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楊虎城遺孀去世前,提出「違規」要求,陝西政府:同意請求

2024年3月6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閱讀之前,麻煩您點一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93年,楊虎城的遺孀去世前,向政府提出一項「不合規定」請求。

這在規定看來確實是不允許的,然而陝西政府經過考慮,還是決定同意她的請求。

楊虎城遺孀張蕙蘭究竟對陝西政府提出了什麼樣的「違規」要求?一向生活低調的她為什麼會在臨終之際提出這樣的要求呢?陝西政府又有哪些考慮?

點個關注,一起走進楊虎城遺孀張蕙蘭的故事。

楊虎城遺孀

楊虎城一生有3位妻子,其中兩人都是他自己做主的,其中一人張蕙蘭卻是母親為他選中的,楊虎城並不同意母親的舉動,然而母親對這位妻子非常滿意,也是因為這位妻子的存在,才讓楊虎城的孩子們有了一個歸屬。

楊虎城與張蕙蘭的緣分開始於1918年,那一年楊虎城在外忙於自己的事業,並沒有時間回到家裡照顧母親。楊虎城母親身體一直不好,兒子不在身邊,她只能一人到醫館看病。

張蕙蘭父親在當地開了一家小醫館,因此張蕙蘭從小就在醫館幫忙,什麼打掃衛生,替客人抓藥她都做得遊刃有餘。在多年醫館的生活中,張蕙蘭也懂得了一些醫藥知識,因此楊母來到醫館後,張蕙蘭不僅給楊母抓藥,還細心和她囑咐了不少禁忌。

楊母看着眼前這個年齡不大的小姑娘,溫柔賢惠,將整個醫館打理得乾乾淨淨,井然有序。楊母便想着,若是能夠將這個張蕙蘭娶進門給她做兒媳該有多好。

有了這個想法楊母就坐不住了,反正她兒子也還沒有娶親,整天在軍隊里忙着,能有一個賢惠的妻子替他料理後方也能讓她這個做母親的安心。於是楊母便時常往張家醫館跑,經常和張蕙蘭以及她父親套近乎。

這一來二去大家也就熟絡了,楊母便趁機提出迎娶張蕙蘭的事情。張父雖然只是個小小的生意人,但他也聽過楊虎城的大名,知道那是位有着國家民族大義的將軍,能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張父也是高興的,於是就同意了這門其實。

婚事敲定以後,楊母非常高興,立即派人給楊虎城送信,讓他趕緊回來成親,可這封信卻讓楊虎城有些為難,一是他不希望母親隨便做主他的婚事,他不喜歡封建的包辦婚姻。二是楊虎城已經有了心上人,她就是有着「軍中花木蘭」之稱的羅佩蘭,而且兩人前不久才成婚,他都還沒來得及把這個消息告訴母親,母親卻已經為他看好了一門親事。

楊虎城無奈,只能把事情告訴給母親,希望她退了親事。收到消息後楊母大怒,她並不認可楊虎城在外面的婚姻,一是這樁婚姻並沒有詢問過她的意見,在思想較為封建的楊母看來,兩人的婚姻沒有經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都不得作數。

二來楊母希望楊虎城娶一位傳統的溫柔賢淑的女子,而不是在軍隊里打殺的女強人。而且這樁婚事是她親自定下來的,說什麼也要讓兒子回來成親。

楊虎城不願意回來,楊母便讓楊虎城的弟弟去軍隊里把人帶回來,甚至還用孝道壓着他。見到弟弟從老家趕來,楊虎城一時間拿不定主意,他只能將所有事向羅佩蘭坦白,希望能想出一個兩全之策。

羅佩蘭詢問過具體情況以後,還是同意了楊虎城回去成親,一來這是楊母的強烈要求,為了讓楊虎城回家與張蕙蘭成親,楊母甚至拿出了孝道威脅他,二來楊母已經將張蕙蘭領進了楊家,成婚對於他們來說不過是個形式,在外人看來她已經是楊家的媳婦,絕沒有變更多的可能。

若楊虎城執意退婚,張蕙蘭在別人眼裡就是「被休」,這對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拉力說不算什麼,可張慧蘭一直接受的都是傳統思想,對女性婚姻方面很保守,而且老家的風氣不太開明,對一個女人來說被休就相當於被富家拋棄,幾乎是被打入塵埃,嚴重的還會被逼自殺。

反正楊虎城常年不在家,既然母親喜歡那女子,楊家也不缺錢,乾脆就養着那女子算了。楊虎城也按照母親的要去和張蕙蘭成親,不過他心裡全想的是前線戰情,心思根本就不在張蕙蘭身上,也沒有與張蕙蘭交談,成親以後就匆匆返回前線。

後來的日子楊虎城和妻子羅佩蘭一起在戰場奮斗,1922年時,楊虎城接到命令,讓他帶領隊伍到榆林換防,這對楊虎城來說本應該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可問題是在這個節骨眼上,羅佩蘭發現自己懷孕了。

老家的「妻子」

楊虎城帶兵打仗期間,羅佩蘭發現自己懷有身孕。

這是楊虎城的第一個孩子,也是他與羅佩蘭愛情的結晶,楊虎城自然是高興不已,可問題也出現了,妻子懷着身孕,整天和自己四處奔波,實在不利於養胎。一邊是懷有身孕的妻子,一邊上上級的命令,楊虎城一時間也不知道如何抉擇。

羅佩蘭看出丈夫的擔心,她也明白以自己目前的狀態是無法跟上大部隊行軍的,她更不願意「拖後腿」,於是勸說楊虎城帶着部隊行軍。楊虎城自然也不放心羅佩蘭一人單獨養胎,於是他決定將妻子羅佩蘭送回老家,由母親幫忙照看。

回老家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但是老家還有一位妻子,那就是張蕙蘭,羅佩蘭和楊虎城都擔心與張蕙蘭起沖突,可時間緊急,他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只能水來將擋兵來土掩了。

令羅佩蘭意外的是,張蕙蘭對於她的到來並沒有表現出厭惡或者不滿,甚至在羅佩蘭回到老家的時候,還出來幫她行李,專門為她准備好了養胎的房間,對她是又熱情又體貼。

見到張蕙蘭如此,羅佩蘭心中也非常感動,兩人相處得非常和諧。

羅佩蘭在老家養胎的時候,她大着肚子無法敢重活,楊母身體也不好,張蕙蘭不僅要照顧他們兩人,更是一手攬下了家裡所有家務,將整個家打掃得乾乾淨淨,羅佩蘭對張蕙蘭的賢惠也是欽佩不已,兩人相處得如同姐妹一般。

在張蕙蘭的精心照顧下,羅佩蘭的孩子順利出生,遠在戰場的楊虎城也接到了消息,為他的兒子取名為「拯民」,寓意拯救萬名與水火。看着丈夫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張蕙蘭照顧孩子更是親力親為,就連羅佩蘭這個親生母親也很難做到如此仔細。

養好身體以後,羅佩蘭便有了回到軍中的想法。她本身也有戰爭經驗,而且是接受過新式教育的女性,此生最大的夢想就是救國救民,在戰場上揮斥方遒。

對於羅佩蘭來說,一輩子困在家裡是殘忍的,國家破碎,外面的世界也需要女性走出去,而且她與丈夫分開了太久,也很思念丈夫。

羅佩蘭的想法自然不可能被所有人贊成,比如楊母就不太贊成,她認為孫子太小了,帶去而且羅佩蘭很可能上戰場,拯民這麼小是離不開媽媽的。羅佩蘭理解楊母的擔心,但她實在是太想回去了。

張蕙蘭得知羅佩蘭的想法後,決定做個對她來說有些「叛逆」的決定,那就是親自護送羅佩蘭去榆林。對於張蕙蘭來說,她的任務自然是留在家裡孝敬公婆,伺候一家人,但羅佩蘭不同,尤其是這些天和羅佩蘭的相處,讓張蕙蘭更加清楚意識到羅佩蘭不應該被困在家裡,而是像男人那般在外建功立業。

不過羅佩蘭一個女人有帶着年幼的孩子,這一路上可能會遇到不少困難,為了保證羅佩蘭母子能安全到達榆林,張蕙蘭決定親自護送羅佩蘭母子。

在這之前,張蕙蘭從未離家如此之遠,就連附近的縣城都沒有去過,可見榆林之行對她是多大的考驗,但為了羅佩蘭母子的安全,張蕙蘭還是咬牙堅持。

當時正值軍閥混戰,全國不少地區治安混亂,張蕙蘭一路上遇到了不少困難,還好在她和羅佩蘭的配合下化險為夷,安全到達了榆林。

到了榆林以後,張蕙蘭只是簡單休息了兩天,便又踏上了回家的路途。羅佩蘭也曾挽留過她,可楊母年老體弱,張蕙蘭實在放心不下楊母。

丈夫在外打工,張蕙蘭便一心一意在家裡照顧婆婆,同時也關注着羅佩蘭母子的生活,兩年以後,羅佩蘭因為跟隨部隊生活條件不好,在生第二個孩子後患上了肺結核

見羅佩蘭身體不好,張蕙蘭便將大兒子拯民接過來親自照顧,讓羅佩蘭有時間可以養病。然而羅佩蘭實在是病得太重,不久後就撒手人寰,臨終前張蕙蘭正好在她身邊,便將自己的兩個孩子託付給張蕙蘭。

當時楊虎城正跟隨大軍在西安打仗,妻子的去世加上戰爭給他帶來的心裡影響,一度讓楊虎城有些消極,張蕙蘭便站出來規勸。

深明大義的母親

楊虎城遇挫,妻子張蕙蘭好言相勸,結果如何?

關於楊虎城消極一事,張蕙蘭提起來死去的羅佩蘭和兩個孩子,也提起了楊虎城一直放在心中的家國大義。

一番勸導後楊虎城恍然大悟,張蕙蘭字字都說在了楊虎城的心上,有了張蕙蘭的勸說,楊虎城重振精神,再次回到戰場上去。

楊虎城離開後張蕙蘭精心照顧着羅佩蘭的兩個孩子,一切看似好像回到了正軌,1927年,張蕙蘭為楊虎城剩下一個孩子,取名為拯仁,可惜那時候張蕙蘭上要照顧年老的婆母,下面還要照顧羅佩蘭留下的兩個孩子,也就沒那麼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孩子。

結果她的兒子因照顧不周感染了「猩紅熱」,小小年紀就夭折了。唯一的兒子去世對張蕙蘭的打擊很大,一度讓她精神崩潰,後來在家人的照顧下,也是憑借着對丈夫的期盼,她一直在等待着丈夫回來,這才漸漸恢復正常。

然而張蕙蘭始終未能等到丈夫回家,她等到的只有噩耗。西安事變以後,楊虎城遭到蔣介石囚禁,張蕙蘭想盡辦法也未能救出楊虎城,她只能日復一日祈求着丈夫平安。

然而蔣介石壓根就不打算放過楊虎城,就在國民黨兵敗離開之際,蔣介石下令暗殺楊虎城,楊虎城就這麼死在了新中國成立的前夕,對於楊虎城的死,張蕙蘭傷心欲絕,甚至產生過追隨而去的想法。

然而看着自己養育的兩個孩子,得知謝葆真與楊虎城還有4個孩子在世,張蕙蘭決定振作起來,把這些孩子們撫養長大,她就是孩子們唯一的依靠了。

為了尋回楊虎城和謝葆真的孩子,張蕙蘭前前後後奔波多次,四處托人才將孩子們找回來。除了楊虎城的孩子,楊虎城的侄兒、外甥也為了國家犧牲了,張蕙蘭又將他們的孩子也接到自己面前照顧。

張蕙蘭總共養大了8位烈士遺孤,真的是為楊家奉獻的一輩子。

張蕙蘭的無私讓我黨也非常敬佩,建國以後,考慮到張蕙蘭要養育這麼多孩子,於是在鄧穎超的幫助下,張蕙蘭在當地的省政協工作,這位一直照顧家庭的女性沒想到有一日自己也能走上政壇。

張蕙蘭的無私也感動着孩子們,大家都清楚張蕙蘭並不是他們的親生母親,大家依舊叫她「娘」,這一生娘她擔得起。

張蕙蘭一生行善積德,一直活到了1993年,她親眼見證者丈夫曾耗盡生命守護的國家,一步步繁榮、強盛。張蕙蘭一生從未麻煩政府,但她卻在死前提出了一項「違規」要求,那就是與丈夫合葬。

楊虎城的遺體安葬在烈士陵園,張蕙蘭的一生是偉大的,可她沒有上過戰場,更不是烈士,因此葬入烈士陵園是不符合規定的。

不過陝西政府決定為她破例,並一路特批,讓這位偉大的母親能在死後與丈夫埋在一起。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最後,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