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寶寶」扎堆報到!走出生育低谷,還需多方發力

2024年3月4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新春佳節剛過,全省多地醫院產科傳出消息:春節期間,新生兒數量遠超往年同期,「龍寶寶」扎堆報到。今年我省新出生人口會不會出現小高峰?面對近年日益減少的新生兒數量,我省採取了哪些鼓勵生育的措施?提高人們生育意願還需做哪些「加法」?

多地醫院新生兒增長明顯

龍通常被認為是吉祥、富貴、平安的象徵,龍年生的寶寶被賦予「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等美好寓意。

跨年鍾聲剛過,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首位「龍寶寶」出生。隨後幾天,每天都有一二十位「龍寶寶」誕生,尤其是大年初六這天,一下子有40位寶寶相繼降生,其中還有3對龍鳳胎。據統計,從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一下午3點20分,該院共有144名新生兒降生。產科護士長李欣高興地說:「年初六那天,產房非常熱鬧,『龍寶寶』一個接一個地來報到,大家開玩笑說,一天湊齊了幼兒園一個班!」

連雲港市第一人民醫院產科主任王維俊介紹,為了迎接新生命,醫院特別在產房做了節日裝飾,掛起了紅燈籠、貼上了福字,營造出喜慶又溫馨的氛圍,讓每一位媽媽都能在這個特殊的節日裡以最好的心情迎接寶寶的到來。產科61位醫生、助產士以及護士,不敢絲毫懈怠,共同守護每位產婦和新生兒的安全健康。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也頻頻傳出好消息:自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二下午4點,該院共迎來332名新生兒降生,新生兒數量同比增加30%,其中雙胞胎10對。醫生們每天查房、開醫囑、產檢、制定分娩方案等,產科特需病區副主任江靜穎介紹:「春節期間,因為孕產婦『爆滿』,我連續上了6天班,真的是『熱辣開工』。」

據了解,南京市婦幼保健院從正月初一到初八,共有410個「龍寶寶」出生,其中男嬰217名、女嬰193名,有9對雙胞胎「龍寶寶」。醫護人員說好久沒看到短時間內這麼多寶寶出生,大家都十分開心。「龍寶寶」們紛紛亮相鬧新春,為家人們送上了最甜蜜的新年禮物。

積極營造生育友好環境

歷史上,江蘇是傳統人口大省,但是近年來全省的人口生育率一直低於國內平均水平。2023年3月,江蘇省統計局發布的《2022年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2年全年人口出生率僅5.23‰,人口死亡率7.04‰,人口自然增長率-1.81‰。2021年,江蘇人口出生率為5.65‰,人口死亡率為6.77‰,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2‰。

相關人口專家告訴記者,從2016年起江蘇人口出生數量開始呈持續小幅下降態勢,但當時新出生人口數量仍保持在70萬人以上,到2019年下降為68萬人,2020年和2021年出生人數則連續跌破60萬人和50萬人,2022年也跌破50萬人。按此速度估算,2023年全省新出生人口數量可能只有40萬人左右。

專家表示,與全國整體水平相比,江蘇人口少子化、老齡化程度更深。與同是人口大省、經濟大省的廣東省相比,江蘇勞動人口平均年齡高出約2歲。少子化、老齡化帶來的人口數量結構變化,會加劇勞動力的撫養負擔,後續社會勞動力不足等問題也日益嚴重,需引起社會高度重視。

如何提高年輕人生育意願、減輕生育負擔?近年來,江蘇有關部門認真落實完善國家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積極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比如,把產婦產假延長至158天,並設立父母育兒假10天。在全國率先建立生育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對女職工產假期間企業支付的社會保險費用,生育二孩、三孩的分別給予50%、80%的補貼。江蘇還率先出台《江蘇省就業促進條例》,保障女職工就業合法權益;加強稅收和住房支持,落實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政策。省內多個城市還出台了與家庭生育子女數相關的住房優惠政策。

王維俊認為,提供更完善的醫療保障是鼓勵生育的關鍵因素之一。對於有生產意外經歷的產婦,醫院應該提供預防處理方法,逐步緩解她們對再次生育的恐懼。同時,醫院要做好生育前咨詢服務,開設多學科專家門診、產後康復門診、產後保健門診等,以更好地服務媽媽們。「從門診接診情況來看,80後、90後年輕人的生育意願還是比較強烈的。」她強調,鼓勵人們多生育,必須提前做好規劃和加強人才培養,支持產科醫生的職業發展,做好產科人才儲備。

無錫市婦幼保健院產科主任顧穎提到,提高群眾生育率不僅需要醫院的專業服務,還需要家庭和社會、政府多方面的配合,包括托兒服務、經濟保障、教育資源等,共同構建一個更為友好的生育環境。

提高生育意願需協同發力

「龍寶寶」競相來報到,今年會是生育高峰年嗎?省社科院社會學所人口經濟學博士張春龍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人們的生活觀念和行為模式有着深遠影響,「坊間認為,龍是吉祥、富貴的象徵,許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生在龍年,認為這能給孩子帶來好運氣和成功的人生。因此,有較多家庭希望生出一個『龍寶寶』,今年有可能會出現生育小高峰。」

「但生育意願的增強不能單純指望這類『小高峰』,還應該考慮各種社會、經濟、政策因素的綜合作用來採取措施,以達到平衡人口增長的長遠效果。」張春龍建議,提高年輕人的生育信心需要從多個層面進行發力。除了經濟因素外,還需考慮其他的綜合因素,這涉及社會文化、個人價值觀念等諸多層面,比如減輕工作環境壓力、強化性別平等觀念、推動生活品質追求等。國家和地方政府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創造有利於提高生育意願的環境。

張春龍還認為,有效的干預和引導包括,首先,實施全面的家庭政策,結合住房、醫療、教育和就業政策,創建一個全面支持家庭的政策框架,強化家庭支持網絡。其次,加大宣傳力度,通過媒體和社交平台等,增強社會對生育友好政策的認知度,引導人們對於家庭建設的正面思考。

「制度和文化是影響人類生育甚至決定人類生育意願和行為的重要因素。」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陳友華介紹,過去幾十年裡,南歐和東亞一些國家生育力持續下降。這些國家曾經做過非常多的努力刺激生育,比如政府補貼生育、延長夫妻產假等,但由於國情不同,這些方法在中國不一定會立竿見影。他認為,中國人傳統上以多子多福為榮、講究天倫之樂,把生小孩多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這些傳統不能丟;鼓勵國內年輕人生育應多從制度、傳統文化等方面引導。

南京大學商學院人口研究所副教授曲兆鵬分析,生育成本、生育觀念、初婚年齡等都會影響生育率。如江蘇女性平均初婚年齡2000年為23.22歲、2010年為23.76歲、2020年為29.66歲、2023年為30.75歲,生育也同步延後。生育率下降在歐洲多國也非常明顯。「上世紀90年代開始,歐洲各國就開始尋求應對生育率下滑的方法。」曲兆鵬介紹,法國在資金補貼、假期、兒童看護和幫助婦女就業等方面出台了激勵政策;德國也從財政補貼、育兒時間和基礎設施三方面出台鼓勵生育政策。

曲兆鵬認為,政府還有必要從促進流動人口融合的角度出發,制定和完善各級各類政策。「我國的戶籍改革進入加速階段,但戶籍制度的社會福利功能並未完全消失,居住證與本地居民所享有的社會福利和權利仍然存在一定差異。」曲兆鵬建議,全面放寬落戶限制,落實以居住為核心的常住人口制度,完全取消與戶籍掛鈎的就業、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權利差異,徹底消除流動人口融入本地的制度性障礙。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仲崇山 陳嫻 王夢然 楊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