲100人。

王耀南的方法仍是坑道戰,但要大規模推廣坑道戰。

聽了他的話,志願軍開始全面坑道掘進作業。

當年共挖了7千多條坑道,總長近2千公里,掩體75萬個。

毫不夸張地說,三八線30公里范圍全是我方掩體。

有了坑道打仗如虎添翼,我軍取得的戰果,比前五次戰役總和還多四倍。

我方的陣亡情況,也從每天每軍80人降到2、3人,效果十分可觀。

而坑道戰的強大,在丁字山的「鞭撻行動」戰斗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1953年1月20日,美軍飛機加坦克,向我方投擲、發射了20來萬磅炸彈、8箱汽油彈,近17萬發炮彈。

令美軍瞠目結舌的是,志願軍在坑道的防守下,他們的大炮飛機根本起不到什麼作用。

我軍傷亡11人,而美軍傷亡是我們的七倍。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期間,美軍多次想要轟炸彭老總的防空洞,但總是找不到位置。

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王耀南在彭老總的防空洞口外其他地方,畫了一些圖案,利用人們的心理盲點,製造焦點,從而模糊了洞口位置。

後記

王耀南的不愧「工兵王」美稱,他的智慧為國家做出的重大貢獻值得人們永遠歌頌。

而這些輝煌戰績都是經歷血與火錘煉而成。

井岡山到抗美援朝,他參加過3百多次戰斗,5次身負重傷,留下31個槍眼,但始終一往無前。

向王耀南少將致敬!


參考資料

太行.朱德稱他為地道戰之父[J].黨史文苑,2017,(03):22-25.

黃愛國.紅軍「兵工王」王耀南[J].中國老區建設,2017,(07):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