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懂這3個「烹飪原理」的人,做菜比別人更好吃

2024年3月13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我辭職學廚這事兒,最支持我的,是我那個「又菜又愛做菜」的二姐。

這姑奶奶屬於那種亂彈琴的主兒,對烹飪一竅不通卻又‬極其熱愛,關鍵是怎麼學都學不會,而且越學越難吃的那種。

我開店的時候,有一次二姐來串門,在我後廚轉悠了半天,走的時候順走了一壺料油。

說是在網上看人說,料油是增香的利器,還嫌棄我一直沒把這好東西給她。

轉過頭第二天就給我打電話,「你這料油是假的吧,怎麼我用着也沒啥香味兒,跟我那花生油一樣,炒的時候挺香,吃起來沒啥香味兒」。

這大姐說第一句的時候我還納悶呢,我自己熬的料油,香不香我肯定有把握。

直到聽了後半句,我就猜到,她肯定是把料油當普通的油用。熱鍋涼油,熗鍋開炒了。

說實話,料油這麼用,暴殄天物呀。就算他存的香味兒再多,用他炒菜在一次次翻勺的時候,香味兒早就跑了。

說白了,我二姐屬於典型的中餐教授方式下的受害者,沒啥理論基礎下,直接上手炒菜。

一來炒不好容易打擊自信心,放棄烹飪。

二來就是她這樣的,教出來一個邏輯混亂,根基稀鬆,有興趣但沒啥悟性的學生。

烹飪理論,是學做菜舉一反三的前提,我也是在弄懂一個個原理後,廚藝慢慢提升的。

這篇文章,分享幾個烹飪原理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幫助熱愛烹飪的朋友提升一些廚藝吧。

01香味兒分多次下

接着前文的料油說事兒吧,我姐把料油當作普通油來用,就是‬從原理上沒搞清楚香味兒的構建原理。

炒的過程中,香味兒會持續損耗,出鍋前下料油,可以把丟失的香味補回來。

咱們炒菜用的油,本身是沒有香味的,所謂的「油香」來自於兩個方面。

其一:油脂可以存儲香味,例如不同的油,會帶有榨取時本體的特殊香味。就像花生油,芝麻油,胡麻油用鼻子一聞就能辨別出來。

除了‬本體的香味,油脂還能存儲其他香味,蔥姜蒜這類的小料,花椒八角香葉這類的香料,他們所特有的香味都能存儲到油里。

料油的製作,就是用了油脂的這個特徵。


蔥油麵

其二:油脂作為熱量的載體,用高溫激發出本味的香。

這一點上,油脂有點像熱量的狗腿子,遇上不服氣的食材,就用高溫懲罰他,溫度一上來,別管啥食材,基本上都會乖乖的把香味兒交出來。

例如水煮只能提供勁道口感的面條,如果下油鍋後,不僅口感酥脆還焦香四溢。


所以呢,香味兒在炒鍋里的活動基本上是這樣的:先被熱油從食材里給招呼出來,然後又被吃進自己肚子裡。繼而裹挾着這些香味兒們,包裹住食材送進食客嘴裡。

香味兒從食材里出來,再進到油脂的過程中,總有些崇尚自由的香味因子們,不想去油脂里而且散發到空氣里,參與形成了所謂的「鍋氣」,最終香倒了廚師的鼻子。

即便是進了油脂里的,也有後悔的,借‬着溫度的慫恿出走。

換句話說,在高溫烹炒之下,香味兒的損耗一直都在,炒的越久跑的越多。


北方廚師在炸醬的時候,喜歡把蔥花分兩三次下鍋,目的是應對蔥香的損失,多次補充香味。

東北廚師愛用的出鍋蒜,是為了讓成菜在上桌時,能有一股誘人的香味。

川菜里水煮或者清蒸做法,上桌前必須得請幾位香味密度大的食材鋪在上面,然後用熱油「次啦」一下。

這些都是應對香味的丟失,而做的補香工作。

這裡面‬,效率最高的就是我姐拿走的那壺集萬家所長的料油。

但得叮囑一下,出鍋前再用。

開始前,通過熗鍋來加香味兒。

出鍋時,通過倒熗鍋來補充香味兒。

在烹飪過程中,如果不怕麻煩的話,最好也可以通過「多次下」這種方法,來維持香味的輸入。

以醋為例,醋香味兒比其他味兒更不老實,很難留住。

醋溜的菜,想要成菜酸香並跡,必須得通過分批下鍋的方法來實現。

熗鍋時,趁着溫度高,先熗一點醋,留下醋香和酸味打底。

食材下鍋後,溫度會降低,等炒一會兒溫度上來之後,再下一次醋,這時的醋香和酸味兒是中流砥柱。

快出鍋的時候,沿着鍋邊再稍烹一點,再次補充醋香,端上桌的時候才會有撲鼻的效果。

02鹽放的別太早

常做菜的朋友都清楚這個現象:鹽一下鍋,食材里的水分就會立刻傾巢出動,很容易炒出汁兒來。

是因為鹽的加入會改變滲透壓的大小,從而讓水分從食材內部向外滲透。

所以在炒菜的時候,作為百味之首的鹽,還承擔了水分的開關角色。想要食材快點出水,放點鹽就好了。

例如炒西紅柿的時候,提前放點鹽,汁水很快就能炒出來。

但這事兒呢,也是雙刃劍。

食材的汁水,可不只是水,而是‬攜帶者食材本味的混合‬汁水。如果過早的把汁水交出來,很容易造成本味的丟失。

提供香味兒的物質呢,大多喜歡把自己藏在油脂里。

而喜歡待在水裡的物質,多數跟鮮味有關,鮮味呢又怕高溫。

所以呢,太早出汁兒,並不是好事,會損失很多的本味和鮮味。

出汁太早還有一個缺點,是限制溫度的上升。

食材剛下鍋的時候,第一個任務是通過高溫趕走食材異味兒。

如果水太多,會因為較大的比熱容以及較低的沸點導致鍋里的溫度驟降後升溫慢,而且升不到位。

這樣的後果是食材異味兒去不淨,本味香味出不來。拉長了烹飪的時間,還會增加其他味道的損耗。

最佳的放鹽時機,是食材高溫失活的時候,這時該去的異味兒已經去的差不多了,該‬請的香味兒也請出來了。

食材對水分的保持能力也差不多被瓦解了,鹽下鍋以後調節水分,構建味道。

03沒味兒的 大味兒的

做菜時,食材之間的搭配,得從多方面入手。

顏色上,紅綠黃白互相配合。質地上,軟硬口感保持一致。營養上,肉類和蔬菜保持全面。

同時呢,還得從味道的角度去考慮。

我們可以把味道劃分為幾個組別:

I類:兼具鮮香或者有鮮明特色的食材,例如肉,魚蝦。

II類:鮮香都有,且風味獨特的食材,例如蛋類,菌菇類,辣椒。

III類:味道有辨識度的食材,例如大部分的素菜。

IV類:味道濃郁,香味濃厚,而且密度高的食材,例如熗鍋的蔥姜蒜和香料們。

在味道搭配時,如果有I類食材,最好遵循君臣關系。一個I類食材,搭配其他品類的食材。

沒有I類食材的時候,可以選擇雙主味或者多主味,例如兩個II類加III類食材食材。

如果只有III類食材,最好向IV借味道,例如蒜蓉青菜。

IV類食材,可以搭配所有食材,控制用量,別喧賓奪主就行。


得嘞,文章總有結尾,創作還會繼續。

諸君,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