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涇老街:「舜」風又順水

2024年4月1日 14点热度 0人点赞

來源:【江陰日報-江陰網】

江陰長涇鎮古稱「東舜城」,西晉《風土記》曰:「舜曾居此」,傳說舜帝在此刀耕火種、開化先民,因而得名。長涇老街位於西涇河、東涇(青)河、長涇河組成的三涇里地區,至今依然保存着千米石板老街、張大烈故居等數十處明清建築。

先有街再有河,又因河而興

據考證,長涇有2500年文字記載史,為吳文化發祥地之一。長涇老街從興起到繁華的歷史,有4個不得不提的時間節點。1321年,元至治元年,夏氏在長涇定居,長涇的人口開始集聚。到明成化元年(1465年),因為疏浚了長涇河,老街一帶形成了三涇里的格局,由此進入了長達百年的繁榮期,到1574年時升格為「市」。到清康熙二年時,長涇正式定名為長涇鎮,這也是老街名字的由來。

老街深藏着歷史的遺韻,涇水河畔的石板老街長達千餘米,是江陰市保存最長、最完整的老街。明清時期,長涇老街已形成七大富豪巨室,清雍正年間更是「儼成江邑東南一大市集矣」。老街兩邊至今仍保存有國家級文保單位1處、市文保單位6處。現如今的老街,是古老與現代的相映、歷史與未來的交融,既有小橋流水,又有光影水秀,既有茶食「老字號」,又有咖啡「新網紅」。

長涇老街依河一分為二,為河南街、河北街,因為沒有大規模開發,如今街上居民住宅、商鋪、文保建築常常雜糅一處,煙火味濃郁。河北街10號至14號的老張廳,建於明代中期,是長涇徽張遷至長涇最早的居所,也是老街保留下來的最早建築。張氏後人、革命烈士張大烈故居則位於河南街上。沿河往東走,有上官雲珠紀念館。上官雲珠是中國電影百年歷史璀璨群星中的一顆,她的少年時期便是在老街上度過。因其成名於上海,至今還有很多上海遊客循着上官雲珠的足跡來到長涇。丹青大師「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在此歸隱山野;中醫外科名家夏顴在這里施醫惠貧。近代還誕生了中國催化科學先驅者張大煜、同位素地球化學家張理剛等一大批名人志士。

悠悠流淌的涇水也孕育了獨特的飲食文化。來到長涇老街,又怎能不嘗嘗老街燒餅、茶食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呢?其中,長涇月餅在清朝光緒年間成為貢品,由此名滿天下。每年暑期至11月,老街上就擠滿了來采購的人,香飄十里。

建築極具水鄉特色

現存的老建築主要集中在河北街上。明清時期,街道兩側均是清一色的推槽板房屋,前店後坊,商賈往來,十分熱鬧。走在老街上,可以看到沿河的建築多為兩層磚瓦房,部分建築還保留着木質結構。記者注意到,在部分建築的一層會留有一條僅供一人通過的小弄,穿過弄堂就能直達河邊。當地文史專家介紹,這是水鄉一帶建築特有的結構,這條小弄堂被稱為「暗巷」,其主要作用是為了發生火災的時候取水方便。因為江南水鄉的建築多沿河而建,如果沒有暗巷,一旦房屋起火,可能就會因取水困難而損失慘重:「舊時每家每戶都必須留有暗巷,街上還有專門的巡邏人員,這也是長涇老街上建築能保存到現如今的重要原因。」

另一棟具有當地特色的建築是位於河南街上的張宅,這是一座極具明清時期江南水鄉特點的民居建築群。專家介紹,古時江南一帶的民居多用泥石建造,這種建築很容易被鑽孔,因此為了防盜,有條件的人家便會用黃石建造院牆。這棟建築占地約4畝半,整棟建築的院牆都是用約1米厚的黃石建造,這在全國都是少見的。(甄澤/文 張軼輪/攝)

本文來自【江陰日報-江陰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