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知名醫生求救日記刷屏: 新型危機正在襲來,很多人還渾然不覺

2024年4月1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文丨李月亮 靜女夭夭

每晚八點四十 陪你看世事


最近,一位著名產科醫生的日記在網上爆火,引發了激烈討論。

他說,因為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

原本一床難求的產科,現在日漸荒涼。

很多醫院甚至直接關停了產科。

而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面。


01

李月亮


熱搜上的日記,來自著名婦產科專家段濤

他是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教授,在產科工作三十多年了。

日記里,他表達了對「產科塌方」的擔憂。

他說,有一次開會,遇到了一位做了二十多年產科的主任。

那位主任說她們醫院的產科,最近關閉了:

「整個科室都沒了。」

說着就開始哽咽,很心酸。

科室沒了,整個產科的醫生護士就不得不轉行。

可是能轉去哪裡呢?

段醫生不禁想起曾經高速收費站那個36歲的女員工,被裁員時的控訴:

「我的青春都獻給收費站了,要我現在學別的,我也學不會啊。」

過去大家都當是個笑話。

但轉眼自己就成了笑話的主角。

這世界變化真的太快。

一個昨天還如火如荼的行業,仿佛一夜之間,就無可奈何花落去了。

段醫生呼籲「救救產科吧」。

評論區里,人們吵翻了。

有一些網友表達了理解。

但更多人覺得,這是時代的潮流,誰也改變不了了。

「生孩子的人越來越少,誰也救不了產科。」


02

李月亮


大家說得很對。

產科興不興旺,取決於生孩子的人多不多。

而我們目前的現狀,就是生育率在持續下降。

而且降速非常快——

7年時間,出生人口下降了一半。

咱們國家是從2016年實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正式放開三孩的。

原本大家都以為,既然生育政策放開了,孩子應該會越來越多。

但事實上,除了2016年迎來一波生育小高潮之外,新出生人口就一直在下降。

2016年是1883萬。

2017年是1764.8萬。

2018年是1523萬。

到2022年,已經下降到了956萬。

我國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

2023,就更少了,全年出生人口僅有902萬。

還不到2016年的一半。

這降幅,不是一般的大啊。


03

李月亮


短短幾年,出生人口少了一半。

這也就意味着醫院產科就診人數降了一半。

很多人可能都有深有體會。

往年,產科門口幾乎全是人,住院部一床難求。

最近兩年,卻明顯冷清了很多。

我一個妹妹,前段時間剛生了二胎。

她說2016年生老大的時候,病房爆滿。

她還是托人找關系,才在走廊加了個床位。

但是到了生二胎,幾乎都是兩個產婦住着三人間。

甚至還有很多空病房。

2016年,一位臨沂網友也在醫院產科拍了一組照片。

當地醫院的產科,電梯口都加了床。

那時候產科幾乎每天都是滿滿的。

可是短短幾年,情況發生了兩級變化——

大城市的大醫院還是忙。

但在小地方的基層醫院,產科越來越冷清,甚至不得不關停。

2022年,全國有十幾家醫院關閉了產科。

2023年,在產科關停的名單上,又增添了一大波——

浙江嘉興平湖市中醫院、廣州新造醫院、浙江溫州蒼南縣中醫院、廣西來賓市武宣縣祿新鎮衛生院、寧波鄞州區第二醫院……

一個接一個地停止提供孕產婦診療服務 。

到了2024年,才過了三個多月,又已經有多家醫院宣布停止產科服務——

廣州中醫藥大學金沙洲醫院青島市黃島區第二中醫醫院浙江江山市中醫院、江西贛州市第五人民醫院福建莆田秀嶼區東嶠鎮衛生院……

過去關停產科的,還都是最基層的機構。

而從今年開始,有些不算小的綜合性醫院,也停止了產科服務。

甚至有些更大的三甲醫院,都面臨產科空置病床、光燒錢不賺錢的尷尬。


04

李月亮


出生人口越來越少,「塌方」的當然不只是產科。

現在,幼兒園的關停潮也隨之而來。

有數據顯示,近兩年來,我國有超過兩萬家幼兒園關停。

很多地方,以前是孩子入園難,「一園難求」。

現在是幼兒園招生難,「一孩難求」。

北京一家高端幼兒園的園長,深切感受到了人口萎縮的寒意:

「以前都是等着家長上門送孩子過來。

現在我們要走出去招生。

不只是進社區,還去抖音、小紅書引流。」

「我們幼兒園的班額事實上已經縮小了。

現在人數最多的班,也不超過15個孩子。」

幼兒園孩子開始「斷崖式下跌」了。

那麼然後呢?

肯定就是3年後,小學的孩子數量大幅下降。

之後初中、高中、大學,學生都越來越少……

僅僅從這個角度看,出生人口的減少似乎不是壞事:

學生少了,競爭就不那麼激烈了。

可以砍掉比較差的學校,讓大部分孩子都能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

但硬幣的另一面,幾個問題顯而易見:

第一,很多產科、幼兒園、小學、職校,都會被淘汰。

也就意味着大量的產科醫護和老師要失業。

他們像高速路的收費員一樣,面臨「被時代拋棄」的艱難困境。

所以這也提醒我們,謹慎選擇跟孩子相關的職業。

產科、幼師、職校老師,雖然社會依然需要,但近些年都會供大於求。

找工作會很難,找到了搞不好還得下崗。

第二,跟孩子相關的行業都會越來越難干。

賣尿不濕的,賣童裝的,教琴棋書畫的……競爭會越來越大。

因為孩子總數少了,總需求小了。

以前十個億的市場規模,一下子減到五個億了。

自然會有一大部分人賺不到錢了。

所以做生意的人,也要慎重選擇孩子相關的行業。

第三,跟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是未來社會的勞動力,會越來越少了。

眼下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少,社會和家長的負擔似乎小了。

但這也意味着將來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必然越來越少。

這可就不是個愉快的事了。

打個比方你就懂了。

咱們的社會就像一輛車。

年輕人是拉車的,老年人是坐車的。

這邊出生人口越來越少,那邊老年人的壽命越來越長。

社會這輛大車,拉車的越來越少,坐車的越來越多。

社會就會發展得很慢,走得很艱難。

很難再像以前一樣飛速狂奔了。

而為了讓這輛車還能正常向前走,有些老年人,只要還有力氣,就得被迫拉車。

65歲才退休啊,70歲還去開出租啊,90歲還要自己照顧自己啊……

這可能就是我們這代人面臨的未來。

我查了一下早就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日本的數據。

現在日本65歲-70歲的老人,有一半都還在工作。

70歲以上的老人,都有百分之十幾還在工作。

老年人就業比例連續18年上漲。

這……恐怕就是我們的明天吧。

當然,我們的孩子、未來的年輕人就更加不輕松。

詳情也可以參照隔壁日本。

因為老齡化嚴重,年輕人一個人要頂好幾個人用。

他們的工作時間長,工作強度大,面臨着巨大的社會壓力。

也因此而缺少照顧家庭的時間,更加不想生娃。

所以形成了一個負面循環。

年輕人越不想生娃,社會越老齡化。

社會越老齡化,年輕人壓力越大,越不想生娃。

然後社會就更加老齡化……


05

李月亮


中國現在已經是「深度老齡化社會」。

十年以後老人會更多,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

局面也有點不樂觀。

所以國家這兩年也在鼓勵生育。

2021年實施三孩政策以來,很多地方開始直接發放育兒補貼。

只要生孩子,就可以領錢。

國家搭把手,幫你養孩子。

觀念上,也在慢慢引導。

小學課本的封面,都從一胎變成了二胎。

武漢一個公園的雕塑,也從「一孩變三孩」了。


06

李月亮


這意願是很好,只是年輕人也有他們的難處。

生育率持續降低,歸根到底是兩個因素:不能生、不願生。

不能生,也就是不孕不育。

有統計顯示,2020年不孕不育的夫妻已經達到了18%。

跟30年前的3%相比,真是大幅上升。

環境、飲食、精神壓力、不良生活習慣……都是「生不出娃」的罪魁禍首。

現在很多「不孕不育門診」,也是人滿為患。

而跟「不能生」的年輕人相比,「不想生」的人數更多。

原因最主要還是經濟壓力。

現在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

從小時候的尿不濕、奶粉錢再到上學後的各種培訓班。

生一個孩子,簡直等於養了個「吞金獸」。

很多年輕人掂量掂量,覺得錢不夠,養不好,還是等等吧。

當然,也有年輕人想得更多。

覺得社會內卷這麼厲害,孩子生出來也是受累。

不如算了。

此外,還有職場壓力,身體不好,自己還沒玩夠,隊友不靠譜,就是想丁克……等等。

各種各樣的因素,讓年輕人對生娃沒了熱情。


07

李月亮


其實不只中國,現在全世界的生育率都不算太好看。

全球224個國家裡,96個人口都在下降。

而且往往越是發達國家,生育率越低。

反而是偏遠窮苦的國家和地區,熱衷生娃。

一般來說,一個國家要保持人口穩定,平均每個婦女生2.1個孩子。

大約就是夫妻兩個人,生兩個孩子。

但是2020年,我國育齡婦女生育率只有1.3。

實在是很低了。

從國家的角度,我們當然提倡大家多生娃。

從個人角度,我自己也覺得生個娃挺好。

當然,我也非常理解年輕人的苦衷。

畢竟現在養個孩子,確實不是開玩笑的。

也確實是需要認認真真想清楚的。

無論生還是不生,只要是理性和負責任的選擇,就都應該被尊重。

跟催生勸生比起來,更希望我們的社會能有更多舉措。

讓想生娃的人,能生得起,更能養得好。

如果你也認同,就一起點亮【贊】 【在看】吧。

──── 全文完 ────

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李月亮。高人氣作家,新女性主義者,扎實寫字的手藝人。以理性和智慧陪萬千讀者成長。新書《活得清醒》當當網熱賣中。微信公眾號:李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