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里國民黨兩個兵團司令黃百韜與黃維之比較

2024年3月8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淮海戰役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華野在碾莊圍打黃百韜兵團,第二階段是中野華野聯合起來在雙堆集圍打黃維兵團,第三個階段是華野在陳官莊解決杜聿明集團(包括邱清泉兵團、李彌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少數潰兵),這三個階段環環相扣,險象環生,黃百韜和黃維作為兵團司令官各自都有不同的表現,正是因為某些臨時指揮上出現的問題加速了兵團的敗亡,所以在這里就給這兩個國軍將領做一下比較。

黃百韜是給粟裕製造麻煩最多的國軍將領

黃百韜是第七兵團司令官,1900年生人,他不是黃埔系將領,是後來投靠的蔣介石,可以說是非嫡系裡的嫡系,他為了向蔣證明自己忠心,打起仗來比老蔣的黃埔系更賣力、更勇悍,甚至超過了邱清泉、李彌這些人。在淮海戰役里,他的麾下先後有5個軍,共計12萬人馬,在碾莊被華野圍住,最後開槍自殺,終年48歲。

黃維這張照片還是英氣十足的,但是他確實有些像書呆子

黃維是第十二兵團司令官,1904年生人,比黃百韜小四歲,他是正宗黃埔一期學生,深得蔣介石賞識,在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淞滬會戰的時候表現英勇,後來被蔣介石一路提拔,淮海戰役之前本來在新制軍官學校任校長,因為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平衡的結果,他把胡璉給擠了下去,當上了兵團司令。麾下四個軍加上一個快速縱隊,總兵力也是12萬人。他是戰後被俘,一直關在戰犯管理所,直到1975年被特赦,1989年去世,終年85歲,屬於高壽了。

這張照片黃百韜一直帶在身邊,對蔣感恩戴德

下面做戰役指揮比較:

黃百韜總體表現其實還算可以,關於他的指揮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很多意外的情況他沒有想到,所以造成了兵團被圍殲的命運。

第一個是他已經探到風聲大戰將起,第一個目標就是奔着他來的,所以他在新安鎮着急等着上面下命令,好帶着部隊回徐州,但是老蔣一個電報來了:讓他等海州的44軍到了一起走,這樣就耽誤了他2天,其實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不敢違背命令,再一個當時還看不出等下去有多凶險 ,所以他第一個失誤就造成了。

第二個是他在等44軍來的時候,沒有在運河上架浮橋。這個得分兩說,一個是這麼重要的事情,假如兵團司令官沒想到,那麼參謀長還有那麼多兵團幕僚都在干什麼?這個責任不都歸黃百韜。另一個就是主要原因:假如沒搭浮橋,是時間本來是夠用的,因為在黃百韜撤退路線的北面是賈汪地區的第三綏靖區,要是抵抗個幾天,解放軍是沒時間包圍黃兵團的,但是這個關鍵節點,張克俠、何基灃帶着幾萬人馬起義了,這個就是命了,解放軍南下暢通無阻,直接就把黃包圍在碾莊了。

第三個是他跑到碾莊,本來想繼續往徐州突圍,可是下面軍長劉振湘來精神了,說要借着碾莊的工事跟解放軍打一仗,搖擺不定之際老蔣的電報來了,要他在原地固守,他考慮再跑下去部隊會更混亂,於是就答應不跑了,嚴格來講這個才是他犯得真正的錯誤,這個錯誤讓他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葬送了第七兵團,還給解放軍造成了五六萬人的巨大傷亡。

產生研究永動機想法的黃維

黃維是什麼樣的呢?如果大家能找到《楊伯濤回憶錄》,那就看到基本都是在鄙視、嘲笑黃維,甚至楊伯濤在臨終前還不忘說:黃維就是個外行。我個人覺得,黃維也有很才,也很有能力,但用錯了時間和地方。在淮海戰役里,黃維有這麼幾個操作值得一說。

第一、本來十二兵團的司令官位置是胡璉的,國民黨內部互相傾軋,所以他當上了司令,這個正值大戰之際,而且黃維抗戰勝利以後基本沒在一線帶兵打仗,很多具體情況是不太了解的,兵者,國之大事,在這種情況下,還要稀里糊塗地去上任,還跟官兵說自己呆幾個月就走,這不開玩笑麼,這個時候最明智的選擇就是:不去。

第二、十二兵團到了南平集的時候已經風聲鶴唳了,黃維已經預感到要被包圍,於是跟下屬商量了一個向固鎮轉移的計劃,如果正常按這個指令執行,那麼他們非常有可能與南邊的李延年兵團匯合,然而這個關鍵時候,兵團一個坐着吉普車傳達命令的參謀失蹤了,黃維就因為這個按兵不動,讓士兵荷槍實彈在大道邊等了11個小時才開始行動,讓解放軍能夠在雙堆集包圍他,這個錯誤就比較離譜了。

第三、在雙堆集被圍以後,黃維又和下屬弄個突圍計劃,這個時候廖運周師長主動提出打先鋒,其實廖早就做好了起義的准備,黃維這個時候還捨不得用18軍作為主力先鋒,所以對廖這個主動請纓很滿意,所以就答應了,結果廖一個師出去以後,解放軍就又對黃維形成了合圍,極大影響了兵團的士氣。要是黃維一開始就用18軍精銳往外打,真的有可能就打出去了。

其實,黃維兵團被圍還有一個偶然的原因,就是他組建的兵團指揮部里的幕僚基本都是生手,沒有什麼作戰經驗,本來參謀長蕭銳久經戰陣,跟着胡璉多年,能夠很好輔佐黃維,可是在到達南平之前,他得了急性慢腸炎,立即被送到蚌埠治療,對於他個人來說躲過了淮海戰役,對於黃維來說沒有得力助手,這個因素不得不說是天意了。

所以,按照淮海戰役里的表現,黃百韜可以打7分,黃維我認為也就打個5.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