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紫禁城的帝王食譜

2024年3月6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周 乾

宮廷飲食是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特色。通過檔案中帝王膳單的記載,可以發現明代帝王的飲食,有食料廣泛、禮儀性強、追求時鮮等特點。而且,不同帝王還有不同的美食喜好,如永樂帝喜歡吃鰣魚,從南京「快遞」鰣魚進京;隆慶帝喜歡吃驢腸,追求「節儉」的崇禎帝卻偏好吃燕窩……

明代皇帝日膳有哪些

《南京光祿寺志》記錄了一則洪武十七年(1384)六月,明太祖朱元璋的膳單明細情況:

早膳:炒羊肉、煎爛拖齏(搗碎的姜、蒜、韭菜等)鵝、豬肉炒黃菜、素熇插清汁、蒸豬蹄肚、兩熟煎鮮魚、爐煿(烘烤)肉、筭(算)子面、攛雞軟脫湯、香米飯、豆湯、泡茶。

午膳:胡椒醋鮮蝦、燒鵝、燌(fén)羊頭蹄、鵝肉巴子、咸豉芥末羊肚盤,蒜醋白血湯、五味蒸雞、元汁羊骨頭、糊辣醋腰子、蒸鮮魚、五味蒸麵筋、羊肉水晶餃兒、絲鵝粉湯、三鮮湯、綠豆棋子面、椒末羊肉、香米飯、蒜酪、豆湯、泡茶。

書中亦記載了永樂元年(1403)十月的某日,永樂帝朱棣的晚膳膳單:

按酒(即下酒菜)四品、燌羊肉、清蒸雞、椒醋鵝、燒豬肉、豬肉攛湯;飯用鵝一隻、雞三隻、羊肉五斤、豬肉五斤、白粳米二斗、茶食九斤、香油餅九十片;砂餡小饅頭用白面四斤、砂糖八兩、赤豆一升、雪梨鮮菱並二十斤。

從這兩則膳單來看,明初的宮廷飲食是比較簡朴的,雖然葷菜、素菜都有,但葷食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家畜和家禽。

永樂遷都北京後,明代多位帝王的御膳中,各色花卷、饅頭、面餅等麵食多了起來,而且肉菜的做法也多樣。

清初官員宋起鳳在撰寫的《稗說》中,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崇禎皇帝日常早膳的情況及膳單。

早膳設在乾清宮明間。崇禎帝早起洗漱後,至外室喝茶湯,吃餅餌,然後在樂隊伴奏下,進入明間,面南而坐,享用早膳。

乾清宮明間,崇禎帝曾在此用早膳。

崇禎帝早膳的菜餚和主食很豐富。菜餚有牛、羊、驢、豚(豬)、狍、鹿、雉、兔、水族海鮮、山餚野蔌等;米食則有蒸香稻、蒸糯(米)、蒸稷粟、稻粥、薏苡粥、西梁米粥等;麵食有玫瑰木樨果餡、油糖等,麵食還有發面、燙面、澄面等做法;小菜苦菜根、苦菜葉、蒲公英、龍須菜蒜薹、匏瓠、苦瓜、齏芹、野薤等;小食有稷黍棗豆糕、倉粟小米糕、稗子、高粱、艾汁、雜豆、苜蓿榆錢等。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當初為了「示子孫知外間辛苦」,規定御膳里必須有百姓吃的野菜、蔬菜和粗糧,崇禎皇帝的膳單中也出現了很多民間「小菜」,這也展現了皇帝的憂民之情。

不過崇禎是否真的體察到民情,還需要打上問號。根據記載,崇禎曾宣布每天都吃真的水煮野菜,吃了兩天就有些受不了,在御廚的努力下,誕生了新的「水煮野菜」:先將野菜放入鮮鵝腹中燜煮,隨後取出野菜用美酒浸潤,最後淋上香油,加入各種調料。

永樂帝「快遞」鰣魚進京

鰣魚分布於我國的東海南海,是一種洄游性魚類,每年4月至6月洄游於江浙二省的淡水江河產卵繁殖,產卵後返回大海。東晉郭璞注《爾雅註疏》中有:「鯦,當魱,海魚也。似鯿而大鱗,肥美多鯁。」此處「鯦」、「當魱」均指鰣魚,「鯁」指魚骨。這句話說明:鰣魚體腹豐肥,盡管魚身多刺,但肉質鮮美。

鰣魚是明代宮廷的美食之一。早在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當年(1368),鰣魚被朱元璋定為祭祀宗廟的貢物。如《明史》載:「洪武元年,定太廟月朔薦新儀物……四月,櫻桃、梅、杏、鰣魚、雉。」

朱元璋四子朱棣,對鰣魚非常喜歡。遷都北京後,盡管鰣魚產於南京、鎮江南方地區,且與北京相距千餘里,這絲毫不影響朱棣對鰣魚美食的喜愛。他下令在南京營建鰣魚廠——即鰣魚的「快遞」站,將鰣魚「快遞」到北京。

鰣魚廠是對鰣魚進行保管、運輸的機構。由於鰣魚在長江出水不久即死,而南京與北京相距千餘里,船運需要一個多月時間,鰣魚的有效保鮮措施極其重要。

明早期,鰣魚廠由南京守備太監掌管,專門負責鰣魚的打撈、運輸。關於鰣魚廠,明人沈德符的《萬歷野獲編》載:「金陵城外臨江,舊設鰣魚廠。每打魚時,內官出視,科索百端,大為漁戶及地方之害。」

捕撈後的鰣魚,通過冰塊覆蓋的方式船運進京。《大明會典》之「南京兵部」記載,「計南京各衙門,每年進貢物件共三十起,用船一百六十二隻」,其中鰣魚等六種物件的運輸用到了冰船,「頭起鰣魚四十四扛,實用(冰)船七隻;二起鰣魚四十四扛,實用(冰)船七隻」。此處,「扛」是指兩人共抬一物,一抬為一扛。這段話說明:每年南京運到北京的鰣魚達88扛,裝盛在14隻船上。這些運送鰣魚的船隻,分為上下兩層,均由冰塊覆蓋,以保證鰣魚的鮮美。

鰣魚從捕撈上皇帝餐桌,明代有着嚴格的流程規定。《萬歷野獲編》詳細記載了鰣魚進貢的情形:「其最急冰鮮,則尚膳監之鮮梅、枇杷、鰣魚等物。然諸味尚可稍遲,惟鮮鰣則以五月十五日進鮮於孝陵,始開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以七月初一薦太廟,然後供御膳。」這段話說明,每年四五月捕撈的鰣魚,首先要在明孝陵供奉明太祖朱元璋,五月中旬船運進京,六月末旬到京,七月初一供奉北京太廟,然後才能供皇帝食用。

永樂款青花雲鳳紋盤

朱棣喜歡吃鰣魚,並將它用於多種場合。明人何喬遠的《名山藏》載:「上食鰣魚,賜(楊)榮敕日:南京進鰣魚,朕獻宗廟,薦母後尚食,方進服,肱賢臣,念同饗之。」朱棣用鰣魚,既祭祀了宗廟,又孝敬了母後,還籠絡了大臣。

隆慶帝喜歡吃驢腸

驢腸又稱驢板腸,為驢的大腸,自古以來即為我國的美食。關於食用驢腸的較早記載,可見於西漢桓寬的《鹽鐵論》,其中有「蹇捕胃脯」之語,「蹇捕」即指把驢肉及腸胃製成肉乾。

唐朝,水煮後的驢腸與各種調料相拌,用於佐酒食用。在宋朝,據南宋洪邁撰《夷堅支志》載:宋神宗時的宰相韓縝喜歡吃驢腸,每次舉辦家宴時,都要邀請客人吃驢腸。他在烹製時,將驢腸放入湯中,驢腸煮的時長適中,再加上各種調料再食用,以保證驢腸味道脆美。

在明朝,驢腸亦為流行的美食之一。明人陸容菽園雜記》載,官員之間宴請時,受邀者戲稱「饌有驢板腸」,才願意赴宴。明人宋詡《宋氏養生部》記載了驢腸的做法:「漉汁煮熟,復沃香油,炙干。宜蒜醋。」其烹飪方式類似於今天的爆炒,且輔以醋、蒜、香油等調料。明代時,皇家及民間皆流行吃驢腸。而明代宮廷中,隆慶帝朱載垕就喜歡吃驢腸。

出生於嘉靖十六年(1537)的朱載垕,因生母失寵,在16歲時就出居裕王邸,開始了獨立生活。他生活簡朴,在飲食上沒別的嗜好,唯獨喜歡吃在民間街坊流行的驢腸。《萬歷野獲編》載:朱載垕常差人去街市購買驢腸。逢年過節,他的餐桌上都離不開驢腸這道菜,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他登上皇位。然而某天,當隆慶帝又想吃驢腸時,他無意問左右侍從驢腸的來源。當他得知光祿寺為了給他做驢腸,每天都要殺一頭驢時,於心不忍,制止了這種行為,並從此嚴格限制自己食用驢腸的頻次。《名山藏》載:「上在潛邸時,食驢腸而甘。及即位,間問左右,左右請詔光祿。上不忍曰:『若爾,則光祿日宰一驢矣』。」隆慶帝因不忍殺驢而限食驢腸一事,明人陳建的《皇明從信錄》、明人黃光升的《昭代典則》等多個文獻中,均有相關記載。

值得一提的是,明代的光祿寺為負責宮廷膳饈的機構,位於東華門外(今北京市二十七中附近)。

崇禎帝好食燕窩

燕窩是指金絲燕雨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而築成的巢穴。燕窩作為菜餚,在我國較早的記載,可見於元末明初賈銘的《飲食須知》,其中有「燕窩,味甘性平,黃黑微爛者有毒,勿食」的記載。明人陳懋仁的《泉南雜志》記載了燕窩的外觀及功效:「蠶螺背上肉有兩肋如楓蠶絲,堅潔而白,食之可補虛損,已勞痢。」燕窩的燕絲細而密,色彩潔白,具有生精血、益肝腎等功效。燕窩在明代宮廷中,已成為日用美食之一。明代佚名小說《檮杌閒評》,用華麗的辭藻描寫明朝皇後、妃嬪的日常膳用,其中有「燕窩並鹿角,海帶配龍須」之句。

對於崇禎皇帝朱由檢而言,他一生號稱奉行節儉,龍袍壞了都不捨得換新的,而是下令打補丁;為節省服侍人員,在朝政上自己給自己倒熱水。但就是這樣一位「節儉」的皇帝,卻十分喜歡吃燕窩,甚至達到痴迷程度。

宮廷燕窩實物(清代貢品)

清人王譽昌的《崇禎宮詞》載:「餚分四膳味須和(《七命》:四膳異餚。註:言四時各異其肉),翠釜朝朝淪燕窩。誰是調羹供奉手,吳梅狄酪不爭 多(吳 梅 狄 酪,調 和 物也)」。此處,「四膳」指一年四季的御膳,「味須和」指每頓膳食尤其是肉類講究口味。文中還提到了西晉張協的《七命》,其中有「爾乃六禽殊珍,四膳異餚」之句,唐人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選》載「孟春食麥與羊,孟夏食菽與雞,孟秋食麻與犬,孟冬食黍與彘」。「翠釜」指精美的炊器;「吳梅」指楊梅;「狄酪」是指奶酪,因古代北方遊牧民族始造之,故有此稱呼。由《崇禎宮詞》不難看出,盡管古代帝王一年四季飲食各有講究,但是崇禎帝的飲食奢華無度,頓頓御膳都離不開燕窩。負責製作燕窩菜的廚子,他們也善於運用吳梅、狄酪等各種調味品,製作美味的燕窩羹湯,以滿足崇禎帝的口味需求。

《崇禎宮詞》又載:「上嗜燕窩羹,膳夫煮就羹湯,先呈所司嘗,遞嘗五六人,參酌鹹淡,方進御。」這段話說明:崇禎帝喜歡吃燕窩,而且還很挑剔。廚子們製作好燕窩羹後,首先要請五六位主管的官吏品嘗。這些人深諳崇禎帝多疑的性格,熟知其飲食的鹹淡喜好,先「試嘗」後,確定燕窩羹里沒有下毒,湯味鹹淡剛剛好,再送給崇禎享用。關於崇禎帝對燕窩羹的喜愛,清人史夢蘭的《全史宮詞》亦有類似記載:「凌晨催進燕窩湯,佩欓(dǎng)鳴薑(jiāng,即「姜」)出膳房。為是酸咸要調劑,上方滋味許先嘗。」崇禎帝對燕窩癖好、挑剔的程度可見一斑。

綜上不難發現,紫禁城里明代帝王的飲食喜好各具特色,菜餚既有「高大上」的一方面,亦包含了諸多「接地氣」的內容,這些菜餚無論在食材選取,還是在烹飪製作方面,都極具特色,是我國古代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