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搞好社交關系,不要請人吃飯,要做到以下三點

2024年3月7日 23点热度 0人点赞

獨木不成林,三木是森林。

人要成大事,就需要一大批人來幫忙,並長期保持齊心協力的狀態。

身在東漢末年曹操,能夠在中原立足,並做大做強,和他的社交智慧是離不開的。

在促進關系的過程中,他請劉備吃飯,煮酒論英雄,但是劉備卻成為了他的對手;他在逃亂的路上,父親的朋友請他吃飯,結果誤以為朋友暗中下毒手,引發了巨大誤會,留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一聲嘆息。

赤壁之戰,曹操派蔣干去參與周瑜組織的「群英會」,結果弄巧成拙,得到了假消息;本想接納在東吳受委屈的黃蓋,款待一番,黃蓋卻帶來了一把火,讓曹操有滅頂之災。

終於發現,最好的社交關系,不是請人吃飯那麼簡單,飯局只是一個流程而已;需要做到以下三點,把人心拉攏過來。

01

容人短處,謂之格局。

孔融投靠曹操之後,也提出 了一些有用的建議,但更多是各種抬槓。

曹操進攻鄴城,得到了袁紹的家人,曹操的兒子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孔融就笑話,曹操父子爭奪女子。

為了倡導節儉,曹操鼓勵大家不要喝酒,孔融想當然地反對,並且在公開場合喝酒。

在推行孝道的過程中,孔融擺出嘲諷的姿態。最終被曹操不容,引來禍患。

還有楊修等人,都嘲諷過曹操,也對曹操的計謀進行過解讀,引發了軍心不穩等問題。

雖然孔融、楊修等人的結局很壞,最終不被容納。但是他們一開始是被包容的,只是變本加厲、有恃無恐的做法,導致不能包容。

有句話說得好:「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

多半隻有觸碰到「包容底線」的人,才真正讓曹操決定除之而後快。

作為普通人,我們在社會上混,對別人的短處進行包容,不是自己軟弱無能,而是自己的格局放大了。

一些矛盾、小錯誤,在一個大格局的人面前,就是九牛一毛。就像一粒沙子,掉進了一片海域。

「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如果你和人關系不好,那麼就問一問自己,包容了別人嗎?還是處處針鋒相對?搞清楚了,就知道如何做了。

02

想人難處,謂之共情。

官渡之戰開始前,很多將士認為,曹操的人馬少,袁紹的人馬多,實力懸殊很大。

有人害怕曹操兵敗,導致大家無家可歸,就暗中聯系袁紹,並且表示「兵敗後,會投降」。袁紹知道消息後,也很高興,把這些准備投降的人的書信留下來。

戰斗結束後,曹操以少勝多,袁紹收下的書信,都落入曹操手裡。

很多將士戰戰兢兢,一旦曹操看過書信,肯定會對自己動手。

很意外,曹操把書信當眾燒毀,一封都沒有拆開。

有人問:「為什麼要燒掉呢?不是可以乘機知道誰是內鬼嗎?」

曹操說:「誰家都有子女,都擔心跟隨曹操我進入絕境。他們只是尋找出路而已,有什麼好追究的。」

是啊,將士作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總不能丟掉一家老小,獨自苟活吧。

通過這件事,曹操籠絡了一大批人,也讓大家的誠信度更高了。

這年頭,人人都有自己的難處,你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就有了共情力。

平時的生活中,我們要看人難處,還要幫人難處。很快就能建立感情。

比方說,某個朋友做生意失敗了,不知道如何東山再起。他借了你的錢,就不要反復去催要,而是安慰朋友「不急着還錢」。

等朋友經濟情況好轉了,自然會感激你,並且反過來幫助你。

俗話說:「日落西山你不幫,東山再起你是誰?」不要總是趨炎附勢,忘記那些有困難的人。巴結高人,不如拉一把低處的人,從長計議。

03

看人長處,謂之用人。

有個叫畢諶的人,是曹操的老部下。

曹操的對手張邈把畢諶的父母和孩子擄走,逼着畢諶投降。

幾年之後,曹操把張邈滅了,俘獲了畢諶。

大家都擔心,曹操會斬首畢諶,但是擔心的事情並沒有發生。

曹操告訴大家:「一個孝順父母的人,難道不會忠於自己的君主嗎?這正是我想要的人才啊。」說完,讓畢諶做官了。

關羽在落魄的時候,混入了曹操的陣營。

關羽一直表示,自己遲早要去和劉備匯合,不會長期待在中原。

曹操沒有責怪,而是提拔關羽做將軍,還允許他自由離開。把關羽認定會重情重義的人。

自然,關羽在曹操手下,也很賣力地幹活。留下陣斬顏良等典故。

人與人打交道,用別人去獲取利益,就要發揮別人的長處,而不是利用別人的短處。

一大群人的長處,都為你所用,那麼你的事業就不能不興旺。若是你抓住大家的短處,不會興旺,而是會陷入低谷。

要知道,鮮花的背後,也有凋敗的葉子,鮮花也可能插在牛糞上。看哪裡才對,應該心中有數。

04

好的社交關系,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你不和人交心,只是平時吃吃喝喝,那麼你是得不到幫助的。那些狐朋狗友,知道你窮困了,一準是一窩蜂而散。

你主動走進別人的內心世界,反過來你的內心也會被人懂得,從而被感動和溫暖。

有句話說得好:「社交,就是一棵樹搖動一棵樹,一朵雲推動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選擇合適的時候,伸出你溫暖的手,做別人的貴人,一路上都有貴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