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在115年前,耗銀693萬修的「人字形」鐵路,如今成什麼樣了

2024年3月10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1905年,對鐵路建設有着豐富經驗的詹天佑,接到了一項艱巨的任務:用五百萬兩白銀,修建一條從北京張家口的鐵路。

這條鐵路作為華夏歷史上的首次「獨資」鐵路,在當時可以說是萬眾矚目。

對內,有着清政府以及無數國人的期盼;對外,則是有着英俄兩國時不時的嘲諷。

英俄兩國認為,這條鐵路就算是他們自己來建設,預算少說也得上千萬兩白銀,而且還不能保證一定能如期完工,畢竟要修建的路段幾乎都是崇山峻嶺,施工過程困難重重。

因此,對於清政府的「獨資」,他們並不看好。

然而,當詹天佑最後僅用4年時間,克服重重困難,並完成了這條鐵路的修建時,國內外可以說是掀起了一股揚眉吐氣的熱潮。

至此,詹天佑也一舉成名,後世稱其為「中國鐵路之父」。

4年就完成了建設,詹天佑是如何做到的?

如今115年過去,詹天佑修建的鐵路可還在?

歲月荏苒之下,這條鐵路又開創出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京張鐵路修建的「前奏」

其實,嚴格來說,1909年完工的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京張鐵路),是揚眉吐氣之作,也是清政府在未來發展的一次「被迫」之舉。

在清政府找上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之前,就曾有多位經常在北京到張家口往返行商的商人,向清政府提議修建京張鐵路,以此加快商貿的發展。

只不過當時清政府懷疑商人的提議中有着外國人的參與,於是最後都一一駁回了。

但是,隨着張家口商貿的不斷發展以及「庚子事變」後,清政府慈禧太後不得不開始「被迫」作出改變。

張家口的發展,早在1551年明朝的時候就已經初具雛形。

那時候,張家口就已經開設了「馬市」,不少的蒙古人漢人在馬市中交換物品,到二十年後,張家口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互市之所」。

清政府時期,通往漠北的商道被打通,張家口更是商賈雲集,店鋪攤位一片繁榮景象。

而到了19世紀的時候,隨着一些外國商人的出現,張家口的商貿可以說是徹底地推向了高潮。

從1860年開始,不少的俄國商人就已經發現了張家口這塊寶藏之地。在這里,他們可以換到許許多多的華夏商品,以及將許多「洋貨」銷往清政府。

19世紀80年代,英國美國等國家也相繼湧入。無數的國內外商品匯集在張家口進行互換、交易,使得張家口變為連接國內外貿易的重要通道。

在當時,張家口一年的進出口額甚至已經高達一億五千萬兩白銀。

一億五千萬兩白銀,這是什麼概念?就拿清政府一兩白銀算作150元人民幣來看,一億五千萬,就相當於是225億元人民幣!

這個數字令人心驚,其間的利益也快速地被不少的外國人所發現。於是19世紀末,俄國就向清政府提議了修鐵路的事情,希望清政府可以修建鐵路,以此來加快貨物的運輸。

清政府聽到後,想也沒想就拒絕了。畢竟在當時隨着不少「洋文化」與「洋人」的湧入,對於清政府來說,也是一次強烈的沖擊。因此哪怕是後來俄國與英國表示可以貸款給清政府建鐵路,清政府也並沒有同意。

畢竟,天底下哪有白吃的午餐?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一旦接受貸款,恐怕後續的麻煩將會接連不斷。

可是,在張家口的發展中,也確確實實是給清政府增加了不少收入的,再加上20世紀初發生庚子事變後,清政府慈禧太後的觀念也在慢慢地開始轉變。

一味地排斥洋人只會讓國家的運轉更加困難,向其他國家學習,積極變革,才有可能保住清政府的利益。

於是,京張鐵路的修建也自此提上了日程。

最適合的人選

京張鐵路的修建雖然提上了日程,但是清政府依然拒絕使用洋人提供的貸款。

再者,英國與俄國給出的「合資」共建的計劃中,不僅所需要的白銀達到了上千萬兩,而且還有着種種條件限制。

因此,清政府便找上了在當時留美回國已有20餘年的詹天佑,打算自己掏錢、用自己的人,來建設京張鐵路。

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為京張鐵路的會辦,第二年的時候,詹天佑開始主持從北京到張家口全部路段的修建。

在當時,詹天佑在鐵路建設方面可以說是最適合的人選。

一方面,詹天佑在12歲的時候就曾作為第一批赴美孩童,到美國的學校進行土木工程方面的學習。

雖然原定留學的時間是15年,後來只10年的時間這些孩童就被清政府命令回國,但是當時的詹天佑卻也恰好已經從耶魯大學畢業。

這里說一句,在當時清政府送到美國留學的4批人里,就只有詹天佑與同批的另一人完整地學完了學業。

雖然他們在十年間都學習了不少的知識,但是清政府讓他們提前回國這一舉動,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他們的學業來說,還是有些可惜了。

而另一方面,之所以稱詹天佑是最適合的人選,則是因為詹天佑回國之後的經歷。

詹天佑作為清政府公費送出國學習的學子,在回到家後,雖然沒有被清政府派到鐵路建設方面的工作,但是在那之後的十多年間,詹天佑卻也一直保持着讀書時期的熱忱與對工作的負責態度。

他先是到了福州船政局去駕駛輪船,後來又擔任軍事教員。在這個過程中,詹天佑一直保持着優異的成績。

回國大約7年後,詹天佑接觸到了鐵路方面的工作。

一開始,這份工作也並不是那麼順利,因為當時的清政府也並沒有主動建鐵路的打算,而且對於曾經赴美的人才,清政府心裡多少還是有一點芥蒂的,否則清政府當初也不會提前結束赴美留學生的學業。

而詹天佑真正被清政府以及不少的人注意到,還是在1893年,灤河鐵路橋修建時,詹天佑提出的「氣壓沉箱」這一想法。

在當時,就連英國、日本以及德國三個國家的工程師都對遇到的問題束手無策,頭疼不已,因此,在「氣壓沉箱」這一想法出來的時候,不少外國人都驚覺:原來清政府還有這樣一個人才!

之後,詹天佑的鐵路事業算是步入正軌了。甚至在為慈禧太後修建祭祖所用的謁陵鐵路中,詹天佑還被委以重任,直接擔任了總工程師。

截至1905年的時候,詹天佑在鐵路建設方面累積的經驗,已是頗為充足。

而在當時,能夠與之相比的人也並不多,因此清政府最後選擇詹天佑來接下京張鐵路的重任,其實也是情理之中。

「突發奇想」解困局

對詹天佑來說,這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情,可要在英國人與俄國人的嘲笑中、清政府的期盼中,成功建設這條鐵路,其中會遇到的困難不是一丁半點。

一來,清政府給到詹天佑的銀兩實在有限,初期預算只有500萬兩白銀,而且每年也只能拿出100萬兩。這與英國、俄國工程師預算的上千萬兩相差有些大。

二來,從北京到張家口雖然只有200公里,但是中間要穿過的卻是高聳的重山。先不說此前清政府從未獨立建設過鐵路,就說解決坡度問題這一點來看,這個過程就不容易。

對此,詹天佑可以說是頂着重重壓力開展的工作。他在給自己昔日老師諾索普夫人去信的時候,就曾提到:

「京張鐵路的修建,一旦不能按照要求完成的話,不只是我自己的不幸,更是華夏工程師的不幸。難以想象,如果失敗的話,會給國家帶去怎樣的損失。」

京張鐵路是清政府第一條獨資且完全不由外國人「插手」的鐵路,而詹天佑在建設中遇到最大的兩個問題,除了白銀,就是要解決鐵路修建中,坡度太大使得火車牽引力不夠的問題。

要避開坡度太大的問題,其實也不是沒辦法。那就是多繞一段路,把坡度逐層降低,進而與牽引力契合。

但是如果這樣一來,無論是所需要的錢財、還是工期,都會超出原計劃中的預算。這一點,詹天佑哪怕還沒說,他也知道清政府絕不可能同意。

於是他只能一股腦的扎進山路與鐵路設計圖紙上去使勁鑽研,從中想出解決之道。

1905年12月12日,隨着開工典禮的舉行,京張鐵路的修建正式開始。

那麼,關於鐵路坡度太大,火車無論是上坡還是下坡都很困難的問題,詹天佑是如何解決的呢?

在經過一番研究後,別說,詹天佑真的想出了一個在當時震驚了不少人的想法。

那就是:建造「人字形」鐵路,先讓火車斜着爬上一段路,然後再在交叉口處用兩個火車頭共同使力,以此完成上坡與下坡。

此前,詹天佑在對坡度進行考察的時候,他就注意到在距離八達嶺(原本的鐵路必經處)不遠處,就有一個地方,叫青龍橋

青龍橋的坡度與八達嶺相比,就降低了許多,而且從青龍橋走的話,還能減少開鑿八達嶺的工程,不僅成本上能節約不少,就連火車行進距離上也從1800米降到了1091米。

只是,有了青龍橋這個坡度沒那麼大的地方,也還不足以真正解決坡度大的問題。而真正要能使火車順利安全地通過,其中的關鍵點就是在「人」字的交叉口上面。

鐵路的交叉口就設在青龍橋,當火車用兩個火車頭一個在前面拉、一個在後面推,斜着爬到了青龍橋站的時候,兩個火車頭便調轉方向,再斜着從另一面下坡。

這樣一來,火車「人」字走完,火車坡度太大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京張鐵路後來怎麼樣了?

解決了坡度太大的問題,京張鐵路後面的建設也就順暢了許多。

後來,為了能夠盡量地節約時間,以及節約成本,詹天佑在進行各項工作的時候也是尤為細心。

其中,為了能夠盡快爆破堅固的岩石,詹天佑也是帶領着工人挑選了爆破效果最好的炸藥,大大地縮短了原定五到六年的工期。

1909年9月,在克服多重難關後,詹天佑統領建設的京張鐵路已然從北京鋪至張家口,並全線完工。至此,京張鐵路的建設,宣告完成。

至此,時間僅僅過去了4年,而且京張鐵路建設所用的錢財也只有693萬。當然,可能有人會問,一開始的預算不是只有500萬嗎?這是超出了預算?

其實,500萬也只是初期預算,而隨着工程的開始,預算也開始逐步進行調整。

嚴格來說,預算提升之後,詹天佑帶領着的團隊不僅提前完成了京張鐵路建設,甚至還給清政府節約了20多萬兩的白銀。

總之,京張鐵路的壯舉,在當時可以說是讓國人在「洋人」面前,徹底地揚眉吐氣了一番。

同時,也為後來的國家經濟、軍事方面也起到了非常大的幫助。

經濟方面,張家口作為商貿集中的地方,自是不必說。而在軍事層面,幾十年後的抗戰時期,青龍橋車站亦成為了重要的戰略要地

甚至在青龍橋車站被日軍占領的時候,因為「人」字形的巧妙設計,使得不少的日軍想要把礦石從我國運送回日本的時候,走到交叉口的下坡,因為技術不過關,最後直接連人帶車沖了出去,滾下山崖。

不得不說,「人字形」鐵路的影響是重大且深遠的。

隨着時代的變遷,「人字形」京張鐵路在歷經風雨下,依然「屹立不倒」。

2013年的時候,京張鐵路的「人字形」交叉口青龍橋站,被列為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這里,有着歷史的痕跡,同時也有着「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的雕像。不少的人前往這里觀光,只為一睹當年詹天佑膽大心細設計的「人字形」鐵路。

2014年,已有105歲高齡的京張鐵路軌道,在新一代的「詹天佑」們的設計與實施下,完成了新一輪的全線軌枕更換,38939根木枕全部換為混凝土水泥枕,開始了它新的時代與使命。

2023年,京張鐵路再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了大眾的面前。

6月29日,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對外開放。這條長達兩千多米的遺址公園道路上,已然成為附近不少居民們周末休閒打卡的好去處。

京張鐵路從建立之初到現在,雖然已經過去115年,但是詹天佑的雕像、「人字形」的鐵路,卻在時間的見證下歷久彌新;同時,隨着新一代「詹天佑」們的奮斗,祖國的鐵路事業亦散發出了更加耀眼的光芒!


參考資料:

1. 今日頭條:中國鐵路《京張鐵路文化|為什麼修建京張鐵路》

2.今日頭條: 中國鐵路《京張鐵路成就「中國鐵路之父」》

3. 今日頭條:北京鐵路《他的一生鞠躬盡瘁,只為中國鐵路強大!》

4. 今日頭條:東北網《新詹天佑把百年「人」字改成「大」字》

5. 北京市人民政府:《京張鐵路遺址公園一期正式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