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曹操為何非要斬殺華佗?後漢書給出真相,曹操是對的

2024年3月7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中國古代有很多的「神醫」,比如戰國扁鵲東漢華佗張仲景唐朝孫思邈明朝李時珍

可是如果一個人醫術高超,把患者治癒,那麼患者的家屬往往會送上一面錦旗,上面寫道「華佗再世,妙手回春」。

這樣看來,在百姓的心中,華佗是古代「神醫」中的代表人物了。

那麼為什麼華佗在民間,有這麼高的地位呢?

首先是華佗的醫術精湛,他發明了一種以大麻為主要材料的麻醉劑,叫作「麻沸散」,比西醫用的麻藥早了1600多年。

他還提倡人們強身健體,預防疾病,通過觀察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的自然動作,而編創了「五禽戲」。

其次是《三國演義》這本小說的渲染。在小說里華佗出現三次,第一次是給吳國大將周泰治療創傷,第二次是關羽胳膊中箭,華佗給他刮骨療毒,最後一次是為了給曹操治頭疼,華佗建議他使用麻醉藥,實行開顱手術,曹操懷疑華佗是要害死自己,遂將他關入大牢並且死在了牢中。

正是因為這部家喻戶曉的名著,讓華佗的名聲得到了很大的傳播,可是這畢竟是一部小說,用易中天老師的話來講,「寫小說主要目的是為了好看,小說是那種可以躺在床上看的書」。

所以小說《三國演義》里的記載,不可信、不可靠,不能當做正史。

比如「刮骨療毒」這段,關羽駐守荊州期間,胳膊中了箭傷,這件事發生在公元219年,可是華佗在公元208年已經被殺掉了。所以華佗不可能給關羽治療過箭傷。

可是《三國演義》里有一點記載是符合真實的,那就是華佗確實被曹操投進了大獄,並且死在了獄中。

不過曹操是一個政治家,華佗是一個醫生,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人,是怎麼產生交集的?這我們就要看一下《三國志》、《後漢書》,這些正史上對華佗一生的記載了。

華佗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大約生於公元2世紀前半葉。

他勤奮好學,學識非常淵博,既通儒家的經術,又酷好醫學,精通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針灸科等,尤擅長外科手術。

不過華佗本質上是個讀書人,他是舉孝廉出身,古代的讀書人都講究「學而優則仕」,從孔子開始,孔子學成一身本事後,帶着弟子們週遊列國,就是為了尋找賞識自己的國君,得到做官的機會,最後孔子在魯國衛國、陳國做了14年的官。

後來的大詩人李白,那麼狂放不羈的一個人,也想要做官,以至於在42歲被唐玄宗招進宮中後,開心地寫下了「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樣的詩句,仰着脖子就出去了,可見能有做官的機會,讓一個文人能有多開心。

華佗也是這樣,他也想進入仕途,建立一番功業。

只是華佗出生在東漢末年,生逢亂世,政治極其混亂,華佗又沒有什麼身份背景,不是一個出來做官的好時候。以至於沛相陳珪太尉黃琬都徵召過他,但是華佗都推辭了。

既然不能做官,可是還要生存,那就行醫吧,反正華佗醫術高超,由此走上了他的「神醫」之路。

華佗之所以被視為「神醫」,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是古代少有的外科手術專家,特別擅長實施腹腔外科手術。

為了減輕進行外科手術時所感到的疼痛,動手術前,他先讓病人喝酒服下麻沸散,病人醉倒後無知覺,然後開腹治療,若是腫瘤就割去腫瘤,若是病在腸胃,就斷腸湔洗,等手術做完以後,縫上傷口,並塗上神妙的膏藥,四至五天後傷口癒合,一個月內完全恢復正常。

「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需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三國志·華佗傳》

華佗的醫學知識和臨床經驗都很豐富,經他治好的病人很多。

有個人叫陳登,是廣陵太守,他得了一種病,胸中煩悶,面色發紅,吃不下飯。華佗給他診脈後,斷定他胃裡有幾升蟲子,應該是吃了生的水產品帶來的寄生蟲。華佗給他配了些湯藥,喝下去後,一下吐出來約三升蟲子,陳登的病情也就好轉了。

陳登非常感謝華佗,但華佗說:「你先不要太高興,你這個病三年後還會發。如果發作時能夠遇到好醫生,還能治好。」真如華佗所說,三年之後,陳登舊病復發,華佗又不在身邊,結果不治而死。

「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三國志·華佗傳》

上面提到的這位廣陵太守陳登,是曹操非常信任的人,一個是因為在建安二年(197年)的時候,通過陳登的父親陳珪對呂布的勸說,讓呂布放棄了與袁術聯姻的打算,還把送出去的女兒追了回來。呂布和袁術沒有聯手,為曹操統一北方減少了很大的阻力。第二個是呂布派陳登來見曹操時,陳登秘密告訴曹操:「呂布這個人有勇無謀,有奶便是娘,反復無常,應當及早除去。」這與曹操的想法非常一致,所以曹操對陳珪一直很欣賞。

所以聽說陳登病死以後,對曹操震動很大。

同時對曹操震動很大的,還有給陳登治療的這個「神醫」華佗。因為華佗准確預言了陳登三年後會復發,而且陳登又是在華佗不在身邊的情況下死去了。曹操覺得華佗是一位醫術非常高超的醫者。

那麼曹操此時就非常需要這麼一位醫者。因為《三國志》里說曹操患有「風涎」,也就是一種頭風病,曹操飽受這種病的折磨。

曹操具體得病的原因不得而知,不過從安陽出土的曹操墓來看,著名史學家潘偉斌認為:「曹操多顆牙齒幾乎被蛀空,牙冠部分基本不存。而且髓腔上半部分也已經缺失,使得髓腔直接暴露在外,傷及牙髓。」

由此看來,表面風光無限的曹操也有着自己的痛苦,曹操的牙齒有嚴重的疾病,引發了嚴重的偏頭痛,恐怕他的頭風來源於此。

曹操聽說華佗的醫術非常高明,就派人把華佗請來。

而對於華佗來說,他願意來到曹操的賬下,一個是因為華佗覺得曹操是個英雄,來投他;第二個是我們之前說過,華佗是個讀書人,一直都想當官,他願意來到曹操身邊,可能是想把醫術作為一個敲門磚,想由此受到曹操的重視,然後走上仕途,經邦濟世,有一番大作為。

華佗應召前來,他仔細檢查曹操的病情,通過針灸療法,讓曹操的頭疼得到了緩解。

曹操非常高興,把他留在了身邊,史書記載「常在左右」,就是每次曹操頭疼的時候,都會想起來華佗,讓他來扎幾下針灸。

華佗是一位醫術非常精湛的醫工,可是當時在社會上,醫工的地位是非常低的。

西晉博物志》記載,曹操當時在全天下搜羅了十六位方士於相府,汲取養生之道,華佗也位列其中。古代醫工跟術士被歸為一類,地位是很低的,在曹操眼裡,華佗只是一個方技之士。

華佗希望曹操能給他封個官做,卻久久沒有得到曹操的回音,這讓華佗心裡產生極大的落差。

既然不能在曹操手下當官,華佗更願意當個行走四方的郎中,為天下百姓治病。而不願意給曹操當個「私人醫生」。

最後華佗決心脫離曹操。藉口是妻子得病,需要他回去診治,這個理由曹操也不好拒絕,華佗就回家了。

可是曹操的頭疼病經常會復發,後來又頭疼了,多次派人催華佗趕快返回,華佗都堅決不肯回來。

曹操一怒之下,派了一個使者,到華佗老家去,查他老婆是不是真的得病了。而且曹操還讓使者在車上,載了幾斛小豆。曹操告訴使者:「不要打招呼,直接進入其家,如果華佗的夫人真的得病了,你就順勢把車上的小豆賜給他。如果她沒病,立刻把華佗抓回來。」

使者到華佗家一看,他的妻子沒病,就把華佗抓了回來,投入大牢,被曹操處以死刑。

這時,曹操的謀士荀彧勸道:「華佗醫術高明,世間少有,而且他的生死關繫到天下許多人的生命,請丞相寬恕他的罪行。」

但是,曹操聽不進去,他回答荀彧說:「不用擔心,天下難道沒有像他這樣的鼠輩了嗎?」曹操把華佗稱為「鼠輩」,說明在他眼裡從來沒有正視過華佗,這也是當時多數人對醫工的看法。

華佗在臨死前,仍然不忘救治百姓,寫了一部叫《青囊經》的醫書,很可能是他給人做外科手術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交給獄卒,對他說道:「此可以救人」。

但是獄卒生怕受牽連,不敢接受。華佗在極度悲憤之中,要來一把火,把這卷書又給燒掉了,華佗對於外科手術的心得沒有流傳下來。華佗最終也被處死,享年63歲。

曹操為什麼要殺華佗?

第一,從華佗角度來講,《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華佗這個人性格上有缺陷,「為人性惡,難得意,恥以為醫」。

華佗小時候是個「通曉數經」的讀書人,長大後卻當了個醫工,心裡很不平衡。因為當時在社會上,像醫工這種從事科學技術的人的社會地位,遠遠低於具有儒家知識教養的士人階級。特別是華佗依靠他的醫術名氣越來越大,接觸到許多的達官貴人,看到這些熟讀儒家經典的士人一個個做了官,自己的內心更不平衡。

因為不能做官,華佗性格都變得暴躁起來,很難與人相處,華佗是個讀書人,實際上他多少存在着想為官而恥為醫的想法,《三國志·華佗傳》也記載「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常自悔」。

在曹操這不能謀到官做,甚至被很輕薄地對待,讓他心裡產生了失衡,正是這種內心的巨大落差,讓他編了一個妻子生病的理由,離開了曹操。

可是這個理由非常容易識破,曹操派人一查看就了解了真相,由此知道華佗欺騙了自己,依曹操的性格這還能忍?

還有一種說法是,華佗這是在「養病自重」,以他的醫術,本可以治好曹操的頭風,卻故意說需要長期治療,只有這樣他才能抬高自己的身價,博取到一個官名。

這番做法,也讓曹操極為不滿。

《後漢書·華佗傳》中也說:「華佗性惡矜技, 終以戮死。」

所以說,華佗能夠得到這樣的下場,也與他個人的性格有關系。

第二,從曹操的角度來講,當時曹操在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志在爭奪天下,一定要樹立起自己的個人權威,而華佗欺騙了曹操,冒犯、挑戰了其權威,曹操一定是會給予嚴厲懲戒的。

曹操掌管着生殺大權,而華佗從事的醫工被認為是「賤業」,曹操也把華佗稱為「鼠輩」,曹操把華佗看的很輕賤,殺掉他也是易如反掌的事。

不過既然是殺人,總需要理由,如果隨便殺手下的人,會造成部下的人心惶惶,正所謂「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按照《後漢書·華佗傳》的記載,曹操從漢律》里邊,給華佗找了兩條罪名:一是「大不敬罪」,二是「不從征罪」。

給華佗定「大不敬罪」是因為他欺騙了曹操,編了妻子生病的謊話,回到家鄉。這是冒犯的曹操的威嚴。可是「大不敬罪」是冒犯君主的罪名,盡管當時曹操是朝廷的實際掌控者,可是明面上畢竟只是丞相一職,並不是皇帝,所以如果說華佗這是「大不敬」,感覺有些勉強。

「不從征罪」就是不服從朝廷的徵召。朝廷有事召你來,你卻推三阻四的找理由不來,這是不想為朝廷效力,是在對抗朝廷,按照《漢律》,犯了這種罪也可從輕或者從重,可是最高刑是可以判處死刑的。

所以曹操就給華佗定了「大不敬罪」和「不從征罪」,第一個罪是因為華佗欺騙曹操回家的行為,第二個罪是因為他拒絕回來給曹操治頭疼病的行為。可是第一個罪定的有些勉強,第二個罪按照華佗的行為似乎又罪不至死,不過把他的兩個行為犯的兩個罪再來個「數罪並罰」,就可以加重處罰,這樣似乎就可以給華佗判處最嚴重的極刑了。

那麼曹操給華佗定了兩個罪,有了所謂的「法理」,由此再處死華佗,也算是有理有據,天下人也不好再說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