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有一個很特殊官職叫「道台」,幾乎沒人能說清他究竟是幹啥的

2024年3月12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文 |老牧說

編輯 | 老牧說

在以清朝為參照朝代的影視劇中,說到貪官最常擔任的職位,那可真是非「道台」莫屬,這個官可了不得。

在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中,道台這個官不僅可大可小,而且還什麼都管,糧食有「道台」,食鹽也有「道台」,沒升官的時候是「道台」,升官了卻還要做「道台」。

就連《紅樓夢》里林黛玉的父親林如海這位有才學可惜身體卻不太好的探花郎,也做過「道台」,可見道台這個官職確實是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地位。

道台這個官職,在清朝的地位實際上是怎樣的呢?

先有道,再有道台

在搞明白什麼是道台之前,首先要明白道台管轄的區域「道」是什麼。

道實際上是一種是古代常用的行政劃分,雖然清朝才有道台,但早在清朝之前,古人就已經廣泛使用了這種劃分區域的方式。

雖然清朝的皇帝推翻了大明,可這不耽誤他們覺得大明的管理方式好使啊!於是抱着不學白不學的心態,清朝的行政劃分就沿襲了明代。

對於老百姓來說,皇帝是誰都不耽誤自己過日子,不用經歷第二次劃分也方便了生活,於是戰亂結束後經濟恢復得也比較快。

到了清朝初期,道的劃分和明朝雖然大同小異,但多少有點隨心所欲,有的省下劃分出道,有的就乾脆不分了。

道就像一個府和省之間的收費站,多加了一道關卡也就加強了對百姓的管理,為清朝提供了更多的官員,換句話說給皇帝帶來了更多工具人。

有道,自然就會有道的管理人員,也就是「道台」,為了讓自己的工具人們在崗位上發揮作用,皇帝派出了大大小小的道台官員們。

一開始的時候道台也只是臨時被皇帝派出去暫時管理地方,時候一到也就回去述職圓滿結束任務了,因此那個時候道台還只是巡撫的助理官員。

但沒想到皇帝用着用着覺得道台簡直太順手了,又能讓自己體察民情又能防止底下其他官員膨脹,要不乾脆常駐吧!

於是道台就和道一起臨時工轉正,但這樣匆匆設立的官員確實是充滿了復雜性和靈活性,所以才會導致職能交叉復雜,後人難以分清的結局。

道台中的門道,其實還多着呢!你以為道台就只是管一個道的所有大小事務嗎?

不止後人,就連道台官員自己恐怕都有點頭疼,光是專職道台和兼任道台都看得人稀里糊塗的了。

上上下下,哪都有個道台

雖然只有一個道,但是也不妨礙多設幾個道台啊!只需要讓他們每個人管理的區域不一樣就行了唄。

管糧食的就叫糧道,管鹽的就是鹽道……以此類推,清朝的讀書人們十年寒窗考上了舉人,居然人人有官做。

從這五花八門的道台職稱就能看出來,道台啥都管,類別還非常多。

這時候可能又有人要問了,這麼多道台,那要是實在沒找到合適的人才怎麼辦呢?讀書人也不是一茬更比一茬青的韭菜,那有那麼多!

這也簡單,兼職道台應運而生,有些不怎麼重要的道台就交給附近的大臣加班做,比如商業發達的地方不怎麼產糧食,那當地的糧道就會自動變成「斜槓青年」。

而專職的道台明顯就比兼職的更專業一些,因為他們只管這個地方的專項工作,和糧食一樣重要的鹽也有專門的鹽道。

在一些沿海地方,還有海關道的出現,這也是一種因地制宜的管理方法,內地就沒有這樣的道台。

道台官員們主打一個靈活,不光設立靈活職能也靈活,可是道台的缺點也離不開靈活二字。畢竟靈活的背後,是道台官員們在官場的上限和下限產生了巨大的差別。

就這樣,雖然道台官員們的叫法都一樣,但他們手裡握住的權力,能夠治理的區域大小很明顯出現了差別。

而巴結他們想要從中獲取利益的人,自然也會有多有少,就這樣,在道台官員中的高低差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而道台官員的品級,自然也會隨着他們的勢力水漲船高。

一開始呢,道台官員頭上有巡撫,腳下有知府,還只是一個正四品的官員,可以說是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

但道台官員有一個別人夢寐以求的權力——和皇上面對面,給皇帝直接遞上摺子,俗稱「打小報告」。

要知道古代可是得皇帝心者得天下的世界,這麼好的一個飛黃騰達的機會,古代官員們很難不動心。

與其指望皇帝聽取忠言逆耳,還不如自己直接取得聖心,把不利於自己的因素打壓下去,這簡直是很多讀書人的終生追求。

已經就連得到了高官厚祿的權臣們,也沒有放過這個接管地方財政大權,壯大自己勢力以撈取更多油水的機會。

就這樣,道台官員的品階一度飆升,最高的時候甚至由二品和三品官員擔任,不難看出道台在大家心裡確實是一塊香餑餑。

在這樣的魚龍混雜之下,曾經就有人請求廢除道台,一來可以開除一大批吃空餉的傢伙,減輕財政支出,而來還能打擊結黨營私,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皇帝偏偏就不樂意,光緒帝駁回了御史們的聯合進諫,表示自己就是對這個道台制度非常的喜歡,這下道台官員們更猖狂了。

在這樣一片天塌下來也砸不到自己的混亂之下,難免有人在道台職位上渾水摸魚。

時間一久,道台反而成為了滋生蛀蟲的職位。

魚龍混雜,貪污高發

雖然道台聽起來一樣,但他們內部權力高低差距太大了。得寵的和不得寵的,得勢的和不得勢的簡直就是兩幅樣子。

就光是能夠見到皇帝,已經是很多官員的畢生追求了,有錢的人想要進一步的榮華富貴,自然也會花錢買官做。

而有權的人則是狐假虎威,靠給人賣官斂財受賄,這伙人都安插進官場後,自然會結成同夥禍亂人間。

不光是做官的手段不怎麼干淨,上任以後這些人的手裡就更是雁過拔毛。造福百姓的心思早就成了他們紙上的空文。

就拿負責徵收糧食的道台舉例,這伙貪官污吏為了斂財可以說是主打一個欺上瞞下,兩頭通吃。

在豐年的時候呢,他們故意縮減今年的收成量,留一部分給自己,到了災年賑災的時候,又要從賑災銀米里再扣一部分給自己,主打一個挖空兩頭填飽中間。

那為什麼道台不會被其他人揭發呢?比他官職小的不敢,比他官職高的又怕他打小報告,而且道台職能非常復雜,就連出了岔子踢皮球都得心應手。

最讓道台猖狂的原因是天高皇帝遠,君主的威懾力也減輕了,這下他們反倒成了地方上的「土皇帝」。

於是清朝後期的道台變本加厲,搞得民不聊生。

雖然道台曾經為清朝的管理增添了便利,但沒有嚴格監管和使用正確的人才,這個制度依舊走進了下坡路。

況且清朝後期烏煙瘴氣的官場環境,更是加速了道台官員的腐化。

道台制度後期的弊端顯露,同樣也是清朝覆滅的冰山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