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人建議:近兩年買車謹記「買大、買多、不買新」,基本不上當

2024年3月28日 10点热度 0人点赞

隨着新能源的汽車的火熱,以及政策、補貼不斷的涌現。

最近2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着手買車的事宜。

然而,選車這道題,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

就像步入復雜多變的房市,市場的波動和潛在的陷阱,讓人防不勝防——甚至會出現車企倒閉的情形。

如何避免這些風險呢?

內行人給出了建議,近兩年買車謹記「買大、買多、不買新」,准沒錯!

這是什麼意思呢?

01 買大

這里的「大」指的是那些經過市場考驗,擁有堅實技術基礎和穩定財務狀況的大品牌。

盲目追求車輛的外觀炫酷、配置高端,很可能會落得一地雞毛的下場。

過去五年的市場變化,為這個觀點提供了最直觀的證明。

回顧2018年,新能源汽車行業還在風口上,新勢力品牌多達48家。

而今,這個數字不僅減半,還有許多品牌苦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

原因何在?說白了就是,造車這件事並沒有這麼簡單。

譬如,有的企業燒盡了數十億資金,卻未能交付一輛成熟的車。

有的企業雖然營銷手段高明,但產品本身質量不過關,最終難以立足。

更有一些企業,造型獨特,配置給力,但由於戰略的偏差,最終未能把握住這股東風,留下了市場的遺憾。

是這些企業家不給力嗎?似乎也不是。

像拜騰汽車的創始人畢福康,被稱為「寶馬i8之父」,在寶馬工作過二十年。

前有製造業的豐富經驗,後有騰訊、一汽寧德時代富士康的百億投資——依舊沒改變慘痛的結局。

甚至一些品牌,還背靠「大廠」,一眾消費者都篤定絕不倒閉。

但持續的虧損下,依舊改變不了裁員、停產、解散的命運。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

說明了買車這個事,不要迷信光環,要買就要買大品牌,經過時間檢驗,屍山血海里殺出來的那種。

才能避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機。

02 買多

所謂的「買多」,是指選擇那些月銷量穩定、在市場上擁有較高銷售數量的車型或車企。

這不僅是對品牌實力的一種認可,也是對車輛質量和市場接受度的一種投票。

畢竟,說一千道一萬,銷量是一輛汽車最核心的指標,沒有之一。

說白了就是,穩定的銷量,不僅意味着該車型,已經得到了市場的廣泛認可,同時也預示着其後續的保值率,以及服務支持的可靠性。

正如一條河流,經過長時間的流淌,必然有其合理的道路。

銷量高的車型也是如此,它們經過了時間的考驗,證明了其性能與價值。

特別是選購新能源時,穩定的銷量還代表了成熟的製造工藝、完善的售後服務以及較高的用戶滿意度。

此外,高銷量的車型,在二手市場的流通性也更強,這對於消費者來說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優勢。

一旦需要更換車輛,就會發現,那些曾經熱銷的車型,往往更容易出手,價格也更高。

相反,像威馬、高合這樣的品牌,不是價格高低的問題,打骨折都賣出去。

這就是當下正在發生的現實!

03 不買新

「不買新」是一條對於消費者而言,極為重要的指南。

它提醒我們在選擇汽車時,應謹慎對待那些,剛剛進入市場的新品牌。

汽車工業的復雜性遠超過我們的想象,一個成熟的汽車品牌背後,是對數十萬種零件的嚴格把控,和無數次的試錯改進。

任何一個細小環節的失誤,都可能成為影響車輛性能,甚至安全的隱患。

威馬汽車為例,早期一批新車,在充電方面遇到了難題:車輛無法充滿電,而原因竟然讓車企和供應商一時難以查明。

這不僅說明了汽車製造中的復雜性,也反映出新品牌在經驗積累,和問題應對上的不足。

雖然後續通過與電池供應商的緊密合作,找到了解決方案,但這個過程中,無疑增加了車主的不便和焦慮。

此外,汽車製造的「人機物料法環」極為復雜,從設計、製造到質量控制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高度的精密度和嚴格的標准。

對於新品牌來說,盡管有充裕的資金支持和技術人才,但團隊間的默契與磨合需要時間積累。

初期產品往往會出現各種問題,如電機噪音、車輛異響等,甚至一些更加嚴重的技術缺陷。

因此,選擇汽車時,避免購買新品牌,不僅是一種謹慎,也是對自己投資的一種保護。

總的來說,雖然最近的汽車市場很火,性價比很高。

特別是有很多新品牌的加入,給市場添加了很多熱度,同時,外形還很炫酷。

但心動之餘,還是等等,堅持「買大、買多、不買新」,可以避免很多問題和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