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著名的七大「餿主意」,一個比一個餿,你知道幾個?

2024年3月6日 27点热度 0人点赞

縱觀歷史,每位成功者都少不了智囊的輔助。

然而,成功與失敗常常只在一言之間。很多時候,別人獻上的很可能是「餿主意」。

歷史上,就有七個極為典型的「餿主意」。這七個餿主意一個比一個荒謬,每一個都是自尋死路。

那麼,這七個餿主意都是什麼?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鐵索連環,反受其害

東漢末年,曹操率大軍南征東吳。但是曹操的水軍由北方人組成,不熟悉水戰,每逢船隻晃動就會水土不服,軍心動搖。

為了增強軍隊的運作能力,龐統進言,提出用粗大鐵鏈將數十艘戰船拴在一起,再在船隻之間架設木板,讓士兵們可以像在陸地上一樣行走穿梭。

曹操聽後大加稱贊,覺得此計甚妙,當即命人付諸實施。

然而周瑜看準了曹操自負輕敵的弱點,提出了火攻的戰術,用布袋裝滿油草,趁着風勢燒毀曹軍的戰船。

兩軍交戰當天,東吳軍隊假意退卻,引誘曹軍深入,然後點燃袋裝油草駛向敵軍。

鐵鏈牢牢固定住的曹軍戰船完全無法躲避火攻,很快整個戰船群就化為了灰燼。曹軍死傷慘重,只能在大火中倉皇南撤。

曹操一心想要發揮北方軍隊的優勢,殊不知南方水戰形勢不同。

招引胡人,亂華奸漢

西晉時期,由於多年戰亂,中原人口銳減。有人建議朝廷招撫外族胡人遷入中原居住,以增加人口。

這一建議得到朝廷採納,大批胡人陸續遷入中原。百年間,胡人數量達數百萬之多,已超過漢人

八王之亂的機會,胡人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漢族只占三分之一人口。這直接導致五胡亂華,中原百姓塗炭。

之所以釀成如此結果,也與西晉腐敗無能,民心渙散有關。

晉室昏庸,內亂不斷,百姓無依無靠。外有強悍胡人,內有懦弱漢人,這就埋下了五胡亂華的隱患。

如果西晉政權強盛,君主英明,即使招撫胡人,也可加強融合教化,不至於淪落到被胡人驅逐的地步。

可惜歷史沒有如果,錯誤一旦產生,就會引發連鎖反應。

防患未然,弄巧成拙

南朝劉宋時期,皇帝劉義隆重用大將檀道濟鎮守邊關,抵禦北朝的入侵。檀道濟不負重託,率部死守邊疆,保護了南朝政權的安全穩定。

但是,當劉義隆患上重病以後,他開始擔心起自己的弟弟劉義符會在他死後與檀道濟勾結,爭奪皇位。

於是劉義隆在還未去世之前,就聽信了奸臣的建議,先下手為強,將檀道濟殺害了。

沒想到劉義隆的病情好轉,活了下來。

但是於事無補,失去了心腹大將的劉義隆,在北朝軍隊大舉南侵的時候已經無力抵抗,最終只能眼睜睜看着國家淪陷。

劉義隆本意是防微杜漸,誰知卻成了禍國殃民的罪人。

面對復雜局面時不能輕信一面之詞、妄自揣測。必須保持獨立思考與遠見,正確識別人才,才能興國安邦。

借刀殺人,害了自己

唐高宗在位初期,宮廷里王皇後蕭淑妃爭寵。為打擊政敵,王皇後找人提議,讓高宗重新召回其父親李世民的妃子武則天

武則天已出家為尼,王皇後認為重新接回宮中,可以分散高宗對蕭淑妃的寵愛。唐高宗對武則天念念不忘,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沒想到武則天表面上對王皇後恭恭敬敬,暗地裡卻野心勃勃,早有奪權篡位的野心。武則天很快就取代了蕭淑妃,成為高宗新的寵妃。

王皇後得意之餘,卻不知武則天已經盯上了自己的皇後位置。之後,武則天設計陷害王皇後殺害親生女兒,高宗一怒之下廢黜王皇後。

自此,武則天的地位更加穩固。

終於在高宗病重之時廢掉太子,正式掌權稱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女皇帝。

篡改遺詔,禍起蠢相

秦始皇去世後,丞相李斯頓感地位岌岌可危。

因為秦始皇留下的遺詔寫明由太子扶蘇繼位,而扶蘇為人仁厚,受到蒙恬等重臣的支持。

李斯擔心扶蘇繼位後會減輕百姓負擔,削弱自己的權力。於是他決定鋌而走險,修改遺詔內容。

李斯找到心腹宦官趙高商議此事,兩人決定合謀篡改遺詔,立秦始皇幼子胡亥為帝。

然而李斯顯然低估了趙高的狡詐與殘忍。

不過數月之後,趙高就針對李斯羅織罪名,向胡亥進言說李斯謀反,最終趙高設計將李斯腰斬。

李斯自以為通過篡改遺詔可以掌控大權,卻沒想到反被趙高利用,不僅害死自己,更導致秦朝迅速衰敗。

胡亥即位後沉溺聲色,不問國事,任由趙高禍亂朝政。各地民變此起彼伏,秦朝在建立短短15年後就滅亡了。

作踐公義、法度者,難逃天理循環之責。

御駕親征,失師受辱

明朝中期,蒙古瓦剌部騷擾邊疆,襲擊大同等地。明英宗聽信大太監王振之言,親自率軍御駕親征。

瓦剌騷擾邊疆對明朝來說並非頭一次,若是小規模擾邊,明軍將領完全可以自己應對。

即便真的大舉入侵,按照明軍的戰力也可以堅持很長時間等待援軍。但明英宗好大喜功,又受大太監王振煽動,一心想在戰場上立威作秀。

於是他不顧百官勸阻,親率明軍主力深入邊疆迎戰。

明軍行至土木堡時,王振以軍需未到為由強行留下大軍,任由瓦剌軍隊切斷堡中的水源。

軍心渙散之時,瓦剌軍隊突然襲來,明軍即潰不成軍,明英宗也在混亂中被俘。

明英宗御駕親征一役,可謂損兵折將、國恥民辱。

閉關自守,丟了江山

清朝中葉以後,西方殖民力量開始進入中國沿海地區。清朝統治者目中無人,自視甚高,拒絕向西方學習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軍事裝備。

在諫官的建議下,他們選擇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切斷與外國的一切聯系。明朝晚期在這種自我封閉的環境中,科學技術迅速落後於西方國家。

等到鴉片戰爭爆發之時,西方國家的先進火炮已經使冷兵器時代的中國陷入絕對劣勢。

清朝統治階級的狹隘眼界與錯誤決策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的悲劇終成必然。

結語

一個正確的決策可能會改變命運,一個錯誤的建議也可能毀掉一生。

所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建議時,一定要保持獨立思考,仔細分析利弊,不輕易被別人的主張所迷惑。

只有時時保持理性,才能讓我們的人生船舶避開 「餿主意」這個暗礁,航向成功的彼岸。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吳書九》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2】中國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及歷史演變.中國社會科學網 [引用日期2021-06-01]

【3】《舊唐書·本紀·卷六》:大帝於寺見之,復召入宮,拜昭儀。時皇後王氏、良娣蕭氏頻與武昭儀爭寵,互讒毀之,帝皆不納。

【4】《憲章錄》卷二十五:北虜酋也先遣使二千餘人進馬,報作三千人,王振怒其詐,減去馬價,虜使回報,遂失和好,入寇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