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清朝亡於乾隆

2024年3月5日 21点热度 0人点赞

為什麼說清朝亡於乾隆

乾隆,即愛新覺羅·弘歷,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在位期間(1735-1796年)是清朝的鼎盛時期康乾盛世,乾隆是清朝最長壽皇帝,實際掌權時間最長,造就康乾盛世末端,但是也因自己愚昧自私自大,讓中國錯失搭乘世界快速發展好時機,造成亡國源頭。


自大心態導致閉關鎖國

乾隆時期,清朝的對外關系採取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雖然前期曾進行過一些對外交流,但後期逐漸限制與外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導致清朝在國際上的地位逐漸下降。這種閉關鎖國的政策使清朝錯過了學習先進科技和文化的機會,進一步加劇了其衰落。

1793年英國大使馬戛爾尼稱着乾隆81歲大壽,為了彰顯大英科技水平,帶着各種先進技術產品蒸汽機火槍大炮、望遠鏡、車輛、西洋樂器,還有一個「君王號」船艦模型,此模型為英國當時最先進船艦裝有110門火炮。但是自大愚昧的乾隆看不上這些東西,認為這些都是奇淫小技,上不了台面。又因為馬戛爾不肯對乾隆行三跪九叩之禮,只願行單膝跪行禮,這讓乾隆很不爽。

乾隆也害怕大清民眾效仿歐洲國家發生革命,自己也像路易十六一樣被送上斷頭台,就拒絕了馬戛爾尼除了廣州在開放其他港口的請求。也不允許外國人在境內居住,盡量禁止與西方國家來往。馬戛爾外交失敗回國,離開中國途中,英國使團記錄了中國沿海地圖設防。40多年後英國利用乾隆看不上的東西,打開了中國大門。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政治腐敗與官僚制度弊端

乾隆時期,清朝的政治腐敗日益嚴重。官員貪污成風,財政收入大量流失,國庫空虛。同時,官僚制度弊端凸顯,官員選拔任用不公,導致人才流失和行政效率低下。這些問題嚴重削弱了清朝的統治基礎。

經濟衰退與民生凋敝

乾隆後期,清朝經濟逐漸衰退。農業生產受到天災人禍的嚴重打擊,農民收入銳減,生活困苦。商業和手工業也受到沖擊,市場蕭條,商業活動減少。經濟的衰退導致民生凋敝,社會矛盾加劇。

民族矛盾與邊疆危機

乾隆時期,清朝面臨着嚴重的民族矛盾和邊疆危機。滿漢矛盾日益激化,漢族人民對滿族統治的不滿情緒逐漸上升。同時,邊疆地區也頻繁發生叛亂和侵略事件,如大小和卓叛亂、緬甸入侵等,使得清朝的邊疆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文化專制與思想禁錮

乾隆時期,清朝的文化專制和思想禁錮達到頂峰。文字獄頻發,大量士人因言獲罪,導致社會輿論受到嚴重壓制。同時,儒家思想被過度強調,其他學派和思想受到打壓,阻礙了社會思想的進步和發展。

乾隆個人的因素

乾隆本人在統治後期逐漸變得奢侈腐化,大興土木,修建了許多宮殿和園林,耗費了大量財力和物力。同時,他對官員的貪污腐敗也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導致政治腐敗更加嚴重。此外,乾隆在晚年時期逐漸變得固執己見、不聽勸告,這使得清朝的統治更加困難。

閉關鎖國、政治腐敗、經濟衰退、民族矛盾、文化專制以及乾隆個人的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了清朝的衰落和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