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碑上的「考、妣、故、先、顯」,分別是什麼含義?用錯會鬧笑話

2024年3月5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人生如逝水,墳墓卻永恆」

無論是擁有着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中國,還是不同我國的西方,在人死後都會有立碑這個共同點。

但是墓碑上的一些文字,卻有着極大的不同,就像墓碑上常有的「考、妣、故、先、顯」這幾個字,意義各不相同,如果使用不慎,那可就要鬧笑話了。

然而,這幾個字究竟有什麼含義?

墓碑上的考和妣

細說起來,墓碑上刻的字可是有着不小的講究,它整體上就由抬頭,正文還有落款這三個部分組成。

一般墓碑上的格式都是如此,雖然沒有明文規定,但是已經在大家心裡紮根了,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文化習俗。

抬頭部分自然就是用來稱呼死去的人的部分,正文一般就是記錄逝者的名字,有的還會特地記上幾件逝者生前做的一些不得了的事,落款的話就是寫立碑的人名字還有立碑的日期。

雖說格式大多是這樣,但是用字可是講究的很,稱呼逝者所用的字,一般都是考或者妣,畢竟大多都是自己的後代來立碑的。

很多網友平時也見過這兩個字,不過對於這兩個字的含義,還是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其實,這兩個字的含義非常的簡單!

考其實就是父親的意思,而妣自然而然就是母親的意思,這兩個字就像是天造地設一樣,經常會組合在一起。

這也正常,畢竟就像爸媽這兩個字一樣,所以說考妣也是如此,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有個詞語叫做「如喪考妣」。

意思就是「這個人就好像父母都死去了一般垂頭喪氣」,這種說法最開始是來自《尚書.舜典》里的一句話:「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

不過後來也就演變成了名叫「如喪考妣」的成語,像現在的墓碑上,對父母的稱呼都是考和妣,而不是用平時稱謂的爸媽二字。

一位帖子上就有網友投稿:「每次過年的時候我就會和自己家裡的長輩去我們村的那片墓群那祭祖,小時候就一直對上面的考字不理解,現在終於知道了」。

也可以說考和妣相對於平時說的口頭語來說,它更加的莊重,而且它也是古漢語里的詞,可謂是傳承了上千年不止。

這樣的文化分量,自然不是平時的口頭語能夠替代的,即使是再一個千百年,這兩個字的分量仍然會撼然不動。

故和先

故這個字的含義其實很簡單,一般來說就是代表着時間的流失,代表着失去,甚至說是代表着死亡。

像成語「故步自封」,這個成語一聽給人的感覺就是和過去相關,事實也正是如此,故步自封的意思就是表示這個人不願意接受新的事物,過於固執迂腐。

但是呢,在墓碑上用的這個「故」字可是和故步自封不相乾的,故步自封畢竟是個貶義詞,那肯定是不能用在墓碑上的。

墓碑上的「故」字,就是代表着墓碑的主人已經去世了,換句話說,也就是表示死亡,表示消失的意思。

只不過相比於「去世,入土「」這些比較偏口語化的詞語,「故」字是一個單字,這樣子讀起來會讓人覺得這很嚴肅。

這就和在一些文章里看到的書面語和口頭語的差別一樣,書面語更加簡潔,「故」就是體現了這一特色。

而且一般的墓碑也並不大,刻在上面的文字能簡潔就簡潔,能以最少的字數將想要表達的意思體現出來就是最大的成功,那麼目的也就達到了。

故這個字用在墓碑上的時候,大多都是「故什麼什麼之墓」,就比如「故先考之墓,故先妣之墓」這種用法。

再就是「先」這個字,在很多歷史書里,這個字都很常見,就比如三國演義里,諸葛亮在北伐之前給劉禪寫的出師表。

在這篇文章里,就有這麼一段話:「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裡面所說的先帝,自然而然就是漢昭烈帝劉備了,當然了,如果劉備在世,那麼諸葛亮是肯定不會這麼稱呼劉備了。

所以,先這個字,其實也代表着已經去世,已經消失的意思,再就是平時在一些文章里,總可以看到「先父」這類的詞語。

這就意味着,被稱呼方的父親已經過世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尊稱,總不可能直呼「死老頭子」吧,要真這樣稱呼,那雙方可就要打起來了。

在墓碑上,先和故這兩個字也是一對親兄弟,經常組合在一起使用,有網友就很疑惑:「這兩個字的意思相近,用在一時不是意義重復了嗎」。

其實不然,這是古人的一種用語習慣,就算是把這兩個字單獨拎出來,那也可以表達完整想要的意思。

只能說這樣子讀起來更加的順口,後來也就漸漸成了習慣,甚至成了一種文化,這也算得上是一種不成文的規定了。

不過呀,先和故這對親兄弟也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退出了屬於它們的舞台,因為故和先這兩個字可不是用在親人身上的。

在古代,只有在為沒有血緣關系的人立碑的時候,才可以用「故」和「先」這兩個字,就比如說在戰場上自己的好兄弟不幸死去了。

那麼為他立墓碑的時候,用的稱呼就不能用「考,妣」之類的,只能用先和故,不過現在為逝者立碑的大多都是直系親屬。

所以用先和故這兩個字的墓碑自然而然就少了很多,這樣一來,先和故這對親兄弟也就是在漸漸退出墓碑界了。

不過這是指它們聯手的時候,要是分開,先字依然是墓碑上的佼佼者,像「先考,先妣」都需要用到先字,這也是很常見的用法。

這個字乍一看似乎和墓碑沾不上一點關系,因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這個「顯」字的意思完全和死亡不沾邊的呀。

正常情況下,顯一般都是用來稱贊的,比如顯著,顯赫,明顯,用法也和故,先這兩個字完全不一樣。

其實,顯用於墓碑上並沒有其他的特殊意思,恰恰就還是運用了它原來的意思,這令不少網友都十分的吃驚。

但事實確實如此,顯既然有稱贊,贊美的意思,那麼它就可以用在墓碑上來稱贊,贊美這個墓主人。

就像在以前的封建王朝里,對於已經死去的文官武將,朝廷都會給一個諡號,像代表稱贊的諡號就有「文忠」。

顯也是如此,它可以稱贊墓主人的實力,不過一般都是生前比較有影響力,或者對社會有很大貢獻,功德的人使用。

並且運用的時候,顯要和故一起使用,組成一個詞語,這也代表着已經去世的父母,也表示着對已故父母的贊美和尊敬。

但是顯在古代還有一個用意,那就是只有有後代的人可以使用, 就比如說墓主人已經抱孫子了,但是這期間他去世了,那麼在墓碑上就可以刻上顯字。

如果墓主人還沒有抱孫子,那麼顯這個字就不能使用,所以古人結婚就很早,為的就是早點抱上孫子,其實這也表示着古人希望人丁興旺的寓意。

在現代,倒是沒有必須抱孫子才能用顯字的這一說法了,雖然要求沒有那麼苛刻,但是要遵守的規則還是需要遵守。

「考、妣、故、先、顯」這五個字在中國文化中都具備特殊的含義,其中有些字不僅僅在生活上廣泛應用,在墓碑上也是「常客」,不得不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