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種老物件,能說出三種名字算你厲害,能叫出名字都40歲以上了吧

2024年3月25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歲月洗刷了生活的痕跡,磨平了我們的記憶,這些物件的存在讓我們還能想起過去的生活,找回兒時的記憶。能說出一半名字算你厲害,能叫出名字都60歲以上了吧



1、70、80年代在大槓28自行車上帶小孩的小座椅。這是有大梁的自行車放在大樑上的小孩子的座椅。以前小孩座椅,放自行車前面大槓上的


2、掐谷穗兒的工具,收谷穗的刀,我們叫爪鐮。



3、風匣我們那裡叫風仙(輕聲),很小時候見過,其實進風有兩個舌頭,出風也有個舌頭。進風舌頭看得見,吧嗒吧嗒響,出風的是換向舌頭,在裡面,看不見。



4、在我們老家還有獨輪手推車,一邊放一個橢圓形的竹筐,可以拉貨也可以裝小孩



5、以前的老鎖,聽老人們說好鎖禁不住三鞋底,好像用鞋底能扇開,還是不太安全所謂鎖君子不鎖小人。



6、墨斗這些東西我都認識也有用過的,我爺爺是木匠出身,用的墨斗都是用牛角自己做的。



7、牛骨拔錘子,這個撥郎錘確實是骨頭做的,骨頭中間安一個帶勾的竹子,是農村人用來紡麻繩子的。用撥郎錘紡出來的麻繩子主要用於做布鞋,可以衲鞋底、和縫鞋底鞋面的連接處,用農民的俗話說就是上鞋用的麻繩。

是捻線、捻細繩子用的工具叫"撥條子"是用耒加工麻線的,過去做手工鞋納鞋底都用麻來加工成麻線納鞋底,這是加工麻線的工具,



8、那個是石碾不是石磨,磨是上下兩盤對磨,碾子是碾盤上滾動。石碾是用來加工稻穀類用皮殼用的,石磨是加工麵粉用的,兩種用途不一樣,樣子也不一樣,工作原理也不一樣。

是以前沒有磨米機時,農村用來碾米用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農村開始有電自動磨米、磨麵等設備,石頭碾子就逐漸消失。


9、那個水車是水做動力的提水工具,相似的有腳車即四個人和六個人兩種方式是人站在上面用腳踩的。還有一種是兩個人或四個人用手搖的水車。



10、北方既有餵牲口的木槽也有石槽,餵牲口的大,一頭兩頭甚至有三頭牛共用的,石槽最多兩口牲畜用的。餵家禽家畜的就小多了。

木槽,北方常見於餵馬,驢,騾,羊,牲口。南方多用於石槽,用於餵牛,豬,羊,雞,鴨,鵝。



11、篦子,這個老物件已經消失多年,40年前家家都有,因為那時候頭上還有虱子和丮子。特別是一些小孩頭上的丮子很多,必須要用篦子「勒」。篦子不是清朝發明的,唐宋元明都有,不是只有清朝人頭發不干淨。

那也是環境和條件造成的,任何時代都有與其相適應的物品誕生,篦子的產生,完全是為了消滅頭上的虱子和蟣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人們還使呢,後來不知為什麼原因人們身上和頭上的虱子不見了,我估計是因為:第一。人們的衣服多了,勤換勤洗,虱子沒有窩藏的地方了;二是因為糧食蔬果上的農藥越來越多,農藥不僅是菜蟲的天敵,它也是虱子的天敵。沒有虱子也就沒有蟣子,所以也就用不上篦子了。現在90年代以後出生的根本不知道篦子是幹啥用的1。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發展日新月異,過去一些老舊的物品都會被淘汰



12、驢擁脖子。套在驢脖子上拉車,拉犁的。驢隔拉,在夾板後面墊着。驢拉套的時候傷害不驢膀子。是放在加板子裡邊,分散驢脖子上加板子向後的拉力,省得勒痛了驢脖子,起到墊作用。我們這兒,大人們都它叫「驢擁子」、「馬擁子」,防止夾板磨壞馬、驢的脖子。


13、手工推子,這些東西大多數都見過,有的還是當年的奢侈品,尤其是那個手推子,理發的時候,簡直是推一半拔一半,可以說是童年陰影了。



14、火筷子,火夾子,火鈎子不是一樣的,單根鐵棍叫火筷子,圖中演示的叫火夾子,單根鐵棍頭帶彎的叫火鈎子,各有各的用處!

火筷子和火鉗是兩種不同的東西!!圖片是火鈞! 火筷子就是兩條粗鉄絲!早年都是煤球爐,室外生火,冒過煙後在將爐子端到室內,火筷子用來通火用的,鑄鐵裝煙筒的爐子俗稱洋爐子,改燒蜂窩煤才有煤鏟,火鈎,火夾。


15、煤油燈,已經是比較洋氣的一種,這是桅燈,帆船上掛在桅杆上用的,夜間航行必須用的信號燈之一。在家裡用的還有更低級的版本。

在沒有電燈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煤油燈,說的很對,但是絕不是圖片上的幾種煤油燈,這幾種煤油燈百分之九十多的老百姓是買不起也用不起的,普通人家都是用的那種很省油的普通油燈,油捻很細小的,直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普及用電之前都是這樣的。煤油燈早在中國的國民政府年代就有好多地方有了。那時候,隨着外國的"洋油"(即煤油)輸入申國,各種式樣的洋油燈就開始了。先在城市,後擴散。到了解放初期,美孚燈就遍布城鄉了。


16、圖上的不是碌碡是磙子。碌碡是帶楞的。都是用來鎮壓場院用的。碌磕還的用稻草作衣。先用碌碡壓平,再用磙子壓光面。



17、還有照片裡的黑白電視機已經是升級版了,最早的黑白機只有一個換台旋鈕,叫「高頻頭(HF)」,十二檔裡面最多隻能看三個台。後來增加了一個「甚高頻頭(VHF)」,可以增加二十幾個台,不過一般城市本地也就多三四個台,其他能收到的台都是從周邊城市晃悠過來的弱信號,看起來比較模糊和飄忽,不過就算是本地提供的台,其清晰度和穩定性也不如HF高頻頭上的台來得穩定和清晰



18、蓑衣也不完全棕絲編織的,在蘇皖地區還有用一種叫蓑衣草編織的哦!是一種生長在水岸邊細長的草(約80 ~100cm左右)以前,在蘇皖地區,有人將這種草用水煮一下,還能用來扎棕子。除斗笠蓑衣外都用過,這種蓑衣斗笠應該是南方用,北方少有。



19、這個是什麼物件,確實不認識。能說出名字的起碼五十歲以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