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馬寅初沒有提出人口論,沒有實施計劃生育,如今中國會怎樣?

2024年3月24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文章首發挑戰賽#

2016年,中國出生人口1786萬,達到21世紀以來最高點,之後人口連年下降。到2022年,中國出生人口為956萬,死亡人口1041萬,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6%,這也是中國第一次出現人口負增長

2023年4月,印度人口正式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新出生人口連年下跌,將把中國快速帶入老齡化社會,並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們對改變中國人口構架的馬寅初人口論」和後來的計劃生育頗有微詞。


那麼,倘若馬寅初沒有提出人口論,中國沒有實施計劃生育,如今又是怎樣的局面

馬寅初人口論提出遭質疑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觀念中一直是「添丁添福」,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就是一個家族強盛的最有力體現。簡而言之,人們普遍認為孩子能多生幾個自然最好。


1949年新中國成立,幾十年戰亂平息,數千萬人死於戰亂,戰爭過後,人們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生存和繁衍後代,使血脈永流傳。


再加上當時百廢俱興,國家發展初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龐大的人口數量才能帶來源源不斷的廉價勞動力,各行各業才能在短時間內發展壯大。

因此,當時在我國領導人的決策下,鼓勵每位適齡婦女多生孩子,生育5個孩子就是「光榮媽媽」,生育10個孩子就是「英雄媽媽」,或此殊榮,國家給予獎勵和補貼。這個決策主要借鑒於蘇聯,蘇聯在二戰中傷亡了2000多萬人,幾乎損失了一代年輕人,戰後為了盡快恢復人口,便鼓勵婦女們多孕育孩子,並且給育有多個孩子的母親授予「榮耀母親」的稱號。


於是,在國策影響下,老百姓們爭先恐後生孩子,因為這樣不但能多分些社會資源,還能給國家發展多出一份力。


凡事過猶不及。隨着1953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竟發現短短4年時間里就增長4千多萬人口,簡直令人震驚,要是按照此增長速度下去,50年後,中國的人口將達到26億,這是多麼令人恐懼的數字?過多人口必然會帶來許多的社會問題,首先就是,這麼多人口,有沒有足夠的糧食養活這麼多人?

作為經濟學家,人口學家的馬寅初,在考察中國人口問題後,提出了要控制人口膨脹,也就是「人口論」,他提出:過多的人口會影響經濟快速發展,中國目前最重要的是快速實現工業化,只有生產力提高了,才能負擔快速增長的人口


對於人口論的提出其實有一段頗為辛酸的歷史過往。因為馬寅初自己就是「兒孫滿堂」封建禮教下的受害者。


1882年,馬寅初出生在紹興一戶條件不錯的人家裡,他從小接受着良好的教育資源,當然,在學業上也從未讓父母失望過。21歲便考入北洋大學,25歲赴耶魯大學深造,此後,又順利取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大展拳腳,成為著名的經濟研究者,銀行家等,可以說,他是一位對中國發展有着重大影響的人物。

可就是這樣一位學術造詣頗高的人物,卻也逃不開封建禮教的迫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馬寅初歲至適齡時,便在父母的再三逼迫下娶妻生子,後長子夭折,妻子因生不下兒子,又被迫納妾,最終馬寅初育有5女2子,也算是兒孫滿堂。


但馬寅初並不希望如此,馬寅初在中學時代就入私塾接受着新思想,一路向上求學的過程中讓他對中國傳統的「兒孫滿堂」產生理智的認識,再加上1953年人口劇增的現狀,馬寅初認為「控制人口」才是行之有效的做法。

經過研究,馬寅初於1957年公開提出前所未有的新「人口論」,鼓勵計劃生育和提高人口質量。結果,當即就遭到社會各界的反對和質疑,因為計劃生育與當時人們接受的傳統繁衍後代的觀念完全相悖。


那麼,馬寅初的人口論到底基於何種研究?在之後又有怎樣的歸宿?

計劃生育成為基本國策


實際上,馬寅初之所以理智而堅定地提出人口論,與他多年求學過程中了解到「馬爾薩斯人口理論」有很大關系,該理論認為人口數量和生活資源應該保持正常的比例。

馬爾薩斯災難點

該理論帶給馬寅初的沖擊讓他不得不重新思考當時中國的人口現狀,人口短時間內劇增令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擔憂,於是腦海中有了「控制人口」的雛形。經過實地考察,寫出《控制人口與科學研究》這篇文章,即人口論。


1957年7月人口論被馬寅初公開提出,其認為中國人口不能再肆無忌憚、隨心所欲的增長,而是要與當下生產與經濟相協調,從而必須有效控制人口,在此基礎上才能集中有限的資源來提高人口數量


人口論的高調提出,使馬寅初遭到眾人的嘲笑和質疑,有人就譏諷他:「馬教授,您姓的是「馬克思」的「馬」,還是「馬爾薩斯」的「馬」?」。當時我國政策還是傾向於增加人口,盡快恢復國力。馬寅初的人口論並未實行。

可誰能想到,馬寅初人口論的歸宿竟然是中國在多年後將計劃生育定為國策。


實際上,繼1953年人口普查後,我國領導人也關注到人口增長過快的問題,在1954年的會議上,是對「節育」明確表態的,但當時蘇聯老大哥的「戰後鼓勵生育」的做法總體上帶給我國很大影響,加上中國傳統觀念,因此支持「節育」的呼聲幾乎沒有。


毛主席在1955年馬寅初第一次提出「人口膨脹」問題後,意識到中國要想協調發展還是要人口和資源相匹配,但當時迫於大搞建設而不了了之

可此後三年自然災害讓毛主席明白,中國必須實行「計劃生育」,大夥兒才盡可能過得好。於是,1962年,中央發出「認真倡導計劃生育」的指示,並提出有效的輔助方案,比如先進行試點,再進行推廣,最後普及全國。


1973年,提出「晚、稀、少」政策,即男性在25周歲,女性在23周歲以後才能結婚,並且婚後一年才能生育,且生育兩個孩子必須間隔3年以上。人口龐大但資源稀少且正值國家建設時期,控制人口是必須的。


1978年,為了完成在上世紀末將中國人口總量控制在12億內的目標,中央明確指示「一對夫妻最好只生育一個孩子,不能超過兩個。」

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且寫入憲法


可以說,計劃生育的落實,使得我國人口由原來的迅猛增長變得可控,使得人口質量得到提高,高質量的生產率也為經濟建設帶來強大的動力。生產資源也在那一時期得到滿足,人口壽命也因生活質量的提高得到延長,教育水平和質量也得到提高。


這樣看來,實行計劃生育是基於中國當時的國情和發展現狀,致力於解決當時人口劇增、資源不匹配的緊迫問題。計劃生育實施的30多年裡,中國減少了數億人口,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了莫大的推動作用,但也必然出現了一些負面影響。

倘若未實施計劃生育,中國如今會怎樣?


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中國從2016年以後,人口出生數量逐年下降,從1786萬的峰值到2022年的956萬,幾乎下降了一半,而在2022年中國第一次出現了人口負增長。原本的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於2023年4月份也被印度代替。這說明中國未來將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可怕現狀。

對此,社會各界甚至不少專家提出疑問:「倘若馬寅初不提出人口論,我國也未實施計劃生育,那麼如今是否就不會面臨人口老齡化等問題?」答案很難說。


回過頭來我們評論當年的計劃生育,其實很難劃定為好或者壞,畢竟,時代背景不同,面臨的各方面考慮也不一樣,只有對應時代做出的應對策略才有意義。

理想化來說,倘若上世紀80年代未實行計劃生育,那麼我國大概還要出生至少4億多人,按出生時期算,如今這群人正值壯年,屬於社會勞動力的主力軍,那麼將不會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局面中國將擁有許多廉價勞動力,大力促進生產發展,同樣消費市場也會變大。如此看來,實施計劃生育有一定的壞處


但理性來評價,當時計劃生育勢在必行,也適合國情。

實際上從如今的印度來看,人口劇增的確讓其不會面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其經濟狀況也未見變好,反觀,個人的生活質量實在堪憂,而人口數量龐大造成的社會不穩定就像顆定時炸彈,令人堪憂。


如果沒有實行計劃生育,那麼多出來的4億人口,要吃飯,要就業,要教育,要醫療,要住房,這些必然會讓本身就人均資源少的國人,帶來更大的負擔,到時候的人口紅利也許就變成了人口負擔,必然會導致如,就業困難,高考人口增加,教育醫療住房困難,生活質量下降等系列社會問題。因此,從這一點上看,計劃生育真的很有必要

綜上所述,倘若未實施計劃生育,如今以中國的人口構架來說確實不會面臨人口老齡化的現狀,但會因此面臨其他更緊迫的問題,畢竟一個國家的發展不是人口多少來決定的,還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


馬寅初提出的人口論,對於當時的國情絕對是有劃時代意義的,不進行計劃生育,中國也許就無法快速實現工業化,吃到改革的紅利,經濟也許就不會快速發展,因為過多的人口必然會吃掉早期積累的資源和財富,那麼也就沒有如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綜合國力第二的中國了

然而老齡化也是我們如今必須面對的問題,但與其糾結過去,不如想着如何解決當下的問題對此,您如何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