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最終選定接班人是雍正,而不是皇三子或皇十四子?

2024年3月25日 17点热度 0人点赞

引言

康熙皇帝在其政治生涯早期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制」。1675年,在嫡子胤礽兩歲的時候,康熙就已經將其立為太子。雖然胤礽後來因為「不法祖德,不遵帝訓」被廢除,但次年就又恢復了太子之位。

但是這位太子始終不知悔改,終於讓康熙在1712年下定決心,第二次將其廢除,此後胤礽就一直被軟禁,直到死去。

胤礽在太子之位上待了三十多年,始終沒有成長為康熙滿意的樣子。這份教訓讓康熙對繼承人的選擇變得謹慎起來,但也直接導致皇子之間的爭斗愈發激烈。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禵都很出色,年少時都很受康熙的寵愛,為何兩人最後都沒能登上寶座?

雍正年輕時一直平平無奇,並不受康熙皇帝的重視,他憑什麼在眾多的皇子之中脫穎而出,最終奪得了皇位?

皇三子胤祉

胤祉出生於1677年,他的文學書法天賦極佳,自小便在眾多皇子中獨樹一幟,深受康熙帝的喜愛。

稍長一些,胤祉又對數理科學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康熙帝對此大加贊揚,不僅親自教導胤祉幾何方面的知識,還吩咐外國的基督教使臣教授胤祉數學和物理,培養其科學才能。

1690年,康熙帝在第一次西征准噶爾汗國的中途染病,不得不前往行宮治病療養。在此期間,皇子中只允許當時還是太子的胤礽和胤祉去行宮中探望照顧他,由此可見康熙帝早年對他的寵愛。

在這次探望過程中,太子胤礽的表現十分差勁,康熙帝訓斥他對父親沒有忠孝的態度,於是便讓胤祉陪同太子胤礽提前離開了行宮。這一年,胤礽十八歲,胤祉十四歲。

1698年,康熙第一次大規模冊封諸皇子爵位。眾多皇子中,只有大皇子胤禔(庶子,所以沒有成為太子)和三皇子胤祉獲得了郡王的爵位。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青年時期的胤祉仍然十分受到康熙帝的喜愛。

不過,受寵的胤祉做事漸漸失去了分寸。在被封為誠郡王的第二年,敏妃去世的百日喪期內,胤祉竟然剃了頭發。

不知道大家家鄉有沒有這樣的習俗:正月里不可以理發,理由是「克舅舅」。這樣的習俗就是由封建時代的禮法逐漸演變過來的,那時候的規矩更重,違反後的懲罰也很重。

敏妃雖然並非胤祉的生母,但也算是他的庶母。按照規矩,在敏妃去世後的一百天之內,他們這些皇子都要為敏妃守孝,不可以剃頭理發。

從小飽讀儒家典籍、已經二十多歲的胤祉不可能不知道這個規矩,他剃頭的原因只可能有兩個。一是他沒有為敏妃守孝的想法,知道要守孝,但是明知故犯;二是他壓根不重視敏妃,忘記了要為她守孝的規矩。

無論是哪個原因,都觸犯了康熙的大忌,即「孝道」。所以胤祉被康熙降爵,身份從郡王變成了貝勒。

胤祉可能忘了,他十四歲的時候和太子胤礽一起去行宮探望康熙帝,康熙帝斥責太子胤礽的理由便是「不忠孝」。

1708年,康熙帝第一次罷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於是諸多皇子紛紛對皇位生出了覬覦之心。大皇子胤禔自知無望寶座之位,於是向康熙帝舉薦自己交好的八皇子胤禩;不僅如此,他甚至建議康熙帝殺死被廢掉的胤礽。

但是大皇子胤禔的做法讓對廢太子胤礽還沒有完全死心的康熙帝大怒,下令將他囚禁起來。

而同樣對皇帝寶座有興趣的胤祉通過這件事看到了機會。胤祉經過詳細的打探後,確定大皇子曾勾結蒙古喇嘛魘鎮(類似於詛咒)太子,於是將此事稟報給了康熙帝。

可是康熙帝此時被自己寄予厚望的眾多兒子折騰得煩躁不堪,看待胤祉這種「告密」的行為更加厭惡,斥責此乃「小人行徑」。

胤祉後知後覺,知道自己犯了康熙帝的大忌:不忠不孝。剃頭那件事是對敏妃不孝,而告密這件事是對大哥不忠。

醒悟過來之後的胤祉心灰意冷,明白再也不會有做皇帝的機會了。索性專注於學術,召集大儒學士,埋頭編篡《律歷淵源》與《古今圖書集成》等書籍。

沒想到此舉卻挽回了康熙帝的歡心,在胤礽復立為太子後,晉封胤祉為誠親王

不過他擁有親王爵位就算到頂了,要不然,康熙帝為何在確立了太子之後才封他為親王呢?

皇十四子胤禵

胤禵出生於1688年,比胤祉小十一歲,比雍正皇帝小十歲,與雍正皇帝是一母同胞

胤禵和胤祉一樣,自小便聰慧過人,才能出眾,和胤祉小時候一樣,得到康熙帝的寵愛。

這種情況看似偶然,其實是必然。只有足夠優秀,從其他兄弟中脫穎而出,才能被康熙帝所看重,從而參與到這場奪嫡大戰中。

胤禵雖然和雍正皇帝胤禛是一母同胞,但自小便和八皇子胤禩志趣相投,彼此交好,反而和自己的親哥哥四皇子胤禛有些疏遠。

四皇子胤禛、八皇子胤禩只差三歲,而十四皇子胤禵和他們的年齡相差算是比較大的,按理來說應該和自己的親哥哥親近,但事實卻恰好相反。只能感嘆一句造化弄人。

上文提到過,在康熙帝第一次廢太子胤礽時,大皇子曾舉薦過八皇子胤禩繼承大統。未曾想大皇子的一番好意卻將八皇子胤禩陷入險地。

康熙帝在第一次廢黜太子的時候,受「嫡長子繼承制」的影響,其實還對胤礽有所期許,希望他能及時醒悟,浪子回頭。因此,他對這時候跳出來的八皇子胤禩十分警惕和憤怒,想要嚴懲胤禩。

在康熙帝龍顏大怒的情況下,胤禵卻鼓起勇氣站了出來,為八皇子胤禩作保和求情。這讓康熙帝在當時十分憤怒,事後卻越發欣賞這個敢於直面自己憤怒、對兄弟有情有義的十四子,於是便更加寵愛他。

在胤禵的爵位還是貝子(比貝勒低一級)的時候,他的兒子成親就和他的親王哥哥們的長子成親是同樣的禮儀規格,由此可見恩寵。

1712年,太子胤礽二度被廢。原本支持太子上位的四皇子胤禛看出胤礽已經徹底沒有了上位的希望,於是便有了自己奪嫡的念頭。

漸漸地,在皇子和朝堂中有了兩個派系,分別是支持四皇子胤禛的「四爺黨」和支持十四皇子胤禵的「八爺黨/十四爺黨」(一開始支持八皇子,後八皇子觸怒康熙,絕了繼任的希望,於是一眾人轉而支持十四皇子)。

頗為有趣的是,這兩個皇子是一母同胞的兄弟。想不到在眾多皇子中,最後竟然是這兩個親手兄弟的爭奪。無論以後誰當了皇帝,二人的生母德妃烏雅氏都是最大的贏家了。

1718年,准噶爾部進犯西藏。康熙帝十分想要御駕親征,但此時已經六十五歲的他實在已經有心無力。

於是他任命自己最為疼愛且的十四皇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代自己率軍出師,討伐敵寇。臨行時,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既是對胤禵寄予厚望,也是彌補一些自己無法親自出征的遺憾。

胤禵也沒有辜負康熙帝的期望,成功平定了西藏的動亂。康熙帝龍顏大悅,特令西藏方面立碑紀念此功。

胤禵備受恩寵,且軍事能力出眾,卻還是無法得到皇位。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的性格:重情重義。

這種原因只能說無奈了。康熙帝看重、疼愛他,是因為他重情重義;但是不能讓他繼承皇帝之位,也是因為他重情重義。

在十四皇子胤禵不涉及到儲君之位時,重情重義的性格特點是他的優勢;但是在他成為皇位的競爭者之一時,這一點反而成為了他的劣勢。

因為他們這一派中,都是康熙帝不太喜歡的人,尤其是八皇子胤禩,康熙帝甚至說出過「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的話。

但是胤禵不能審時度勢、或者說不願意審時度勢與八皇子等人疏遠關系,這一點相較於他的親哥哥胤禛,就相形見絀了。

雍正

雍正帝,即康熙帝的四皇子胤禛。他的整個上位過程就突出了兩個字:從容。

胤禛自小並沒有表露出什麼特質,康熙帝對他也沒有表現出過什麼特殊關注。小時候就是按部就班學習四書五經,稍大一些便例行公事般跟隨康熙帝出巡、幫忙處理一些政務,這些都是每個皇子到了一定年齡都要做的事情。

1696年,胤禛跟隨康熙帝征伐噶爾丹,奉命掌管正紅旗大營,但實際上並沒有參戰,只是走個過程,積累一些經驗。

在1698年的冊封大典上,二十二歲的三皇子胤祉被封為郡王,只比他小一歲的四皇子胤禛卻只是貝勒。

這些事情都可以說明,早期的胤禛其實並不受康熙帝重視。他能夠奪得最終的勝利果實,完全是因為自己的謀略和手段。

而胤禛明面上的態度一直都是支持太子繼位。在康熙帝第一次罷黜太子胤礽之後,他仍然支持復立太子,此舉獲得了康熙帝的好感;而與此同時,胤祉還與競爭太子之位的八皇子保持了良好的關系

胤禛表面上的態度,使得在太子復位的同時,讓他也被封為和碩雍親王。而他與所有皇子兄弟都保持良好卻又沒有那麼親密的關系,使得其他所有人都對他放鬆了警惕。

在1712年,太子胤礽再次被廢黜之後,胤禛意識到康熙帝這次是絕對不會再給他機會了。於是胤禛心中那一縷火苗,也漸漸旺盛起來,但他沒有輕舉妄動。

胤禛沒有輕舉妄動,但是其他的諸位皇子也都不傻,看明白了形勢後,都開始有所行動。

八皇子、十四皇子、甚至三皇子,都在為儲君之位忙碌。而胤禛此時,忙着給年邁的康熙帝請安,表示誠孝;忙着參加科舉的試卷查閱;忙着替康熙帝去南郊祭天……

諸位皇子的所作所為,不止皇帝看在眼中,朝臣們也看在眼中。其他各位皇子的行為,在這些老傢伙們眼中,多少有些做作以及「務虛」,太看重名譽了。而胤禛的所作所為就要高出一個檔次。

他雖然自稱「天下第一閒人」,看似不爭權奪利,但是他不聲不響間做的一件件事情,都仿佛在告訴康熙帝和那些大臣:看看我,我是做實事的人。

三皇子和十四皇子身上的缺點,在四皇子胤禛身上都看不見。不是沒有,而是他隱藏的很好。

他也有支持他的「四爺黨」,但是隱藏得很好,全然沒有「結黨營私」的味道;三皇子不重視細節,而四皇子胤禛處處注重細節。

昔年跟隨康熙討伐噶爾丹時,他雖然沒有參戰,但是做了幾首詩詞來贊頌康熙帝用兵有道;在康熙帝年老之後,他只要在京,會京城去給康熙帝請安慰問,以表孝道。

有才能,能做事,有心機手腕,有勢力背景,還在朝臣中有名望,會孝順康熙帝……

胤禛的每一步走得都不快,但是都很穩。終於在他四十五歲這一年,從和碩雍親王胤禛,走到了清世宗雍正。

結語

康熙在他晚年選擇接班人的標准與他早期大不相同。早年間,他一直堅持「嫡長子繼承制」。

而等他到了晚年,他的繼承人們也從青年人變成了中年人。三皇子、十四皇子或者還有其他什麼競爭對手,他們的心態都還沒有調整過來,始終在想着以個人的名聲、名譽來取悅康熙、取悅朝臣。

只有雍正看得清楚,他早早便開始了「務實」的各種行動,以實際行動來告訴康熙帝,他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接班人了,可以放心將皇位交給他。

所以,康熙最終沒有把皇位傳給文韜武略都很出彩的三皇子,也沒有交給他晚年最為寵愛的十四皇子,而是交給了表現出「勤勉做事、忠孝兩全」一面的雍正。

參考資料

1. 《清史稿

2. 《康熙十四子-胤禵》

3. 《大清聖祖仁皇帝實錄》

4. 《名家說清史: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