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神秘背屍人:以背屍背棺材為生,需三天三夜不吃不睡!

2024年3月4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苗族村寨、懸崖橫棺、背屍入壁。

這幾個詞語放在一起,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玄幻靈異小說。

的確,在現代發展社會中,如果說還有人選擇「懸棺葬」的方式下葬,那真是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畢竟把人的屍體擱置在懸崖峭壁上,聽起來難度太大。

但對世代生活在這里的居民來說,「懸棺葬」卻是已有數百年歷史的常見殯葬方式。

「懸棺葬,就是把人的屍體擱置在懸崖峭壁上。

人死了,就要讓他們得到安息,把他們安葬好,讓他們最後一程走的好好的。」

貴州省紫雲縣的格凸河畔,一位職業背屍人黃小寶,對「懸棺葬」做出了如上解釋。

作為一名職業背屍人,他是背負着當地苗民們最後一段人生路的送靈人,傳承着「背屍」這門神秘的手藝。

這些背屍人是怎麼在數百米高處「飛檐走壁」的?

在現代社會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當地人為什麼會選擇這離奇的安葬方式?

1、

和漢族「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不同,格凸河邊生活苗族同胞,有着自己獨特的生死觀。

當地的苗族人有一個口耳相傳的古老傳說:

據說在很早之前,苗族人的祖先在與其他部族的戰爭中失敗,被迫離開了位於長江中下游的故土,逐漸遷徙到現在的格凸河畔。

但是苗族人的祖先從未忘記過故土,夢想着有朝一日能夠打回長江,回到故鄉。

而在遷徙的過程中,祖先們還面臨有敵方的追殺、野獸的侵襲以及病痛的折磨,以至於許多族人都死在了遷徙的路上。

當時的苗族人依然保持的土葬的習俗。

但當時的格凸河畔人煙稀少,百獸橫行,在族人死後,土葬的屍體經常會被野獸挖出來充飢。

在那個戰亂橫行、道德發展不完善的年代,破壞敵人的屍骨也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因此許多族人的屍身都遭到了破壞。

在古人的傳統觀念中,如果三魂七魄保留完整,人還是可以輪回轉世投胎成人的,但如果肉身遭到破壞,那就會徹底灰飛煙滅,不能轉世投胎。

且他們戰死的地方也不是故鄉,活着的族人也不願讓這些人屍留異鄉,因此「土葬」的形式慢慢不再興盛。

為了使族人的屍骨免遭敵人和野獸的侵害,死後靈魂能有依靠,當地人逐漸將下葬的風俗轉變為懸棺下葬。

他們堅信,終有一日可以重返故土,這些死去族人的屍骨只是暫時放置於懸崖上,來日重回家園時,他們仍會將他們帶回

至今,離格凸村不遠處還有一個叫做腳杆寨的村莊。

「腳杆寨」的苗語寓意是「我要回家」,這也是先輩們在告誡後輩,只要腳還在,就一定能回到故土。

就這樣一代傳一代,每當有人逝去,苗族人就將屍體送入懸崖峭壁上,以這樣的方式存放安葬。

盛放屍身的棺木被放置於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之上,不做任何遮蔽,慢慢地,這項行為就演變成崖葬的傳統。

2、

當時有觀點認為,埋葬的地方越高,之後轉世投胎後的地位越高,懸放的高度和險峭程度都是表達對於亡者的敬意。

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這些說法是否真實已經無從考證,但這並不影響「懸棺葬」這種特殊文化的傳承。

盛行懸棺崖葬的地方不止格凸河畔的苗族人,我國南方少數民族地區也多有見。

像是武夷山區,三峽地區,四川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駐扎地內),都有類似的懸棺崖葬文化。

不過由於地方風俗文化以及地形氣候的差距,他們所採取的方法都不太一樣。

有的地方是將木樁釘入岩壁,將棺材安置在木頭上,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三峽懸棺;

還有些地方是人工在崖壁上鑿洞,直接將棺材置於洞中,這樣的方式多在貴州六廣河一帶為廣。

而在格凸河畔,因為有一片天然的溶洞山,這里的人世代將棺材安置在天然溶洞中。

背屍人黃小寶,就是祖輩都生活在格凸河畔的苗族人。

這里原是一派荒涼的「百越之地」,在一代代苗族人的努力下,逐漸繁盛起來,成了貴州境內的「名河」,如今更是憑着獨特的山水風光,成了一處頗負盛名的旅遊勝地。

格凸河兩岸眾山相對而立,樹木青蔥;河水穿行而過,一派靜謐安然,數十個古老的苗族部落時代在此居住。

近些年隨着互聯網的發達,不少遊客都知曉此處的絕妙風景,慕名前來欣賞這自然風光,因為景點的火爆,不少苗族村寨都做起了旅遊生意。

3、

不過,當遊客們沿着格凸河一路瀏覽,來到格凸村燕子洞時,總會為眼前的一幕深感驚訝。

這里與外面明媚的山光水色截然不同,景色十分幽深,溶洞高難見底,時不時有一群燕子黑色的身影翻飛而出,顯得更加神秘。

由於洞內被長期被水汽籠罩,陡峭的四壁長滿青苔,一眼望過去,深黛色連成一片。

而在這兩邊的陡峭山壁上,一層層棺材被整齊地置放在岩壁上,錯落有致,密密麻麻,環顧一圈,幾乎讓人不寒而慄。

除了堆疊有致的「群聚」棺木,零星的棺材也隨處可見。

它們分布在這幽深的溶洞裡,像是岩壁上的一雙雙眼睛,見證着山內山外的滄海桑田,也好像曾經逝去的人永遠依偎着家鄉的山水,永遠和族人相伴。

仔細一看,就在這無比陡峭、無比險峻的溶洞兩壁上,一個身穿苗族傳統服飾的男子正在攀爬。

他手腳靈活,動作利索,仿佛飛檐走壁,但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他居然沒有做任何的防護措施,赤手赤腳行走在長滿濕苔的懸崖間。

有當地人向遊客介紹,這就是當地最神秘的「背屍人」,這些溶洞裡被安葬好的棺材,都是他們背上去的。

這個男子正是黃小寶,此時他剛剛上山,正准備替鄰村去世的老人安置棺木。

見到有人在觀察自己,黃小寶也沒有太驚訝,他只是沖遊客們示意不要出聲,這里風俗,人下葬時亡魂仍在,出聲易被驚擾。

黃小寶背着昨日去世的老人,他身邊還有幾個人帶着長短不一的木板,一行人都身穿苗族傳統服飾,一直沉默不語。

老人被小心翼翼安放在一塊木板上,而後黃小寶將一塊大木板系在自己的背後,准備攀爬。

他輕輕一躍,雙手扣緊山壁上凸起的小岩石,雙腳踩住崖壁上因流水侵蝕形成的窟窿,蜘蛛一樣貼在崖壁上,迅速攀爬而上。

一眨眼的功夫,他不斷變換方向,已經離地面幾十米高了。

地面上的遊客無不看的目瞪口呆:他居然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這樣爬上只有燕子才飛得上的懸崖!

幾個當地人卻見怪不怪,他們解釋說,像黃小寶這樣的背屍人都是從小拜師練功的,一般人還做不了,只有不怕鬼神、身手敏捷的人才能從事這一行業,當地人稱他們為「蜘蛛人」。

他們從幼年開始,就憑着口耳相傳的技巧訓練攀登,一直練到能夠赤手空拳攀爬懸崖。

等他們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師父會再教授他們如何不藉助於外界的工具放置棺木,憑着自己從先輩那裡傳承下來的攀岩技術,自己背着屍體攀爬上去。

這份工作畢竟太過危險,長時間的練習還會導致手腳發育畸形,一般願意從事的都是貧苦人家的孩子。

4、

但這些年隨着社會的發展,各家條件都好起來,因此「蜘蛛人」的數量也越來越少。

到了2022年,當地苗寨只剩下四個「蜘蛛人」,其中黃小寶還身患小兒麻痹症,身體條件不好,曾經苦求師父很久,才成了其親傳弟子。

他們的師父羅發科是「蜘蛛人」的第七代傳人,年輕時在當地頗負盛名。

由他帶出來的幾個徒弟如今也是各個身手不凡,即便黃小寶身患殘疾,但在懸崖上攀爬的功夫也是出神入化。

黃小寶三兩下就背着木板來到高處,在崖壁半空的一個溶洞停留了很久,確定了適合崖葬的地方,於是將背上的木板放下,在迅速爬下搬運其他的木板。

這也是背屍人的重要手藝之一——因為成品棺材體積太大,不好搬運,所以他們都是先將一塊一塊的木板分別搬上去,之後再在懸崖上對其進行組裝。

用子母扣與榫頭將其固定好之後,他們再把屍身背上去,完成最後的一步。

組裝好棺材後,黃小寶再次回到地面,小心翼翼地將老人背起來。

他用繩子將自己和老人牢牢綁在一起,准備將老人的屍體搬到溶洞裡去。

他的神色十分肅穆,動作更是穩當,雙手緊緊扒住岩石,慢慢地向上挪去,身影消失在眾人視線中。

這一步結束之後,黃小寶不會馬上下來,按照當地苗族的風俗,他需要作為「東郎」,在安葬屍體的溶洞裡呆上三天,安撫死者的靈魂。

「東郎」是背屍人的另外一個身份,在整個苗族喪葬儀式中擔任極為重要的角色。

他們需要在屍身合棺安葬後保護亡魂,退散邪祟。

首先是要用酒悼念剛剛去世的亡魂,或潑或撒,讓逝者「飲用」;

隨後用刀指地,刀尖朝地面,圍着自己劃三圈,寓意斬消死者留在自己身上的死亡氣息,,從此生人死人兩相分隔。

接着,東郎要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在棺材前面的地上刻一個字,起到鎮壓邪念,保佑亡魂的作用。

之後的三天內,他們需要不眠不休陪伴在死者旁,頌唱像苗族史詩《亞魯王》這樣古老的祭祀歌曲,期間不能進食飲水,也不能休息,只能靠少量飲酒補充能量。

「用的是古苗語,很多年輕人都不會,連聽都聽不懂。」

三天不休下山後,黃小寶的臉色顯得有點枯黃,但他說已經習慣了,不覺得有什麼。

唯一讓他感到遺憾的,是目前願意從事、甚至願意了解背屍人職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他目前還沒有收過徒弟,眼看這門手藝要面臨失傳。

「等到我們這一脈干不動了,崖葬就真的消失了。」

沒有誰能擋住時代發展的腳步,如今國家推行文明殯葬,除了火葬,很多地方不再提倡其他的殯葬方式,選擇崖葬的人越來越少。

旅遊旺季時,有好奇的遊客會特地到苗寨里看崖葬奇景,職業背屍人慢慢把這種表演當成了一種副業,換來一些微薄的收入。

看着懸崖上一座座由自己搬上去的棺木,黃小寶無言。

他不知道,等自己百年之後,是否還能有人將自己葬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