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難怪人家王文昭能當狀元,你看八王逼宮時他多有心機?

2024年3月27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雍正帝即位之後,為了擺脫朝中無人可用的境地,特意增加了一場恩科考試。也正是在這次科舉中,選拔出了王文昭尹繼善劉墨林三位頂級人才,為己所用。

前面幾期咱們也詳細分析過了,這三位人才中,學問最大,做事又最穩的是王文昭。按理說,作為狀元的他,在這三人中理應最受雍正帝寵愛。但事實上並非如此,雍正帝反而更器重多次給自己惹麻煩,又不遵禮法,且跟百官關系較差的劉墨林,並對其寄予厚望。

那麼,王文昭跟劉墨林比起來,究竟差在哪裡?在八王議政逼宮時,他為什麼一面反對新政推行,一面又第一個站出來力挺雍正帝呢?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難怪人家王文昭能當狀元,你看八王議政逼宮時他幹了啥?

一、

王文昭、尹繼善和劉墨林第一次出場是在伯倫不歸酒樓,短短幾分鍾的劇情就把三人的性格交代的一清二楚。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貴州來的王文昭,滿洲來的尹繼善,還有本地順天府的劉墨林。他們仨身為舉人中的佼佼者,自然都被對方的才華所吸引,從而聚到了一起。

這三人中最愛出風頭的是劉墨林,平時走路,他走中間,另外兩位一左一右猶如隨從一般跟着。當然,畢竟他是本地人,對京城熟悉,再加上性格偏外向。自然就站在了三人組中的C位,平時去哪玩,基本也是他說的算。

正因如此,他們三個才會在伯倫不歸酒樓面對神秘道士時,是劉墨林站在前面搭話。當然,也因為他太過出風頭,話里話外帶着鄙視的神情,從而惹惱了神秘道士,被他給「點了」個探花,三人中的最後一名。

甚至於,大家去參加會試,就太過張揚,穿着又好的劉墨林被攔下搜身。

尹繼善是滿洲鑲黃旗,身份高貴,按理說他才該是三人的焦點。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會試結束之後,是他先提建議,說大家先去好好吃一頓,泡個澡,然後回旅館睡大覺。

畢竟是旗人老爺,尹繼善也是三人中最有錢的那位,他的消費觀顯然是貴州來的王文昭所不能承受的:

「洗澡呢,我看咱們就算了吧,大吃一頓呢,咱也沒錢,我看咱們還是睡覺咯!」

二、

其實就文化水平來看,劉墨林是勝過王文昭和尹繼善的,畢竟他可是破了蘇舜卿設下的琴棋書畫四關。

這也導致,從骨子裡,劉墨林就不認為自己會比王文昭差。所以,當伯倫不歸酒樓的神秘道士說眼前的三位是本科三鼎甲時,劉墨林很得意,說跑堂的伙計也說他們是三鼎甲。

結果神秘道士有點生氣,回了一句:

「探花何必見疑?」

當時劉墨林的臉色就變了,雖然他知道這是猜測,但聽到自己不是狀元,而是第三名的探花時,心裡還是不爽,覺得這個道士瞧不起自己:

「你說我是今科探花,那麼他們二人中誰是狀元?」

於是,王文昭就被點了名,當時他就愣住了,醒過神來後,隨手寫了一個「因」字,讓這個神秘道士給猜猜。

這個道士也確實厲害,說着什麼國內一人,不就是狀元嘛。當時尹繼善和王文昭都贊許的點了下頭,這下子可把劉墨林氣到了,他馬上補上一句:

「我也寫一字,看你如何判斷?」

隨後,他便賭氣式的也寫下了一個「因」字,是啊,同樣寫「因」,看看到底是王文昭的那個「因」更像狀元,還是我這個「因」更像狀元?

事實上,劉墨林不服王文昭這事,在殿試的時候也有體現,甚至於他選擇第一個交卷也有想把王文昭比下去的意味。這也導致,最後他名落孫山的時候,心裡的落差可想而知。

三、

跟劉墨林的打破傳統,張揚個性不同,王文昭還是相當遵守規則的,所以才會在劉墨林提議逛窯子時,提出反對意見:

「算了吧,朝廷有制度,還是不去為好!」

這也表明,王文昭是一個不太願意變革的人,所以,從心理上講,他是不太贊同雍正帝推行的新政。但是,他又屬於那種有想法藏心裡的人,雖然對新政有意見,但在大勢所趨下,也並不發表意見。這也導致,他在雍正帝心中的地位,遠遠比不上無條件服從自己,且叫的最歡的劉墨林。

或許是習慣使然,在雍正朝,新科三鼎甲同朝為官時期,王文昭和尹繼善仍然是跟在劉墨林後面辦事。

在劇中他們也僅有幾次同鏡出場,卻仍然是劉墨林站中間,王文昭和尹繼善站兩邊。比如孫嘉誠用天象異常來彈劾年羹堯,被雍正帝派去大殿前跪着求雨。就是劉墨林打頭,兩邊跟着王文昭和尹繼善,以及眾多清流官員去守護。

再比如,孫嘉誠被年羹堯殺掉之後,眾人給他搭建了靈堂,同樣是劉墨林帶着王文昭和尹繼善,一起去弔唁,並守護。

其實這時候的他們還是跟清流們一起的,畢竟都是通過科舉考試上來的,從利益訴求上講是相同的,也不涉及到矛盾糾紛。

但是,自從雍正帝讓田文鏡河南推行「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之後,他們之間的關系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再也回不到從前了。

四、

當時的情況是,尹繼善被派去田文鏡那幫忙推行新政,劉墨林和王文昭則留在了京城。

劉墨林這人,前面兩期咱們也講過了,比較擅長拍雍正帝的馬屁。不過,這也正常,畢竟當年的神秘道士就給他算過了,他不是也寫了一個「因」字嗎,神秘道士就說了:

「適才狀元公信手寫了一個『因』字,屬無心寫因,而你是有心寫『因』。『因』下面加個『心』字,便是個『恩』字,你必要貴人加『恩』,方能得中!」

而他這個貴人,就是雍正帝,這也是他在殿試時變着法拍雍正帝馬屁。以及去微服私訪時,還明里暗裡說雍正帝是現在佛,而自己天天拜佛,拍着彩虹屁。

劉墨林能有今天,完全是依靠雍正帝來實現的,他自然就會在新政問題上,極盡阿諛奉承,變着法說着新政如何如何好,大家應該如何如何支持。

其實,若不是田文鏡做事太過操切,劉墨林也不至於被清流們群起而攻之。畢竟新政觸犯到了清流一派的利益,再加上他們發現彈劾的奏摺竟然被撕過,一下子就急了:

「從這份摺子上就可以看到,我們這些科甲出身的人,竟抵不上田文鏡一個酷吏!」

沒想到,他們在雍正帝的心目中還真抵不上一個田文鏡,不僅摺子被打了回來,連李紱都被降職了。

正因為之前的劉墨林替田文鏡說過好話,急眼的清流們開始向他發起了彈劾……

五、

正因如此,急眼了的清流們,開始無差別進攻,他們給劉墨林羅織的罪名是:

「還有那個劉墨林,望風梯榮,取媚皇上……」

那麼,此時也是清流一員的王文昭,有沒有隨風使舵,跟着這群人一起彈劾田文鏡,彈劾劉墨林呢?

雖然,劇中沒提,但是從結局來看,就算王文昭沒有上摺子彈劾這倆人,但從他的心目中也是支持清流派的。

因為這件事的後果便是,雍正帝把領頭的三位,李紱、謝濟世陸生楠都送上了砍頭台。當時,幾乎在京的所有官員全都跪在殿外求情,連劉墨林都跟着弘歷跑了過來。

可惜,當劉墨林也跪下求情時,沒有一個官員願意跟他跪在一起,都自動繞到了一邊。而這群官員中,其實也有王文昭,他當時並沒有站出來挺劉墨林。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後來送李紱回鄉時,就是王文昭帶隊,來給李紱敬酒。從他後來一招手,大家都散去的情形看,他已然成了繼孫嘉誠和李紱後,第三任清流領袖了。當然,隱藏的領袖是三王爺胤祉,只不過很多時候他不便於說話。

也就是說,經歷了這件事後,王文昭也覺得劉墨林做事有點過分,太沒原則。也會把李紱被罷官,謝濟世和陸生楠被砍頭,其中很大的責任怪到劉墨林頭上。

所以,他才會瞅了一眼還跪在地上想敬李紱酒的劉墨林,搖搖頭,走了!

六、

從那之後,王文昭跟劉墨林就再也沒有出現在一個鏡頭里了,直到大結局。

而雍正帝收拾完清流派之後,終於決定藉助整頓旗務的機會,向老八胤禩開火。也因為王文昭此時已經成了清流派的實際領袖,他才有機會參與八王議政那場朝會。

只不過,當時的劉墨林已經被雍正帝派去,陪同弘歷游江南了,所以這場朝會給了王文昭足夠的發揮空間,他也成了第一個站出來力挺雍正帝的人。

要知道,當時在場那麼多官員,大都是不發話的,畢竟在情況不明朗之前就站隊,以後會死得很慘。這一點,在八王議政逼宮失敗後,雍正帝心痛之餘,也提到了:

「朕傷心的,不是胤禩他們逼宮亂政,朕傷心的是,這麼多朝廷官員竟然一個個作壁上觀!」

是啊,這麼多朝廷官員全都作壁上觀,而本就對田文鏡推行的新政有意見的王文昭,為什麼不怕死,敢站出來頂撞這些旗主王爺呢?

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在八王議政逼宮失敗之後,老八胤禩當着眾人的面挖苦雍正帝,說他若不是皇上,根本贏不了:

「你看看這滿朝的文武大臣,除了一個你曾為他掌過燈的王文昭,還有這兩個高官厚祿的軍機大臣,還有這個廢了的老十三,還有誰替你說話?」

這也說明,雍正朝恩科考試選拔的人才,確實不是老八胤禩的人,而是皇上的人。

七、

因為王文昭被皇上親自掌過燈,那不管他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終歸是跟劉墨林一樣被打上了皇派標簽,撕不掉了。

朝會一開始氣氛就不太對,雍正帝沒說幾句話,東親王永信就突然站出來提出了反對意見,一下子將皇上將在了那裡:

「皇上剛才說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等在奉天聽到的卻不是這樣……新政既然好,那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反對?」

這時候就是考驗眾臣的時候了,王文昭也面臨幾個選擇,一是繼續保持沉默,二是力挺雍正帝,三是改挺老八胤禩。

剛才也提到了,不管他願意也好,不願意也罷,他都自帶「皇派」標簽。按理說,以他的性格,該繼續保持沉默,但這種處理方式的後果,卻是他承受不了的。

因為保持沉默,就像雍正帝事後說的那樣,他選擇了作壁上觀。那以後的前程,基本是沒戲了,再加上皇上曾有恩於自己,這樣做,也會被同僚所不齒。就算是最後老八胤禩剩了,他自帶「皇派」標簽,也必然不會被人家重用,同樣是前程無望。

這種情況,就算他改弦更張,及時「棄暗投明」也是無濟於事,反而給眾人落下個小人印象。

所以,他能選擇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力挺雍正帝,並盡可能的防備來自老八胤禩的打擊。

但是,什麼時候站出來挺雍正帝,也是非常講究的。在這一點上,王文昭不愧是狀元,深思熟慮之後,採取了最保險,又最有成效的方法。

八、

東親王永信提出讓雍正帝給個說法的時候,滿朝大臣們,有很多是附和的,逼着雍正帝走了一圈,挨個數着哪個是自己的人。

也正在他不知道該怎麼處理的時候,王文昭突然就站了出來,跪在地上:

「皇上,臣有本要奏!」

剛才也提到了,王文昭此時已經成了清流派的領軍人物,再加上之前他也對田文鏡有所看法,所以他此時站出來,雍正帝的第一印象是:

「你也要攻擊田文鏡?」

但王文昭半否定了這件事,之所以用了半否定這個詞,我們看他是這樣回答的:

「是,臣對田文鏡、對新法是有些看法,但臣現在說的不是這個!」

你看,他很聰明,因為作為在場諸多官員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位。他說的話隨時都會被駁斥,他這樣說,一方面確實是心裡話,另一方面也是打迷霧彈,讓老八胤禩的人給他繼續說話的機會。

如果他一開始就表態支持田文鏡的話,估計老九胤禟馬上就跳出來駁斥了,他的目的還沒達到,癲癇病就要提前發作了。

見雍正帝示意他說下去,他馬上就回到,自己要參一個人:

「東親王永信!」

王文昭不是傻子,剛剛雍正帝都在惡狠狠盯着老八胤禩看,他不會不知道這裡面的大BOSS是誰。可是,他為什麼不等老八胤禩跳出來時,跟張廷玉一樣力戰群王,更能獲取雍正帝感激和信任呢?

九、

很簡單啊,王文昭可不像張廷玉一樣,手握先帝留的殺手鐧,他作為一名微末小官,得講究個旱澇保收。

是啊,得罪臨時來的關外王爺,自己不至於丟命。但得罪了老八胤禩,萬一他真就「逼宮」成功了,那自己小命不保啊。

而且,就當時的情況來看,雍正帝不一定能壓得住老八胤禩他們,但是卻可以壓得住關外這些旗主王爺們:

「永信,你給朕坐下,王文昭你說!」

前面我們也提到過,王文昭這人啊,一向遵守規矩,不太願意變革。所以,他對清朝的律法很是精通,也抓到了東親王永信的幾條小辮子。

一是,皇上召集大家來是討論整頓旗務事項的,你上來就干預政務,這不是越旨嗎?

其次:

「東親王雖然是世襲王爺,但也是臣子,一上來就連續向皇上逼問,毫無人臣之禮。聖人有成法在,朝廷有禮制在,請東親王即刻向皇上謝罪!」

王文昭根本就不談論新政該不該推行,八王該不該議政的事,就揪着你有違禮制不鬆手。畢竟雍正帝是皇上這事,總不可置疑吧,就算八王議政成功了,他還是皇上。

俗話說,槍打出頭鳥,東親王永信被將在了這里。若是他不承認雍正帝是皇上,那就是謀反,縱使老八胤禩也僅僅是想爭取更多的權力,也不敢謀反。若是承認雍正帝是皇上,那他可就成了那隻鳥咯,命運也將掌握到雍正帝手上。

十、

眼看東親王永信沒了脾氣,雍正帝重新控制了局勢,老九胤禟站了出來:

「王文昭,你要挾權亂政嗎,皇上都說了,今天言者無罪,你憑什麼指手畫腳啊?還叫幾位王爺不說話,你好大的口氣啊你,你算什麼東西啊你,充其量不過是我們滿人的一條狗啊!」

老九胤禟很聰明,他知道王文昭的弱點在哪,正所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他根本就不跟你講道理,專門挑最難聽的話語抨擊對方,讓你斯文掃地,無言以對。

其實現實社會中,這種人很多,你跟他講道理根本講不清,他也知道自己講不清。所以,只能一個勁問候你媽媽,激起你的憤怒,你一旦真生氣了,那他就贏了。

老九胤禟這一番攻擊,哪是王文昭能扛得住的:

「九爺,士可殺不可辱!」

王文昭說這句話的時候,已經使出了全身的力氣,在做最後的掙扎。

可惜,老九胤禟可不打算放過他:

「呸!我就罵你了,狗狗狗……滿人的一條狗!」

至此,王文昭的目的已經達到,再這樣耗下去也於事無補,況且此時的雍正帝已然是鎮不住老九胤禟了。於是「嗷」一嗓子,嘴吐白沫,癲癇病發作,退出了戰場。

是啊,皇上啊,我就說了幾句公道話,就被罵的口吐白沫。你也看到了啊,我可不是他們一夥的,以後可得重用我!

至於老八胤禩他們,你看,我就是一條滿人的狗,身上還有病,以後你們真掌權了,把我放走就行了。

至於,王文昭的癲癇病怎麼就來的這麼及時,你猜,是真的,還是假的?

所以說,為啥王文昭能當狀元啊,人家長了一肚子心眼兒。相信經過了這件事,他的仕途也必將一片光明,至少不會像劉墨林一樣,太扎眼,白送了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