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台灣人,杭州讀完大學,再回台灣深造,發現兩岸教育差別真大

2024年3月30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我叫林嘉欣,一個在台灣長大的女孩,家裡經營着一家小書店。



我的童年記憶里,總是充滿了書頁的沙沙聲和父親講故事的溫暖聲音。

2020年,我決定離開熟悉的台北,前往杭州求學,那是一個讓我既興奮又緊張的決定。

  我記得那是一個春意盎然的四月早晨,陽光透過飛機窗戶灑在我的臉上,我抵達了這座我將稱之為「第二故鄉」的城市。

杭州與台北截然不同,這里的湖光山色、古樸建築,還有那繁忙的街道,都讓我感到新奇。

  我在浙江大學的校園里,迎來了我的大學生活。

我選擇了中文系,因為我想更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課堂上,我學習了古代詩詞,也了解了中國的歷史和哲學。



我發現,盡管兩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根基,但在教育方式和思維模式上,卻有着明顯的差異。

  在杭州的四年,我不僅學到了知識,也收獲了友情和愛情。我遇到了陳浩,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男孩,他對科技和創新充滿熱情。

我們在一次校園活動中相識,很快就發現彼此有着共同的興趣和價值觀。我們一起探索西湖的美景,一起在圖書館度過漫長的夜晚,一起討論從古至今的文學作品。

  然而,當我在畢業後決定回台灣繼續攻讀研究生學位時,我和陳浩的關系也面臨了考驗。

異地戀讓我們的關系變得復雜,我們不得不學會如何在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中找到溝通的時間。視頻通話成了我們聯系感情的紐帶,盡管屏幕兩端的我們隔着千山萬水,但我們的心卻始終緊緊相連。

  我在台灣的研究生生活與在杭州的經歷截然不同。

台灣的教育更加注重批判性思維和個人表達,而杭州的教育則更強調集體合作和傳統知識的積累。我開始意識到,這種差異不僅影響了我的學習方式,也影響了我對世界的看法。

  我在台灣的研究生院裡,經常會回想起在杭州的日子。

那些日子裡,我和陳浩一起在西湖邊散步,一起在夜市品嘗小吃,一起在雨中漫步回家。那些簡單而真實的時刻,構成了我最寶貴的記憶。

  現在,我站在台北的陽台上,眺望着遠方的山巒,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和對過去的懷念。

我知道,無論我身在何處,那些在杭州的日子,都將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23年的夏天,台北的天空像往常一樣,時而晴朗,時而下着細雨。我站在台大的圖書館前,望着那些匆匆走過的學生,心中不禁感慨萬千。

我已經回到台灣兩個月了,開始了我的研究生生活。這里的一切都與杭州截然不同,即使是空氣中的味道,也似乎充滿了書卷的氣息。

  我住在公館附近的一間小公寓裡,每天騎着自行車穿梭在台北的街頭巷尾。我喜歡在夜市的人群中穿行,喜歡那些小攤上的臭豆腐珍珠奶茶

但每當夜深人靜時,我總會想起杭州的西湖,想起那裡的煙雨濛濛,想起陳浩溫暖的笑容。

  陳浩,我的他,現在仍在杭州。我們通過微信保持聯系,盡管我們相隔千里,但我們的心卻始終緊緊相連。

每當我在台北的街頭看到情侶手牽手,我就會想起我們一起在斷橋上許下的願望,那個關於未來的美好憧憬。

  我在台大的課程很有挑戰性,教授們鼓勵我們提出問題,挑戰傳統觀念。

我發現自己在思考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轉變,我開始更加重視批判性思維和創新。這種教育方式與我在杭州所經歷的完全不同,那裡更多的是對知識的尊重和傳承。

  在台北,我加入了一個關於兩岸關系的研究小組。我們討論了兩岸的歷史、政治和文化差異。

我分享了我在大陸的經歷,我的同學們都很好奇,他們提出了許多問題,我盡我所能一一解答。

這些討論讓我意識到,兩岸之間的差異遠不止教育,它們根植於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

  我也開始了我的研究項目,關於台灣和大陸的文學比較。

我深入研究了兩岸作家的作品,試圖找出他們在表達情感和描繪社會現實時的不同。

我發現,盡管我們使用着相同的文字,但背後的故事和情感卻是如此不同。

  在這個夏天,我還回到了家鄉的小書店。站在那些熟悉的書架前,我感到一種說不出的安心。

我與父母分享了我的大陸經歷,他們聆聽着,偶爾提出問題。我看到他們眼中的好奇和關切,我知道他們為我感到驕傲,也為我擔憂。

  我和陳浩計劃在今年的中秋節見面。我們都期待着那一天,期待着能夠再次相擁。

我知道,無論我們的未來如何,這段跨海的戀情都將是我們生命中最寶貴的記憶。

  2023年秋天,我站在台北101的觀景台上,眼前是一片璀璨的城市夜景。我感受着微風拂過我的臉龐,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憧憬和對過去的懷念。

我回想起在杭州的日子,那些與陳浩一起度過的時光,那些在異國他鄉學習和生活的經歷,都如同昨日重現。

  我和陳浩的故事,就像是兩岸之間的一座橋梁。我們的愛情超越了文化和地理的界限,但同時也面臨着這些差異帶來的挑戰。

我在台北的生活與我在杭州的生活截然不同,這種差異不僅存在於教育體系,更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杭州,我習慣了和陳浩一起在西湖邊騎行,習慣了和他一起在夜市品嘗各種美食。

而在台北,我開始適應一個人在淡水河邊散步,一個人在士林夜市漫步。我開始嘗試用不同的方式來填補陳浩留下的空缺。

  我在台大的研究生課程中,開始了關於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我探索了兩岸年輕人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發現盡管有許多共同點,但在處理感情和家庭關繫上,兩岸年輕人的態度和方法卻有着明顯的差異。這些發現讓我對我們的關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也開始參與台北的文化活動,去劇院看戲,去博物館參觀展覽。

我試圖通過這些活動來更好地融入台北的生活,同時也希望能找到一種方式,將我在大陸的經歷與台灣的文化相結合。

  中秋節那天,我和陳浩終於在台北重逢。我們一起賞月,一起吃月餅,一起回憶過去,展望未來。

那一刻,所有的距離和時間都消失了,只剩下我們緊緊相擁的身影。

  在那個溫暖的夜晚,我們討論了我們的未來。我們知道,無論我們的路會有多麼艱難,我們都願意一起去面對。我們開始規劃如何克服文化差異,如何在兩岸之間建立起我們自己的橋梁。

  我回到台北的公寓後,心中充滿了感激和希望。我知道,盡管前方的路可能充滿了未知,但只要我們手牽手,就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2023年冬天,台北的寒風中帶着一絲濕潤,我裹緊了大衣,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剛從台大的圖書館出來,那裡是我最近每天都要去的地方。我正在准備我的碩士論文,主題是探討兩岸的教育差異及其對學生的影響。

  我記得在杭州的時候,課堂上總是充滿了對知識的尊重。教授們傳授的不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而在台北,我的教授們更鼓勵我們去質疑現有的知識,去探索新的可能性。這種教育方式的差異,讓我對兩岸的教育體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我在台北的生活逐漸步入了正軌。我有了自己的學習計劃,也有了新的朋友。我們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一起去夜市享受美食,一起在台北的小巷中尋找那些隱藏的文化寶藏。

但無論我走到哪裡,我心中總是裝着杭州,裝着那裡的人和事。

  陳浩也在為他的未來做着規劃。他在杭州一家新興科技公司工作,他的工作充滿了挑戰和機遇。

我們每天都會分享彼此的生活和工作,盡管我們身處不同的城市,但我們的心始終在一起。

  我開始意識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的傳承。我在杭州學到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更多的是對生活的態度和對世界的看法。而在台北,我學到了如何獨立思考,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問題。

  我決定將我的論文研究和個人經歷結合起來。我訪問了許多在台灣和大陸都有學習經歷的學生和教授,收集了他們對兩岸教育的看法和感受。


我發現,盡管兩岸在教育方式上有着明顯的差異,但這些差異也正是我們可以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我在台北的冬天,也開始了我的教育實踐。我參與了一個關於兩岸教育交流的項目,我們組織了一系列的講座和研討會。我分享了我的大陸經歷,也聽取了其他人的看法。這些活動讓我更加堅信,教育是連接兩岸的重要橋梁。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和陳浩的關系也越來越穩定。我們開始討論未來可能的合作項目,也討論了如何將我們的經歷轉化為促進兩岸交流的力量。我們知道,這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但我們都願意為之努力。

  我站在台北的街頭,看着忙碌的人群,心中充滿了感激。我感謝我在杭州的經歷,感謝我在台北的學習,更感謝陳浩給我的支持和愛。我知道,無論未來如何,我們都將一起走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