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厲害,他的一個女兒更是厲害,至今祠堂香火依舊鼎盛!

2024年3月8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前言

「為名臣女,為名臣妻,江右佐元戎,錦緞夫人分偉績;以中秋生,以中秋逝,天邊圖皓魄,雲裳仙子證前身………」

這是後世為紀念林則徐之女林普晴親寫的悼詞,極盡溢美之詞,能在封建父權社會體系下留有如此筆墨,她的人生也堪稱傳奇!

名臣女

林則徐出身貧寒,幼年時全靠母親針鑿、翦彩花草之木賺錢謀生。

林母是個很有見地的勤勞女性,堅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的原則,將林則徐早早送進了私塾學堂。

叮囑他男兒盡孝不在瑣事上,要讀書考取功名,才叫不辜負父母養育恩。

所以林則徐自幼便立下宏圖大志,勢必要做官,且要做大官好官,有益萬民的名臣。

嘉慶九年(1804年),科考出榜當天,永城縣的知縣就將女兒鄭氏許配給了林則徐。

古人常言「榜下捉婿」,鄭知縣卻是老早就相中了這個潛力股女婿,只等林則徐一中舉就舉辦婚禮。

林則徐最初只在廈門任同知書記,當時整個廈門吏治混亂,貪官污吏勾結,任由鴉片走私、賄賂成風……

他見證了鴉片對國人的戕害,目睹了官員和外國商客們為了斂財而罔顧人命的嘴臉,心中悲憤難平,對鴉片深惡痛絕。

所以他後來才會如此堅定果決地主張「禁煙」大業。

林則徐雖官小位卑,卻敢於和廈門海防的上官們「斗爭」,認真務職,一心為公,絕不同流合污。

可能在其他官員看來他很迂腐,不懂變通,但落在福建巡撫張師誠眼裡,這樣的人才是真的國之棟梁!

關於這段「伯樂賞識千里馬」的故事,林氏族譜專門大書了一筆。

說是張師誠翻閱各地官吏呈上來的新年賀啟,發現林則徐的賀啟寫得最好,生出愛才之心,而後召他連夜前來代寫拜折。

新春前夜,鞭炮齊鳴,其他人都忙着湊熱鬧,只有林則徐心無旁騖,依舊專心書寫拜折……

張師誠這才又高看了林則徐一籌,將他收為幕僚。

張師誠位及人臣,無論是政治學術還是為官之道,都堪稱「大佬」,林則徐給他做幕僚,可以說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受益匪淺。

嘉慶十四年(1809年),張師誠舉薦林則徐參與鎮壓海盜事宜。

功成之後張師誠連夜向朝廷和官場好友稱贊林則徐,大意就是

「此子是個人才,可為官也!」

這一舉,也算是為林則徐博得了不少關注和名氣,為日後做官打下了基礎。

之後不久,林則徐就考中進士,正式踏上為官之路,一直干到道光三十年。

這幾十年的為官生涯里,他提出了讓國人「開眼看世界」

軍事海防、歷史政治、人文法律、現代科技……他都不遺餘力地在國內推廣,被譽為我國外交史上的先行人。

他還安定陝西、防衛邊疆、禁煙廣州……

歷官十三個省,雖然代表着封建王朝的官僚體系,卻做到了「置禍福榮譽於度外,無一事不認真,無一事不良法」,是清朝名臣、更是民族英雄!

名臣妻

有林則徐這樣的父親做榜樣,林普晴從小耳濡目染,養成了果敢剛毅、明辨是非忠奸的性情。

所以她要嫁的丈夫自然不會遜色,也是清末一代名臣,更是林則徐自己下場選中的女婿。

林則徐的妹妹林氏深得母親的真傳,女紅了得,教育兒女更是了得。

她婚後只有一個獨子沈葆楨,因為丈夫是個落第秀才,靠教書撰字為生,每天忙於生計,所以沈葆楨整個童年時期的啟蒙教育都是林氏一手教習的。

後來林則徐為官,妹妹妹夫帶着獨子入京,他多有照拂。

林普晴和沈葆楨這對表兄妹就是一起長大的青梅竹馬,自幼訂婚,感情很好。

但如果只是有親戚關系,還不足以讓林則徐同意嫁女,他看中的是沈葆楨的能力和潛力。

沈葆楨年少有才,有才的人多少也有些傲氣,目空一切,林則徐就想教育一下外甥。

兩人在月夜飲酒,沈葆楨詩興大發,隨手做了一首詩。

大意就是以月亮代指自己,說是一鈎彎月的光芒已經足夠照明天下,何必非要月圓時候的十分清輝?

詩詞流露而出的滿是少年人的驕傲與自得,林則徐看後默默無語,提筆將何必改成了「何況」

詩意頓時從驕傲自滿變成了壯志凌雲,未來可期。

沈葆楨吟誦之後明白了舅舅的意思,此後收斂起了鋒芒,謙虛低調,這則軼事也成了「一字誨人」的典故。

道光二十年,沈葆楨和林普晴完婚。

七年後,沈葆楨考中進士,開始揚名官場,後來一步步坐到了江西巡撫的位置。

彼時洋務運動興起,左宗棠本打算主辦福州船政局,卻被臨時調去任陝甘總督。

臨行前擔心船政無人接手,親自上書給朝廷舉薦沈葆楨,道:

「非他不能任職!」

沈葆楨臨危受命,上任後督促建船和機器廠,開設工廠和海口

為了培養專門的海事人才,他還創辦了五年學制的藝圃,光招學子進修,培養了一大批監工人才。

就連《清史稿》都大力肯定了他的成就,說是

「力任艱巨,吏治卓然,其手創船政,精果一時無隅……」

1874年,東南海域出現重大危機,日軍無故侵入台灣

清廷束手無策,只敢以「巡閱」為名派官員前去查看,確認日本已經占據台灣才意識到事態嚴重。

同治帝當即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讓他全權主管台灣海防和涉外事宜,這一去,抵禦外侮就成了他的終生事業。

沈葆楨認真分析了中日情形,認為「不可一味退縮,置身事外,更不可一味高談,義憤之氣」,制定強有力的防務部署計劃才是關鍵。

所以沈葆楨定下了海、陸、炮三重防禦,打造自己的海軍船艦;

撥調洋槍隊在台灣設防,並充分發揮民眾的力量,共同敵愾;

修築西式炮台,既能守護城中安防,又能對抗入侵敵軍,宛如一道最天然的屏障。

日軍面對如此嚴密的布控,深知硬碰硬很難取勝;

再加上日軍水土不服,每日受疫氣死者四、五,病者更是不計其數,只好放棄武力侵占台灣,改而和清政府和談。

「軟弱」的清政府還是沒敢硬氣起來,答應賠償日軍五十萬輛白銀,換日軍撤兵離開……

沈葆楨只能聽從朝廷安排,咽下了這口窩囊氣,等到日軍一離開他就下令嚴守台灣,進一步開發治理台灣。

所以直到今天,台灣人民也依舊記得沈葆楨的功勞。

2014年的時候,海峽兩岸的人民還專門舉行了「紀念沈葆楨保台建台一百四十周年」的活動。

他也因此成了當之無愧的台灣近代化建設的先驅者和創造者!

偉女子

林普晴是林則徐的女兒、沈葆楨的妻子,當拋開男性賦予她的從屬身份,她還是她自己。

一個長於閨閣,卻知書達理、胸懷丘壑,心中自有一片廣闊天地的偉女子。

林普晴嫁給沈葆楨的時候,沈葆楨還沒有考中進士。

寒窗苦讀的那幾年裡,林普晴扮演好了賢妻良母的角色,替他操持家務,維持生計,讓沈葆楨沒有後顧之憂,安心科考。

後來沈葆楨入朝為官,剛開始是做御史文官。

因為林則徐曾任幕僚,靠軍功得到名臣張師誠的青眼躋身官場,林普晴和沈葆楨自幼受他影響點撥良多,對兵道也十分通曉。

恰逢太平天國運動,清政府急於鎮壓國內起義,缺乏可用的軍事人才,沈葆楨便毛遂自薦,多次上書談論兵事。

這才引起了咸豐皇帝的重視,被委以重任,安排他去江西廣信任知府,仕途升遷。

但當時正趕上太平軍作亂圍城,沈葆楨出城到各州縣募集軍餉。

他不在城中群龍無首,官員們亂作一團,都急着收拾細軟家私,棄城而去。

坐鎮上饒的林普晴身為知府夫人,第一時間站了出來,勸說官員們絕不可臨戰脫逃,棄一城百姓不顧。

為了安穩民心,她表示自己絕不會出城避難,要替丈夫守好城池。

官員們這才有了主心骨,可還是惶恐,問道:

「夫人一介女流,如何指揮部隊?如何抵抗賊軍?」

林普晴深知自己女子的身份很難服眾,也不多言,只是指着院中的水井道:

「倘若城破,此處便是我的安身之地。」

短短一句話就證明了自己與上饒城共存亡的決心,也讓所有觀望的官員們默默閉了口。

緊接着,林普晴就和守城將士們商議對策,還拿出家中所有的存糧救濟軍中將士和城中的百姓。

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下,軍民一心,眾志成城。

將士們在前線廝殺,林普晴就帶着城中的婦人們一起做飯送飯,事事親力親為,城中人無不為她馬首是瞻。

可惜敵眾我寡,城中將士苦守了數日後,還是抵不住敵軍來勢洶洶。

眼看就有破城危機,只能請兵支援,最近的玉山鎮囤有兵力,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派誰去請援兵呢?敵軍屯兵城外,出城很容易引起對方的注意,稍有不慎就有被生擒的危險。

而且玉山鎮附近同樣有太平軍出沒,自顧不暇,對方真的願意借兵增援嗎?

林普晴知道此事困難,但城中所有百姓的性命都在此一舉了。

她打聽到玉山總兵曾是父親昔日的部下,也算有些交情,所以當即寫下一封血書,信中字字懇切,令人動容。

既道明了上饒城的孤立無援和事態緊急,又打出了家國情懷和私人交情,實乃「危急存亡之秋也」

後來的事實證明,玉山總兵能及時出兵,確實也是被林普晴這封血書所打動的。

士兵拿了信不敢耽擱,在城中將士的掩護下潛出了城,直奔玉山求援。

雖說玉山駐兵最近,但前後一個來回最起碼也要兩天時間,他們要做的就是撐到援軍到來。

林普晴親自走上城樓,安撫所有的軍民,向他們保證援軍一定會來,只要堅持到底就能取得勝利!

安撫好了士兵,林普晴就想盡最大的可能拖延戰事。

正面交鋒是全無勝算了,那就另闢蹊徑,以防守為主,將兵力主要屯守在城牆入口處。

為防止敵軍偷挖地道潛入城中,林普晴命令將士們在沿城牆內側的地方挖出寬五尺、深八尺的壕溝來。

這樣一旦敵軍挖地道潛入城中,勢必逃不過守城將士的偵查,杜絕了危機。

就這樣,林普晴帶領軍民們撐到了援軍抵達,外加沈葆楨聽聞城池受困的消息後及時帶兵趕回。

雙方支援之下,敵軍大敗,上饒城避免了破城之禍。

等到戰事平息,朝廷只知道沈葆楨及時折返,用兵入神,挽救了這場危機,故而升官加爵,升為了江西巡撫。

林普晴則隱身了功勞,附帶成了「巡撫夫人」,但所有上饒城的官員百姓們都深知林普晴的功績,廣為歌頌。

他們記住了名臣林則徐,記住了名臣沈葆楨,更記住了有一個智勇雙全的女英雄叫做林普晴。

結語

提起林普晴,史書上不再是單純的「沈林氏」,而是擊鼓退軍、智守上饒的女英雄。

她能從千千萬萬的臉譜化女性中掙脫出一條路,背後承受的壓力和辛苦只會比同時代的男子更多。

再提起林則徐和沈葆楨這兩位名臣翁婿的時候,世人也能想起在他們的家庭中,生活着一個光芒並不遜色於任何人的女性。

她值得所有贊美之詞,值得後人的香火供奉,更值得史書記住她的名字。

參考資料

《林則徐日記》 林則徐

《清史稿》 清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