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門歷史,看得人不寒而慄

2024年4月2日 15点热度 0人点赞

#精品長文創作季#

(宋晟 形象)

永樂二年,都察院中某位沒有留下名字的御史向皇帝朱棣上了一封奏疏,彈劾甘肅總兵宋晟,說宋晟在甘肅搞一言堂,專權專政,不僅不把地方官員放在眼裡,也壓根沒拿你朱棣當盤菜。

甘肅總兵,那就是甘肅地區最高級別的軍事長官,在當地只受巡撫節制,而且巡撫也只能節制他的部分權力,調動軍隊的大權可都在總兵的手裡。

御史說宋晟專權,這對皇帝來說其實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因為專權往往就帶代表着宋晟在地方上的權力已經大到了一定程度,成了本地的「土皇帝」,他不服管理也就算了,萬一起兵造反,那就是一場王朝大地震。

一般來說,作為最高統治者,接到這種彈劾,就算不把宋晟給殺了,那至少也要給他調動一下工作,不能讓他繼續在甘肅待了,然而,朱棣的做法很有意思。

在朱棣看來,宋晟專權不專權根本不重要,而且就算他專權,那也是正常的。

因為,宋晟這個人,從洪武年間就一直鎮守甘肅,朱棣還是皇子的時候,他曾經被朱元璋派到塞外去收拾蒙古人,那時候負責策應朱棣行動的,就是這個宋晟,因此他們很久之前還有一面之緣。

建文朝的時候,宋晟留守甘肅,朱棣即位之後,宋晟還是照舊負責甘肅地區的軍事活動,而且他一直以來乾的都很好。

(明太祖朱元璋 繪像)

可以說,這個宋晟真是大明朝一位冷門的寶藏將領,他前後四次出鎮甘肅,橫跨二十年,在邊地是威名赫赫,敵人畏懼是百姓喜歡,因此更深得朱棣的器重。

所以,在遭到御史彈劾之後,還沒等宋晟上疏辯解,朱棣先給他發了一道敕令,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之前我就跟你說過,你在甘肅凡事可以先斬後奏,因為這古來明君都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相信的人品,你肯定不會干壞事兒,所以我才放權給你,這御史彈劾你,你也不用見怪,因為御史就是干這個的,反正我肯定是不會懷疑你的,你就好好干吧。

您看,這朱棣給宋晟的敕令,語氣簡直如老大哥一樣如沐春風,但是宋晟看完之後,卻是驚出一身冷汗,渾身都濕透了。

聰明人看信息,看的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要品一品沒說出來的。

皇帝說,我相信你,所以我才放權給你,這句話的意思是,無論你在甘肅是否獨斷專行,專權專政,你都要知道,這權力不是你自帶的,也不是自己製造的出來的,而是我朱棣賦予你的。

那麼既然這權力是我朱棣賦予你的,我就隨時都可以收回來。

這話是什麼意思?意思是讓宋晟明白自己的身份地位,我捧你,你是個光鮮亮麗的玻璃杯子,我不捧你,把你給摔了,那你就是滿地狼藉的玻璃碴子。

皇帝又說,御史雖然彈劾你,但是你不要把這事兒放在心上,那麼言外之意就是,你不把這事兒放在心上,那我朱棣可在心裡記得這件事兒,我手裡可有你的黑賬,而且你的一舉一動都有人監視,所以你更要規范你自己的行為。

(明朝御史 藍衣)

這帝王心術,高深莫測,如果宋晟是一般人,他也許心安理得的回復個收到就完事兒了,那麼很有可能他將不會見到第二天的太陽。

但是,宋晟畢竟歷經三朝,他不是一般人,而是一個擁有豐富政治頭腦的軍事家。

所以,看完朱棣的敕令,他表現的誠惶誠恐,仿佛自己犯了死罪一樣,立刻就要自行解除所有職務,回京述職,親自和皇帝解釋這事兒。

要知道,其實宋晟根本就不專權,他也沒有什麼污點,他完全可以不做任何解釋。

但是,他不得不解釋。

因為,這就是君臣之間的較量。

朱棣以退為進,他假意安慰宋晟,實則是在試探宋晟的態度,而宋晟也以退為進,他給出了朱棣想要的態度,他沒有認同朱棣對自己的寬慰,反而一力攬下了自己的罪責,聽憑皇帝發落。

而只有以這樣卑微的態度示以君王,才能讓朱棣稍微放鬆下他高度敏感而緊張的神經。

在得到了宋晟的回信之後,朱棣則又輕描淡寫的說:

西北地區的邊防都是你負責的,你責任重大,沒事就不要總是往回跑了。

而直到這一刻,宋晟才算是安全了。

(明成祖朱棣 繪像)

然而,更加可怕的是,也許這一切只是宋晟腦補出來,朱棣就是表里如一,皇帝就是真的如此信任他,那麼他其實就純屬多此一舉。

但是,處在那個位置上,他寧願去多做補救,也絕不會鋌而走險。

朱棣調理武將很有一套,那麼他對文官又會有什麼樣的手段呢?

永樂十九年,朱棣打算遷都到北京,而且那個時候北京紫禁城已經蓋的差不多了。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因為剛剛建成紫禁城的時候,皇家宮殿的避雷措施不太好,有天下大雨,電閃雷鳴,雷電擊中建築,就把三大殿,也就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給點着了。

紫禁城失火之後,戶部主事蕭儀向朱棣上了一道奏疏,中心思想是批評朱棣遷都。

永樂遷都,在當時一直很有爭議。

明末清初有個文化大儒,名字叫做黃宗羲,他就曾經提出過一些角度奇特的看法。

黃宗羲認為,明朝遷都北平兩百年的時間里,英宗時有土木之變,代宗時兵臨城下,武宗時陽和被困,嘉靖年間,邊關騷亂不說,京師還被圍了,到思宗崇禎的時候京師又年年戒嚴...

反對者認為,遷都北平其實是把明朝的北方防線向內收縮,兵力也集中在了京師,宣宗的時候又放棄了開平三衛,這等於是出了長城就再也沒有明軍主導的大型兵力布控了,說白了,這是縱深不夠。

(深宮 側影)

大面積的戰略縱深,它可以讓明軍在軍事活動中有更高的容錯率,又更加充足的喘息時間,也正是因為缺少戰略縱深,當年英宗前腳在土木堡折戟沉沙,後腳京師就告急了。

這個蕭儀啊,他是江西人,從某種程度上他代表了江南官宦和士子們的一種反對態度。

當然,之所以反對遷都,也許不僅僅是出於軍事意義上的考量。

以前南京是都城,那麼他們本地人就擁有更加熟悉的政治土壤,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肯定是不願意遷都到北京去的。

所以,蕭儀上疏批評朱棣,說紫禁城着火就是上天示警,是皇帝你貿然遷都惹怒了上天。

封建帝制時代,統治者鼓吹皇權神授,說皇帝是神的使者,執行的是上天的意志,反正皇帝對子民們是這麼說的,至於他們自己到底信不信,那兩說。

可在朱棣看來,三大殿失火完全是自然災害,蕭儀非要把這事兒和遷都劃上等號,很明顯就是在阻撓自己的國家大計。

所以,朱棣十分惱怒,他二話不說就把蕭儀給殺掉了。

能在朝廷里直接給皇帝上疏的,那都是帝國精英,是多年培養出來的人才,可禮部主事畢竟不是什麼大官兒,而且對朱棣來說,弄死一個蕭儀,還能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有這麼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誰還敢頂風作案。

您別說,還真有,這個敢為天下先的人,是翰林侍讀李時勉

李時勉,江西吉安人,做翰林侍讀之前,在朝廷里擔任的一直都是中下級別的官員,性質和蕭儀差不太多。

(李時勉 繪像)

蕭儀死了沒多長時間,李時勉就又給朱棣上了一封奏疏,中心思想還是在說朱棣貿然遷都是不對的。

史書沒有記載這封奏疏具體寫了什麼,但是可以料到,一定是筆鋒相當之狠辣,言辭特別之無情,因為朱棣看完之後直接就紅溫了,皇帝當場暴怒,儀態盡失,甚至把奏疏都給扔到了地上。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後來海瑞罵世宗「嘉靖嘉靖,家家干淨」的那個畫面,估計和朱棣這時候的心情也差不多了。

人生在世,誰不畏懼死亡?尤其是那種毫無意義的死去。

當年宋晟被朱棣調理的汗流浹背,不是因為他怕死,而是因為他寧願死在戰場上,也不想死於政治陷阱。

但是,文官和武官不同,因為文官好像天生不怕死,不管是有意義的死去還是沒有意義的死去,他們都不怕。

他們不僅不怕,他們更巴不得被朱棣杖斃於奉天殿上,這樣自己正好名留青史。

之前上疏的蕭儀已經死了,現在再殺一個李時勉對朱棣來說其實真的無所謂,以朱棣之心計權術,想要「合法化」的殺掉區區一個翰林侍讀,那實在是再容易不過了。

但是,朱棣是誰,他是什麼樣優秀的帝王,他之所以能得到後世如此之高的評價,就是因為他並不以可以掌握臣下們生殺予奪的權利為能事,他要做的,是合理的判斷臣子們的目的性。

(烈烈皇權)

而通過李時勉的奏疏,朱棣看到了李時勉剛正耿直的一面。

因為,李時勉的奏疏不僅僅是為了批評而批評,這個小小的翰林侍讀字字珠璣,還寫下了不少明王朝發展和生存過程中所面臨到的一些問題,而且還樁樁件件切中要害。

人家這是跟你掏心掏肺啊。

所以,朱棣發完了脾氣,他又把奏疏拿起來看了一遍,看完還不算,皇帝還把奏疏中的大部分內容都准予改進或施行了。

當然,不包括遷都問題。

做帝王,要懂得恩威並施,因為朱棣明白,帝王的權謀心術不代表他治國的水平。

如後世之世宗朱厚熜,堪稱皇帝圈智商頂尖,但終生陷於黨爭和權謀之中,他的智力也許是高級的,權術也許是成功的,但是為君一任,他卻是失敗的。

朱棣不同,因為他能真切的感受到,李時勉的所作所為不是為了針對自己,也不是為了阻撓遷都,而是慨然以天下為己任。

而對於這樣的人,任何的權術陰謀對他來說都沒有作用,貴為一代君王,永樂大帝,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坦誠相待。

當然,前人不知後人之事,後人不知前人之思,朱棣也不會想到,多年之後,李時勉會因為在朝會上公開指責仁宗好色,而被一貫以寬厚賢德的朱高熾,給打了個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