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年前的安徽蕪湖:亂葬崗上棺材成堆,洪水來臨民不聊生

2024年3月25日 19点热度 0人点赞

蕪湖位於安徽東南部的,別稱「江城」,是一座坐落於長江岸邊的古老城市,素有有「長江巨埠,皖之中堅」之稱。

本圖圖片拍攝於1910年前後,出自美國美以美教會(衛理公會)的影集。

蕪湖

這是1910年蕪湖長江岸邊的景象,當時的江灘還比較空曠,只有零星的建築散落在江灘上。

街景

1876年9月13日《煙台條約》簽訂,將蕪湖開辟為對外通商口岸。隨着外國洋行紛紛湧入,各種洋貨從上海通過長江進入蕪湖,江城也隨之變得異常繁華起來。圖為街頭的人力車,一輛挨着一輛整齊排列,猶如一列小火車。

教會建築

教會相冊自然少不了教會建築的影像,圖為蕪湖街市內的教會建築,在周圍低矮茅草屋的映襯下,顯得尤為高大,有鶴立雞群之感。 一名女子站在二樓的走廊上,正向外面張望。

洋人

鴉片戰爭之後,地處長江要沖的蕪湖很快被英美傳教士看中,基督教各宗派教會在蕪湖相繼建立。圖為當年在蕪湖生活和工作的傳教士和女眷,這些女子在蕪湖也並非無所事事,她們開辦起了幼稚園或者孤兒院,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慈善。

教堂

據統計,解放前傳教士在蕪建立的教會竟達十一家之多,這些教會占據了幾處風景優美的山頭作為安身居住和傳教的場所。為了迎合當地百姓,洋人在傳教過程中挖空心思,像圖中在教堂門上貼春聯便是一個例證。

教會學校

傳教士除進行傳教外,有的還兼辦教育、醫療等事業。這其中有純粹來傳教和辦慈善事業的,但也有不少別有用心的人,有的甚至充當了間諜角色 。

合影

洋人女子和當地婦女的合影,這幾名女子都是信教者,有的手裡捧着《聖經》,在當時,這類人士被當地人稱為「吃洋教的」 。

教堂內

禮拜天時的教堂內,男人女人皆正襟危坐,在腳踏琴的伴奏下舉行宗教活動,其中甚至看到一些小孩子的身影。

弋磯山醫院

弋磯山醫院為今皖醫附院的前身。一八八七年,這座醫院由美國傳教士赫懷仁醫師在長江東岸創辦,最初只是幾幢平房。此時,醫院大樓還在建設中。

實驗室

弋磯山醫院的病理實驗室,洋人教授正在使用顯微鏡觀察病理切片,旁邊站着的是兩名中國助手。注意看圖右男子的發型,雖然留着辮子,但發型卻並不像影視劇里表現出來的那樣腦門精光。

手術

正在醫院手術室內進行的一台手術,主刀的為洋醫生,幾名中國人負責打下手。站在患者頭部位置的一名男子將一片白紙一樣的東西罩在患者鼻子上,似乎是一名麻醉師

患者

醫院裡的一名病患者,脖子上長有腫瘤,需要手術切除才能治癒。旁邊的男子是病人的兒子,負責照顧他的飲食起居,所穿的上衣非常有特色。

病人合影

蕪湖醫院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外傷,有的傷在手臂,有的傷在臉部,看情況並不嚴重。在窮人的傳統意識中,這樣的小毛病常常被忽略,以為忍一忍就過去了,結果最終釀成大病。

勞動

醫院附近的山坡上,一些苦力正在揮汗如雨地挖土,然後用獨輪手推車運到工地上,作為當時醫院建築的材料。

廢墟

磯山原名驛磯山南宋時期,此處設置有一座驛站,故而得名,這里是從前遠行之人與親友分別之地。圖為一名男子站在古驛站的廢墟之前,憑吊懷古之幽情。

亂葬崗

在舊時候每個地方都有這樣的亂葬崗,死者多為客死他鄉之人或無家可歸者。朝廷腐敗,百姓民不聊生,普通人的生活都難以為繼,更何況這些漂泊之人。死後能有口薄皮棺材還算好的,起碼不會輕易地招來野狗

勞作

蕪湖地處江南之地,農作物以種植水稻為主,是國內四大米市之一。圖為當地百姓使用連枷這種古老的農具在給稻子脫粒。

洪水

歷史上蕪湖洪災頻發,幾乎年年都有。洪水將無數圩田和房屋淹沒,數不清難民只能逃離家園,或背井離鄉,或跑到了山上支起簡易的窩棚苟且偷生。

腰子盆

乘坐盆舟出行的災民。盆舟又稱木盆船,是 舊時蕪湖最為常見的一種水上交通工具,因其外形橢圓形似腰子,而得名腰子盆

小難民

一隻即將靠岸的腰子盆,盆內坐着瘦骨嶙嶙的小災民,在盆內還放着一些從水中撈起的樹枝,曬幹了可以當做燒飯的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