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春山,小心蜱!這些防病核心知識速覽

2024年4月6日 20点热度 0人点赞

三月天,上春山。踏青、放風箏、露營好不樂乎!可要注意,隨着天氣轉暖,草木蔓發,蜱蟲也進入活躍期,每年蜱蟲奪命的悲劇讓人唏噓不已。蜱是一種可傳播多種疾病的媒介生物,可引起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等多種疾病,危害很大,一定要注意防範。江蘇疾控發布提醒,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皮膚,應盡快將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如無把握,應盡快前往醫院尋求專業處理。

症狀:連續高熱可達10天以上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是一種由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蜱叮咬傳播,以發熱、血小板白細胞減少為主要特徵,常伴惡心、嘔吐等消化道症狀。高齡、免疫力低下、或合並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易於轉為重症甚至死亡,應及時就醫。本病是一種新發傳染病,目前尚無疫苗也無特異性治療手段,及時對症支持治療可減少重症和死亡。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早期臨床表現主要為發熱、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多數40歲以下年輕患者預後良好。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多在38℃以上,可達40℃以上,熱程可長達10天以上。伴乏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等,部分病例有頭痛、肌肉酸痛、腹瀉等。常有頸部及腹股溝等淺表淋巴結腫大伴壓痛、上腹部壓痛。

多數年輕患者預後良好,少數既往有基礎疾病、老年患者、出現精神神經症狀、出血傾向明顯、低鈉血症等患者可出現意識障礙、皮膚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和呼吸衰竭等多髒器功能衰竭死亡。

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

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的傳播途徑包括蜱叮咬傳播和接觸傳播。

(1)媒介傳播(蜱叮咬):蜱是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病毒的主要傳播媒介,蜱叮咬是該病傳播的主要途徑。

(2)直接接觸傳播:無有效防護下,接觸患者及病死患者屍體血液、血性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可導致感染發病。流行區貓、狗等寵物及羊、牛等家養動物是蜱的重要儲存宿主,密切接觸可增加感染的風險。

該病在我國分布廣泛,以散發為主,具有地區聚集性,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遼寧、江蘇和浙江等省份的山區、丘陵地區。全年均可發病,但具有明顯季節性,多發於春夏季,發病高峰集中在5-7月,不同地區可能略有差異。

不同年齡人群均可發生感染。在有疫情發生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區生活、生產的居民以及赴該類地區戶外活動的旅遊者感染風險較高。

一旦被蜱蟲叮咬,切不可用手來拔

首先要減少暴露機會。應當盡量避免在蜱類主要棲息地如草地、樹林等環境中長時間坐臥。如需進入此類地區,應當注意做好個人防護,穿長袖衣服;扎緊褲腿或把褲腿塞進襪子或鞋子裡;穿淺色衣服以便於查找有無蜱附着;不要穿涼鞋;不要在草地、樹木上晾曬衣物。值得注意的是常溫水清洗衣物並不能殺死蜱,可通過烘乾或高溫水清洗去除附着的蜱。

第二,戶外活動前防護。蜱活躍季節,進行園藝、採茶、放牧等農業林業牧業活動前,可使用含有0.5%氯菊酯的產品處理衣物和裝備。

第三,進入室內前檢查蜱。蜱可附着在衣服和寵物進入室內,要仔細檢查外套、背包和寵物,發現蜱應及時清除。蜱常附着的部位主要在手臂下方、耳朵內側和周圍、毛發之內或周邊、肚臍內側、膝蓋後側、腰部、腿根部等。進入室內兩小時內淋浴可降低蜱傳疾病風險。

一旦發現有蜱已叮咬皮膚,應盡快將蜱取出,但不可用手直接碾碎或拔取,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傷皮膚,或將蜱的頭部留在皮膚內,宜用尖頭鑷子等工具貼近皮膚夾住蜱口腔部,垂直拔取,取出後,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處理,並自我觀察身體狀況兩周。一旦出現發熱、惡心、腹瀉、食慾不振等疑似症狀或蟲咬傷口體征,應及早就醫,並告知醫生相關暴露史。

特別提醒:出血患者應隔離治療

有咯血、嘔血等出血表現的患者應隔離治療,醫務人員和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與患者血液、排泄物等直接接觸。

疑似病例,應及時就醫,盡早診斷,臨床診斷和確診病例應住院治療。具有咯血、嘔血等出血表現者應隔離治療。疾病早期無出血等臨床表現,引起人間傳播的風險極低,日常接觸不會造成傳播。

診斷後,醫護人員、患者的陪護人員應加強個人防護,避免在無有效防護的情況下,接觸感染急性期的患者、重症患者及病死患者的血液、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若不慎接觸,應及時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觸粘膜部位(口唇、眼睛、鼻孔等)。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於丹丹

校對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