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發現偉人才華的3人,都有誰?其中一人:想救國,必重用毛澤東

2024年3月11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在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你知道中國最早發現毛主席才華的三個人,都有誰嗎?

其中一人曾全力幫助偉人擺脫軍閥追捕,還曾預言:「此人成就將來必在你我之上!」

還有一人臨終前寫信給章士釗,斷言:要救國,就必須重用毛澤東。

而第三個人竟然是國民黨人士

青年毛澤東

這三人到底是何來頭?他們又是怎麼發現毛主席才華的?

第一個伯樂

1893年,毛主席在湖南韶山沖出生時,中國正經歷着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出生後一年,甲午海戰爆發,自此除了西方列強,連曾經對中原俯首稱臣的日本,也開始起了狼子野心。

但同時,革命的種子也開始萌芽了,1895年,孫中山在日本檀香山成立了同盟會

在那時,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反對帝國主義逐漸成為一種主流思想。

在這樣的環境下,少年毛澤東上私塾學習時,就已經能感知到家國危機,與社會變革的氣息。

不過,他真正的覺醒源自,鄭觀應《盛世危言》

鄭觀應

他從這本書中,真正了解到國家此時正面臨的危機,進一步地激起了他解救國家與人民的願望。

於是,青年毛澤東給父親留了首《七絕·改詩贈父親》,上面寫着:「孩兒立志出鄉關,誓不成名終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何處不青山。」

然後,他便毅然決然地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右一為毛主席,右二為他父親毛順生

此時也正是辛亥革命爆發之際,他帶着宏大的理想參加了新軍。

當了半年兵後,毛主席發現要實現遠大抱負,最重要的還是要多學知識。

於是在1912年,他走入了新式學堂:湖南省立第一中學

也正是這時,第一位看出他非等閒之輩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第一中學的校長符定一

符定一先生也是湖南人,而且還是清末的舉人

他於1877年生於滿門書香的世家,幼年時期進入私塾,這個階段他飽讀四書五經,學習傳統文化。

符定一與毛主席

後來,符定一考到了衡陽府師范學堂,後又轉入了京師大學堂,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大學

在這個階段他接觸到了很多先進的國際文化,之後就立志於教書育人,想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有志青年。

1912年,符定一回到長沙,創建了省立高中。

這一年,毛主席也前來參加了這所學校的招生考試。

當時的考試題目是「民國成立,百端待理,教育與實業應以何為要策」。

面對如此高難度的國文考試題目,眾多學員抓耳撓腮,但19歲的毛主席卻顯得胸有成竹。

他在文中引經據典,暢談古今,整篇文章脈絡清晰,言語中又不失大氣磅礴。

卷子收上來後,符定一認真地閱覽了每一篇。

讀到毛主席的這一篇,他先是被文章驚艷到,然後產生了懷疑的態度,一個19歲的青年,真的會有如此雄厚的見解嗎?

於是,符定一決定親自面試一下這個青年。

這一次,他親自擬定了一道名為「論救國之道」的題目,讓毛主席當場作答。

面對校長的試煉,毛主席毫不怯場,提筆就寫,一氣呵成,完成了一篇弘文。

隨後,他恭敬地將卷紙遞給校長,請他批閱。

符定一看完這篇立論新穎、文辭嚴謹,又氣勢磅礴的作文,忍不住拍手贊道:「真是擲地有聲!」

自此,符定一收了毛澤東這個學生。

毛主席也成為他引以為傲的學生之一,一點就通,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因此,符定一認定毛澤東是一位可堪造就的大器之材。

除了知遇之恩,他還曾力保毛主席。

1925年春,已經入黨的毛主席回鄉組織農民運動,被湖南軍閥首領趙恆惕密令追捕。

趙恆惕

符定一的一位親戚恰好是湖南省政府的秘書長。

他從親戚那裡得知了這個消息後萬分焦急,想托此人說情。

但這親戚並不願意冒得罪趙恆惕的風險,符定一見他百般推脫,斷言道:「不能抓毛澤東,他的成就將來必在你我之上!」

後來,符定一通過自己的關系多方打點,使軍閥延遲了逮捕令發放的時間。

在此期間,符定一托自己的親信帶着錢找到毛主席,並把他送到開往廣州的火車上,才放心下來。

也多虧了符先生慧眼識珠,幫助偉人脫離了險境。

不過,除了他以外,毛主席在湖南求學時,還遇到過一位貴人。

走向革命之路

時間回到1912年,毛主席在湖南省立中學學習的時間只有短短半年。

因為這里有限的課程並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所以半年後,他便決定在圖書館進行自修。

所以毛主席與符定一的師生緣分其實也只有半年。

直到1913年,他考入了湖南省第一師范,再次回到了校園。

也就是在這所學校中,他認識了楊昌濟教授

楊昌濟

別看,楊昌濟當時在湖南第一師范只是一名普通老師。

但實際上在此之前,他1912年從海外歸國之後,曾接到過時任湖南省省長的譚延闓邀請。

譚延闓的原意是要請他出山做教育司司長

但楊昌濟婉言謝絕了這一邀約。

譚延闓

因為他覺得教育這樣的事情要從基層做起,要真正和青年學子打交道,才能真的起到育人的作用。

於是,他選擇去第一師范做了一名教授心理與修身課程的老師。

可見,楊昌濟和毛主席一樣,都不在乎個人名利。

和符定一先生一樣,楊昌濟也是一眼就看到了毛主席的不同。

他能察覺到,這個青年雖說閱歷不多,但其身上始終有一種不同於他人的精氣神和氣場。

另外,二人求學路上的苦楚其實也十分相似。

楊昌濟8歲喪母,14歲喪父,求學的路上可謂困難重重,一邊打雜,一邊學習。

而我們前面說過,毛主席是留書辭別父親,出的韶山沖

因為他的父親毛順生,一直希望兒子能傳承家業,安心種地,不贊成他讀書。

所以,毛主席的生活費和學費都要依靠勤工儉學來解決。

楊昌濟看到他的境況,也頓生惺惺相惜之情。

可1915年8月,湖南省的教育局出了一條新規,學生需要增收雜費

這樣的行為引起大部分學生的不滿,毛主席更是直言不諱,他認為學校的校長迂腐,農民學子壓力過大,這樣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無益。

於是在他的動員下,學子們加入了抗議示威。

校長氣憤至極,當下就要開除領頭的毛主席。

楊昌濟得知此事,他出面聯合了幾位教授出面力保自己的學生,並寫下了:「自閉桃源稱太古,欲栽大木拄長天」兩句詩作為聲援。

在師生齊心協力的堅持下,校長只能撤銷了決定。

1918年6月,北大校長蔡元培之邀, 楊昌濟去往北大任教授,但他一直沒有忘記自己的學生。

這時,蔡元培正在號召有志青年赴法勤工留學

楊昌濟立刻把這一消息傳遞給了在長沙的毛主席。

他在信中說:「汝等若能抓住此良機,就可赴法深造,屆時必得償所願。」

毛主席收到信後高興極了,立刻把消息分享給了自己的同學們。

當時湖南有346人預備赴法,為了解決大家的留學經費,毛主席所在的新民學會四處籌錢。

可以說,他本人出力最多,但他自己卻打定主意,不出國了。

1919年,毛主席給友人的信中說明了原因,他說:「我認為我們要有人到外國去,看些新東西...來改造我們的國家...同時也要有人留在本國,研究本國問題。」

「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個觀點,可以說從革命之初就深植於毛主席的思想中。

留在國內的毛主席,經楊昌濟教授的介紹,後來去了北大當圖書管理員,認識了李大釗先生。

毛主席之後在回憶這一段經歷時說:「在北大遇到李大釗同志, 在他的幫助下, 我才成為一個馬列主義者。」

李大釗

1919年時,楊昌濟臨終前給章士釗寫信,在信中說毛澤東和他的另一個學生蔡和森是「海內人才,前程遠大,君不言救國則已,救國必重二人。」

楊先生最器重的兩個學生都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蔡和森直到最後一刻都是一個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他於1931年在廣州軍政監獄犧牲時,年僅36歲,

而毛主席更是不消多說,他不僅完成了救國於危難的使命,還讓中國人重新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

除了兩位老師,還有一位國民黨人士也早早地就看出了毛主席的才華。

預見歷史的變革

此人正是國民黨人士柳亞子。

柳亞子是江蘇人,不同於毛主席的兩位老師,他是個愛國詩人。

柳亞子

郭沫若曾經對他有過如下評價:「他是個有熱烈情感,豪華才氣的詩人,他寫的詩熱情奔放,獨樹一幟。」

當然柳亞子也並不是只有詩人這一個身份,他在民國時曾任孫中山總統府秘書、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長等職位。

毛主席與柳亞子的相識是在1926年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上

當時,柳亞子擔任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監察委員

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毛主席在改組後的國民黨一大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執行委員,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

會議期間,兩人一見如故,在茶館敘舊。

在交談中,他們二人越聊越投機,一見如故。

柳亞子更是對毛主席淵博的知識和遠大的志向驚嘆不已。

但在這次會議上,以蔣為首的國民黨右派顯示出了反革命傾向,旨在排擠共產黨員。

當國民黨的「整理黨務案」被通過時,柳亞子十分憤恨,拂袖而去,毛主席也辭去了代理部長一職。

二人自此分別。

但此後,柳亞子始終保持對毛主席的關注,所以經常閱讀毛主席寫的文章。

他曾寫過一首名為《存歿口號》的詩:「神烈烽火墓草青, 湘南赤幟正縱橫。人間毀譽原休問, 並世支那兩列寧。」

在這首詩後,柳亞子還特別備注,「兩列寧」是孫中山先生和毛主席。

從詩中就可看出,柳亞子早已經預見了毛主席會成為以後中國的領袖,這種慧眼與膽識可謂是難能可貴。

他為毛主席寫過不少詩句。

1932年時,蔣親自指揮30萬大軍前去「圍剿」井岡山,但四次均以失敗告終。

柳亞子見狀又寫下一首《懷人四截》,其中有一句:「十萬大軍憑掌握,登壇旗鼓看毛郎。」

這句詩中的毛郎也就是毛主席。

我們都知道,雖然主席是出了名的軍事家,但在文學方面的造詣也不淺。

因此對,他於柳亞子的才氣十分欣賞。

兩個文人之間的相處,最合適不過的就是以詩會友了。

於是在1945年時,主席將自己寫的《沁園春 雪》贈予了柳亞子。

柳看過後將這首詩稱之為千古絕唱。

這三人中,符定一先生和楊昌濟先生,可以說是偉人的伯樂。

柳亞子也是說是他的知己。

知己難覓,伯樂難得,他們的遠見着實令人佩服。

但更難的是,一個才幹如金子般耀眼的人,敢於擔起時代的重任,敢於站在颶風中,帶着同胞一起向前。

縱觀毛主席一生的豐功偉績,「偉人」這兩個字他當之無愧。

看到這里您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料:

《預見毛澤東「必成大器」的兩位伯樂》張煒 政府法制 2011-8-11

《最早預見毛澤東成為領袖的人是誰》 劉繼興 北京農業 2010-8-15

《毛澤東的恩師楊昌濟》 張書志 檔案時空 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