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萬紅軍被30萬敵軍追擊,19歲戰士獻一計,毛主席:軍中有神人!

2024年4月6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糾正了博古、李德的錯誤指揮,決定渡過烏江去建立川黔邊新根據地。


「橫走天下路,難過烏江渡」,烏江乃天險之地,僅僅河面就寬200多米,而且江流湍急,兩岸還是懸崖峭壁,幾千年來,都沒能建起一座大橋。

烏江

前有烏江攔路,百公里外,30萬敵軍正在集結,若不能迅速渡江,後果不堪設想。沒想到,竟有人出了一個好主意使我軍3日內渡河,連毛主席都直夸「軍中有神人」!


這個神人是誰?


烏江天險攔路虎

當時我軍的情況,真的是萬分危急!


自從1934年10月紅軍開始長征,已經先後沖破了蔣介石的四道封鎖線,粉碎了他想要圍殲紅軍的企圖。但,這個代價也是巨大的,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已經只剩下3萬多人了,這其中損失最慘重的一仗,就是強渡湘江湘江戰役,一仗紅軍折損5萬多,湘江的水,都因此被染紅。

這次3萬多如果對上30萬敵軍,還是在毫無退路的烏江之岸,後果可想而知,恐怕革命的火種都將保不住。濃霧彌漫視野不佳,但紅軍曾向對岸試探性開火,沒想到很快就槍聲大作。


可以確定,對岸,敵人還留有兵力在渡口把守。


烏江,各方面都比湘江戰役的情況更為險惡。便是有船,按當地人的說法,也要大船、好天、好船夫,三者缺一不可。而附近的船隻,早已被敵軍破壞干淨,1月份,又正是數九隆冬的惡劣天氣。


但情勢危急不等人,烏江再險,也要強渡,否則等追兵趕到兩岸夾擊,就更沒有活路了。

渡江先遣隊,是紅一軍團二師四團,一營三連的連長毛振華,帶領着7名水性最好的戰士准備出發,團長耿飈敬了他們每人一碗烈酒,喝完之後,這8名勇士便縱身跳入了湍急的烏江之中。


8名勇士,在距離對岸不遠時被鎮守的敵軍發現,雙方交火,第一次強渡失敗,還犧牲了一名戰士。


本來,若毛振華等8名勇士能夠強渡成功,那麼就能在對岸建立一個灘頭陣地,還能帶一條纜繩過去,這樣有纜繩的幫助,工兵部隊可以吊着纜繩架浮橋。


現在這個方法失敗,紅四團又決定偷渡。這次是18名勇士,還是毛振華帶隊,他們駕駛着3隻木筏出發了。

本來烏江就水流湍急,夜裡又霧氣濃重看不清楚,這三隻竹筏,有兩只都剛下水沒多久就翻入了江水中,還有一隻被水流沖散迷了方向,也沒能到達對岸。


第二次渡江,又宣告失敗。


兩次渡江失敗,接下來,就只能寄希望於架橋了。


紅一方面軍工兵連長王耀南,是部隊里出了名的「工兵專家」,他負責架橋任務。自從軍以來,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就沒有他完不成的任務,「工兵王」、「爆破王」就是他的稱號,但到了烏江岸邊,他卻是倒吸一口涼氣!

開國少將王耀南

「根據消息,薛岳的10萬先頭兵已經出發,架橋一定要迅速,否則就會落入背水作戰的局面!」


2日拂曉時,軍委副參謀長張雲逸趕來視察,催促要快點架橋。對此,王耀南只能望江興嘆,4米每秒的流速,沒有船隻沒有工具,橋怎麼架?本來還指望江邊能有點廢棄船隻用用,但現在早就被敵人給燒了個干淨。


橋架不起來,張雲逸便來詢問情況,王耀南只能實話實說,眾人聽了,難免一陣嘆息,這可怎麼辦?


沒想到,這時候竟突然傳來一個聲音說:「王連長,這到處都是材料,你怎麼說沒有呢?」


軍中神人石長階

聽聞聲音,眾人忙看救星一般望過去,王耀南更是大喜,忙問道:「材料在哪裡?」


說話的,是19歲的小戰士石長階,他指了指岸邊的竹子,說「竹子不就是材料?」


王耀南的眼神隨即又暗淡了,竹子是材料,他當然知道,沒有那麼多繩索,只有竹子怎麼用?


「只有竹子就夠了,竹子能做竹排,竹篾可以做篾繩,這樣我們將竹排用篾繩連起來,就能做浮橋。」

石長階解釋說,竹篾在水裡泡泡,就會柔軟又結實,是能夠編繩子的,這些篾繩也能做篾索,而且他們在水裡越泡越結實,根本不用擔心。


王耀南聽完大喜,立刻開始安排戰士們去砍竹子,開始行動起來。


烏江岸邊,有大片的竹林,有很多是當地老百姓種植的,王耀南再三交代戰士們,砍了誰家的竹子,一定要給別人錢,不能白拿老百姓一針一線。


石長階也是一名小工兵,他與千千萬萬的紅軍戰士一樣,為了保衛國家而入伍,除了他念過私塾有點文化以外,找不到更多關於他的記載。


供三萬人過的浮橋,砍竹子、扎竹筏、架橋,都是大工程,需要很多的人力。而且因為竹排的浮力不達標,為了穩妥,這個浮橋的設計是需要三層竹筏疊加的,這就更加大了工程量。而且根據消息,追兵將在20多個小時內趕到,短期出大活,任務量更是緊急。

石長階也加入了浮橋的修造,還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人手不夠,王耀南讓人拿錢在附近村子裡找到了許多老百姓來幫忙,他們生活在江邊,也都是製作竹筏的能手。


聽說紅軍有困難,很快便有數以千計的百姓趕了過來幫忙,而且彭老總也特地又調撥了2000戰士來支援。就這樣,轟轟烈烈的造橋建設便開始了,砍竹子的、削竹篾的、搓繩子的,每個人都忙得滿頭冒汗。就這樣,總算造出了足夠數量的竹排,下一步就是連接造浮橋。

就在這關鍵的時刻,又出了問題。因為造船人數眾多,被對岸守衛渡口的黔軍發現了,他們在仔細偵察之後,發現我軍竟是在造浮橋,於是立刻開始出動阻止。


橋還沒有造好,敵人已經開始了瘋狂的掃射,我軍只能在槍林彈雨中繼續架橋。很快,就有戰士中彈倒下。


為了使浮橋順利建成,數百個紮好的竹筏,被推進了烏江,紅四軍團決定派突擊隊搶渡。只有頂住對面的火力,打出一個灘頭陣地,浮橋才能順利完工。

在槍林彈雨中,紅軍忙着架橋和搶渡,每一個人,都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石長階更是憂心如焚,他最擔心敵人的子彈打中閥子,一旦閥子破爛散架,這座浮橋就有了很多安全隱患。寒風刺骨江水如冰,石長階在浮橋上忙個不停,他一會兒在竹筏上固定橋面,一會兒又下到水裡去牽拉繩索,穩固橋墩


許多戰士都受傷了,還在強撐着架橋,有人犧牲了,就有其他戰士趕快頂上空位。敵人猛烈的炮火,也阻止不了紅軍架橋。


就在對岸囂張不已時,紅軍主力趕來,紅一軍團的炮兵連連長趙章成,用迫擊炮,將三顆炮彈精準投向了對岸的碉堡。

黔軍的碉堡被毀,在他們的哀嚎聲中我軍開始反攻,搶渡的突擊隊突然殺出,奪取了陣地。紅旗插上了烏江對岸,烏江歷史上的第一座橋,也就此誕生。


搶渡烏江,打通了我軍通往遵義的道路,也是長征以來的首次勝利,這次勝利對我軍來說可謂生死攸關。


後來,毛主席也聽說了石長階獻計修橋的事,他大贊「軍中有神人」,還將王耀南喊了過來,問他說:「36個小時就修一座橋,了不起,這個石長階他人呢?」

毛主席這一問,讓王耀南雙眼含淚,因為石長階,他在水裡固定橋墩時,被流彈擊中心髒,犧牲了。


血染烏江,英魂長眠,這個聰明的小戰士,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9歲,留在了烏江湍急的水流里。


願以我血獻厚土,換取神州永太平。我們今天的太平盛世,正是革命先輩們用鮮血換來的,向石長階致敬!向所有的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