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之謎,頭皮發麻

2024年4月1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精品長文創作季#

《明史紀事本末》 局本

清朝初年的時候,有個歷史學家,名字叫做谷應泰,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一本《明史紀事本末》。

這本書,記錄了從草根朱元璋起兵一直到李自成攻入京師,崇禎自掛東南枝為止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可以說是一本史學巨著。

而且,谷應泰寫這本書的年份很早,早到那個時候清朝還沒有興起文字獄,所以他的創作相對來說不受到干擾,因此這本書一直是研究明史的重要史料。

那麼問題來了,浩瀚明史,哪一部分最吸引人,哪一部分人們的討論最多呢?

大概是有關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之謎,到如今一直被人所津津樂道。

大部分有關明朝的史料,對朱允炆的下落基本上就是三言兩語以概括,有的說死了,有的說沒死,但大都是輕描淡寫的蓋棺定論,而很難有具體的記載。

有趣的是,谷應泰的這本《明史紀事本末》卻如小說一般的描述了朱允炆在南京皇宮中的最後一個夜晚。

書中記載,建文四年六月乙丑日,在那個悶熱的夏天,朱允炆全線潰敗,燕王朱棣的大軍攻破南京金川門,年輕的皇帝短短四年的統治即宣告結束。

這朱允炆,心高氣傲,得知城門已破的消息之後,他是長嘆一聲,當時就要拔劍自刎抹脖子。

(程濟 形象)

在這個時候,翰林院編修程濟把他給攔住了。

這個程濟,歷史上確有其人,在洪武時期他是地方官員,曾經在四川岳池做教育類工作,後來建文帝登基,他被調回京師,在翰林院做編修,主要的工作是校對古籍,抄抄寫寫,整理聖諭。

這個程濟,他文化工作做的一般,但是其人有個特長,就是擅長易學,好風水之術,因此他有天晚上夜觀天象,竟然預測出了來年明朝將會刀兵驟起,很有可能是北方地區要發生叛亂。

預測出來還不算,這哥們性格還十分耿直,他一紙奏疏就把自己的想法匯報到了朝廷里。

在朝廷看來,程濟在翰林院裡不過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不把本職工作干好,竟然搞出這種妖言惑眾,引起恐慌的言論來,實在是十惡不赦,於是立刻就把他給逮捕,打算殺掉。

但是沒想到,程濟屠刀面前不改色,反而振振有詞的說,你們可以先把我關一年,看我說的準不準,如果不准,明年再殺我不遲。

果然,一年之後,燕王朱棣就起兵造反,程濟預言成真,被視為神人,並且得到重用,成為了朱允炆的親信。

南京城破的時候,程濟就在皇帝的身邊,他一把拉住朱允炆,說皇帝既然你都有勇氣死,那為什麼沒有勇氣出逃呢?

朱允炆又嘆氣,說天下已然淪喪於燕賊之手,我又何苦掙扎,接着又要拔劍抹脖子。

(明成祖朱棣 繪像)

程濟又把朱允炆拉住,耐心的勸慰他說,昔晉朝八王之亂而後五胡亂華,中原淪喪,漢室傾危,幸有司馬睿衣冠南渡而有東晉江山,昔北宋靖康之恥而欽徽二帝死於異土,可高宗趙構南渡,也草創了南宋天下,古人尚且如此,今人何不如呢?

程濟引經據典,說了不少,總而言之中心思想就一個,死了就真沒了,但是只要不死,只要跑出去,朱允炆就可以發天子詔書,號令天下兵馬勤王,因為當時明朝的武裝勢力並不一定都歸順了朱棣,朱允炆完全可以在殘局中盤活,一步一步再做打算。

這個程濟啊,勸人還真有一套,幾分鍾下來,朱允炆就不想死了,而立刻開始計劃如何逃出南京城。

但是,谷應泰接下來的記載,可就有點奇怪了。

書中說,建文帝要逃跑,但是不知道如何脫困,這時候一個叫做王鉞的

宦官提供了一條線索,王鉞說,太祖高皇帝賓天的時候曾經留下過一個箱子,說逢大難之際的時候可以打開,里邊或許有破解之法。

於是,群臣把箱子找出來,砸碎鎖頭,打開一看,赫然是一柄剃刀,三套僧服,以及三張度牒

這個度牒,你可以理解成是和尚的身份證,也可以理解成是通行證,反正有了這個東西之後,出入城池就可以暢行無阻。

而且,這三張度牒上早就寫好了名字,也就是和尚的法號,分別是應能,應賢,應文

甚至,箱子裡還有白銀十兩充作盤纏,另有書信一封,上邊寫着應文從某某門逃走,應賢和應能則從另外的某某門逃走,出城之後在一個叫做神樂觀的道館匯合。

神樂觀,在今天的南京市玄武區龍蟠路,白馬公園附近,從南京皇宮的後門走上一公里,就可以到達這個地方。

更加重要的一點就是,神樂門附近就是玄武湖,順着玄武湖走金川河,就可以直達長江,到了長江上,那就真是天高海闊任我遊了。

(玄武湖)

度牒中的應文,指的就是朱允炆,而應賢則是指監察御史葉希賢,應能則是指大臣楊應能,這兩位都是建文帝的近臣。

按照這個說法,這朱元璋老兄簡直是神了,他不僅預測了朱棣會起兵,會戰勝朱允炆,會攻陷南京,料到了朱允炆會敗亡,還提前為朱允炆准備了逃生計劃和工具,那就是讓朱允炆化妝成和尚逃走,甚至還貼心的為朱允炆留好理發工具,更為朱允炆親自挑選了兩名親隨,連最優逃跑路線都規劃好了。

讀史到此,不由得感嘆一聲,這保護做的,真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啊。

於是,朱允炆一行人和朱元璋實現了跨時空對話,在朱元璋的指引下,朱允炆成功逃出皇宮,抵達了神樂觀,而神樂觀的道士王升更是提前就准備好了船隻來接應朱允炆。

難道,這王升能未卜先知麼?

他當然不能未卜先知,他的解釋是,前兩天太祖皇帝就已經給自己托夢了,讓自己早做准備。

看看,托夢都出來了。

文獻分析到這里,這內容已經不是歷史質感了,而完全是寫小說了,所以很多專家學者都認為這一段記載純屬稗官野史,並不可信。

但是,如果我們把這其中那些神乎其技,各種誇大的劇情摘除的話,就會發現,也許,這才是真正的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 繪像)

朱允炆的爺爺朱元璋,也就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曾著有《皇明祖訓》一書,這本書,是朱元璋親自編寫,用以給後代皇帝閱讀的職業指南,怎麼當皇帝,怎麼做皇帝,全寫在書里了,我們現在看一些明朝電視劇,有大臣動不動就說要遵守祖制,要遵守祖宗成法,說的就是要遵守《皇明祖訓》中的內容。

那麼這本書里具體寫了些什麼呢?可以說是方方面面,事無巨細,全寫了。

皇帝應該如何治國,皇帝應該如何馭下,皇帝應該如何生活,甚至皇帝的吃喝拉撒睡怎麼安排,朱元璋都有具體的要求。

內容很多,這里就不贅述了,但是書中有幾點,很值得一提。

朱元璋在祖制中規定,皇帝晚飯不能吃的太飽,不然容易胃痛,會造成身體不適,皇帝晚上睡覺不能睡的太死,要時刻警覺,沒事的時候要常到宮外走一走轉一轉,聽一聽外面的動靜,皇帝還要備幾副盔甲和刀劍在身邊,甚至朱元璋還要求,皇帝要在宮門各處飼養幾匹好馬,皇帝更要熟悉宮里的各個宮室和暗道,以備不時之需。

什麼叫不時之需?說白了,這是朱元璋在教育子孫後代要掌握緊急避險和逃生的能力。

祖制這東西,影響力是有的,但是不過幾代,越往後皇帝執行的越稀鬆,因為朱元璋的祖制太苛刻了,他完全是按照他本人那種宵衣旰食的精神狀態和工作強度來的,很難有人徹底的貫徹落實下去,但是,朱允炆畢竟是二代皇帝,跟他爺爺情感上又極好,他本身又是一個古板守舊之人,所以在他當皇帝的時候,以上祖制中的措施,想來他在位的時候應該還是嚴格執行的,那麼既然如此,朱允炆就完全擁有逃走的條件,因為他的准備措施做的足夠充分。

(明惠帝朱允炆 繪像)

而且,建文四年六月初八,朱棣的軍隊就已經只距離南京城三十公里了,但朱棣直到六月十三才攻破城池,五天時間,朱允炆要是想跑,誰也留不住他。

有些讀者可能會認為,靖難之役這種天胡開局朱允炆都能輸,全國之師打不過地方一軍閥,足見朱允炆同志的能力嚴重不足,既然他能力嚴重不足,那他肯定就跑不出去。

這種看法,有失偏頗,因為決定一場戰爭勝利與否的因素太多了,往往是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且很多時候是由一些我們無法具體察覺的細節導致了戰爭最終的走向,如以只以成敗論英雄的話,難道我們能說諸葛亮北伐是因為他個人的能力不足而導致六出祁山的全部失敗嗎?

何況,不僅僅是有程濟那讓人覺得過於離奇的預言,朱允炆在還沒當皇帝的時候,就對分封在明王朝的諸位藩王有過隱憂。

在一次和朱元璋的談話中,朱允炆甚至針對性的提出了解決這些藩王們辦法,他告訴他爺爺,說你給我弄這些藩王,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戍邊,為我抵擋胡虜的入侵,胡虜作亂藩王們可以平定,可如果藩王作亂,那就難辦了,不過難辦也要辦,如果藩王造反,我會先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用天威來感化他們,用道德來約束他們,如果不管用,就要削減他們的官階,收回他們的封地,如果還不管用,那就只好動用武力,把他們擊敗後變為庶民。

從這個角度來說,朱允炆甚至對朱棣的造反早有預見性,所以,他必然要考慮到,如果消滅了朱棣那皆大歡喜,可如果即將要被消滅的是自己,那麼自己就要早早的做好萬全之策。

所以,朱允炆既然在程濟的勸阻下不再輕生而有了逃跑的想法,那麼結合上述之條件,他就一定能逃跑。

只不過,朱元璋不會給他親愛的小孫子留下完美的plan a,朱允炆想要逃出生天,只能靠他自己。

(城破 大火)

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曾經無限驕傲的年輕人此時灰頭土臉,頭發凌亂,臉上更是髒兮兮的,衣服上滿身泥土和草屑,他也許真的進行了外觀上的改造和化妝,但並不一定是和尚,但無論是什麼身份,他的臉上總是時不時的浮現出不安和驚恐的表情,伴隨着內心的痛苦和掙扎。

四散的人群,崩塌的宮室,漫天的火光,結束了,一切都結束了。

時人總是會糾結於朱允炆的生死與否,作者認為大概率沒死,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明南京朝廷傾覆的那一刻,朱允炆在政治環境中已經死亡,而至於他生理上的死亡與否,已經不再重要了。

而如果朱允炆沒死,時人又會熱衷的探討朱允炆究竟去向何方,甚至在明清的各地的各種地方縣志中,都可以看到有關朱允炆去過xx地,在xx地隱居過,在xx地生活過的記載。

然而,他去向何方,局於何所,也已經不重要了。

羈旅西北歷多秋,霜染青絲滿鬢頭,乾坤何處尋舊夢?江河依舊水悠悠。

紫禁城中花已謝,奉天殿上月如鈎。年年楊柳春風度,野老低聲泣未休。

因為,命運這東西如覆水難收,從來不會給帝制時代的君王,第二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