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熬過的夜,再也補不回來了

2024年4月8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文 | 《中國科學報》記者 張楠 李子鋒

「熬夜黨」都知道熬夜傷身,也很想知道,那些熬夜的「傷」能不能靠「補覺」的方式減輕一些,對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副院長孫洪強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指出,偶爾熬夜不太會影響第二天工作,但補覺不能代替正常的自然睡眠,所以「能不熬就不要熬」。

對於時下流行的「新玩法」——「控夢」,孫洪強表示,目前的臨床實踐中基本沒有進入多層夢境的案例,但有可能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清醒夢的訓練,以對一些心理障礙進行干預。

盜夢空間」不建議嘗試

睡覺離不開做夢。「控夢」是近年在社交平台上越來越被關注的一個詞,不少網友討論控制夢境的技巧乃至工具,彼此分享練習的成效。

甚至有人稱自己能像電影《盜夢空間》描述的那樣,從清醒進入多層夢境。

由於「夢」的神秘屬性,不少網友對「控夢」躍躍欲試。

事實上,這並非一個新概念。

心理學上將能意識到是在做夢甚至主導夢境的情形稱為「清醒夢」(lucid dream),由哲學家Celia Green在1968年首次提出。後有科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用科學研究的方法,揭示了清醒夢和快速眼動睡眠(REM)之間的關系。

至今已經有很多關於清醒夢的研究,它甚至可能成為一些心理障礙的輔助治療手段,例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在治療中,醫生通過標記某種不好的感受,幫助病患在夢境中減輕痛苦,並讓他們以更積極的情緒醒來。」孫洪強解釋。

但像電影中那樣,清醒地進入多層夢境,孫洪強表示「很難激發」。他從醫多年,偶有病人「可能」進入了夢中夢的場景。

清醒夢也有風險,比如讓人質疑現實、產生一些睡眠心理問題。孫洪強建議,如有需要,可以咨詢相關醫生或專業人員。

補覺不能代替自然睡眠

年輕人是熬夜的主要群體。根據中國睡眠研究會日前公布的《2024中國居民睡眠健康白皮書》,我國居民整體睡眠質量欠佳,同時,「00後」已成熬夜主力軍。

偶爾熬夜以後,第二天的補覺最好能在中午前完成,以免影響當晚睡眠,但孫洪強強調,補覺不能完全代替正常的自然睡眠。

長期熬夜睡不好覺,可能產生睡眠障礙,更會導致嗜睡、精神不振、產生焦慮、抑鬱情緒,以及內分泌紊亂、血壓血脂異常、免疫力下降、脫發、衰老加速,並有可能促進包括腫瘤在內的疾病的發生發展。

「睡不着、睡不夠、睡得多,都是睡眠障礙。比如有種疾病叫『發作性睡病』,就是『睡得多』的。」每年高考後,孫洪強都會接診一些控制不了自己,在考場上突然睡着的考生。

還有一種主觀性失眠,也稱矛盾性失眠,病人感覺自己幾十年都沒睡着,實際上多導睡眠監測的結果提示睡眠質量良好,也沒有出現呼吸暫停障礙或者周期性肢體運動障礙等症狀,就是發生了睡眠感知異常,這是「睡不着」的。

面紗何時揭

迄今為止,睡覺和做夢對科學家來說也是很神秘的事情——我們是怎麼睡着的,又是怎麼醒來的?我們為什麼會做夢?睡眠障礙的機制是什麼?

這些基本問題都還對人類蒙着面紗。目前,學界關於睡眠與記憶、認知功能、精神心理健康的相關研究進展較多。

對於睡眠障礙,除了傳統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外,目前還有數字認知行為療法,以及通過腸道菌群進行干預的治療手段。

如今,睡眠問題不僅是醫學問題,還已經成為影響人民健康、工作效率、家庭幸福、社會和諧的社會問題。

為了從源頭上解決問題,今晚,爭取早點兒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