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鎮巴黎壩油菜花十看

2024年4月10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快節奏的時代不能成為走馬觀花的理由,因為這很可能是本末倒置——我們做事走馬觀花而帶快了節奏。一日看盡長安花,那畢竟是得意忘形的輕佻和草率。真正的看花,還須得靜下心,至少得有些人或一些人的一些時段里,靜下心來琢磨反思。

花有意,才開,看你怎麼讀。

油菜花也一樣,特別當我們想給她的花開辦個節的時候。

近期在黎壩的油菜花節盤桓,花感十足,進而成文,曰《黎壩油菜花十看》。


一是從社倉遺址看

《定遠廳志》載:嘉慶二十二年同知馬允剛建在黎壩建巡檢署,道光二十三年垮塌,於是在舊址改建社倉。古代的「社倉」是指在鄉村地區設立的一種特殊的糧倉,其主要目的是預防荒年、保障糧食供應和進行社會救濟,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可以建,其所處當有糧產之豐,收儲之便,人丁之盛,交通之利。作為鎮巴西部糧倉的黎壩有幸承此重任,社倉直到1949年後成為公社糧站。

遺址就在黎壩鎮鎮政府北三百米處,四周油菜花海環繞,看花之餘,不妨去看看殘壁斷垣的社倉遺址。

花為形,食乃本,這才是黎壩油菜花的本源之美。


二是從文人騷客詩中看

據《定遠廳志》載,嘉慶八年(1803)在黎壩設巡檢,地址就在鎮政府北的社倉,遺址尚存。

在歷任巡檢中,最有名的莫過於陳慶怡。他是浙江會稽人,道光十二年(1832)任黎壩巡檢。善吟詠,著有《睛日新館詩草》,編輯《廳志稿》。

「柳從簡水灣頭綠,天向巴山頂上青。」(《草亭醉中作》)靜水灣畔,翠綠依依,巴山在藍天的映襯下格外響亮——這當是油菜盛開的時節。

「村夫伴花宿,山猿向月啼。」(《夜坐》)村莊里的農人伴着油菜花香入眠,山林間的猿猴對着皎潔明月發出陣陣啼鳴 ——油菜花開的月夜,何其美妙。

「草色潤簾波,濃雲墨似磨。風真有態,雨好不嫌多。」(《詠雨》)草色浸潤着窗簾紋波,濃密的烏雲如墨般凝重。風兒仿佛真有其靈動之態,連綿的雨絲也顯得如此恰到好處,毫不令人厭煩——好一幅油菜花開的春夜喜雨圖。

試想,在歷史的時空中,一處沒有美妙詩詞流傳的油菜花海,那是多麼遺憾。黎壩何其幸也,花香中氤氳着悠悠的文化的氣息。


三是從明義亭子看

黎壩有一座很有名的亭子,在關門埡口入壩處。這是當地鄉民為紀念一位義士於明代樹立的。

碑文多有不辨,據口口相傳的故事說,這位劉處士殺死了一位悍匪,官府要表彰他,他卻以為自己殺了人,官府要捉拿他而就此逃亡,並一直未歸。後來,人們為此立碑。

不管是他的衣冠冢,還是那通碑文漫漶的石碑,抑或近年新建的亭子,無疑,這是人們對英雄的尊崇。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金燦燦的油菜花海簇擁的紅色碑亭,不再是一處簡單的景觀,而是沉甸甸的道義;一桶桶釅釅的菜籽油養育的不再是皮囊草芥,而是道義的化身和精靈。

明義亭註定是來給美麗的油菜花點題立意的。


四是從范家窩塘看

要從高處看黎壩的油菜花,一般會從大關門埡口,或三處亭子上面,或直接高空無人機俯拍,很難想到范家窩塘。

筆者也是前幾年和駐村隊員朱老師進行蘇區調研而無意中到達的。

范家窩塘在黎壩西南通往當年紅三十三團營駐地的木竹寺的半山腰上。1933年前後,周邊洋魚塘、蘇家坡等多處鄉蘇、村蘇被打垮後,都陸續撤退到這里,進而建起了范家窩塘區蘇。此處背靠黎壩最高處海拔1600米的木竹寺,有紅三十三團庇護。放眼,可將黎壩春天的一壩油菜花海,或秋季的千頃稻穀盡收眼底。

如今,這里荒無人煙,只有區蘇駐扎過的草房垮塌後的遺址和荒草中的熊大邦幾位烈士的墳塋。但奇怪的是,這窩塘有一塊的油菜花,在因為山高而草木依然枯萎的三月,成為整個窩塘的亮色,格外刺目。

探尋中出人意料地發現一戶姓徐的人家。他說他七十多歲了,有個老伴。他有點殘疾。他是個能人,種這些油菜花耕地時,他用的是拖拉機。

我們爬上來都用了大半天,朱老師問他,拖拉機是怎麼上來的?

他說,先拆卸,再背上山,最後重新組裝。不止這,他還有脫粒機榨油機,都是這麼弄的。熊大邦烈士的墓,當年就是政府請他背的材料修起來的。木竹寺上面有很多戰壕,當年范家窩塘區蘇被敵人黑夜摸上來打垮了,死了好些人。

問他打算,他說會一直住在這,到死。這些事都少有人知道了,他在這,有人來了,他還能指認一下,說道說道。

范家窩塘的那片油菜花呀,一定是黎壩最動人心魄的存在。真希望她年年都能開,哪怕老人不在,變成野生的——因為,這花連接着過去和今天,更通向未來。


五是從對河子看

大家太習慣於規劃的現有路徑看風景。其實,有時得自己探一探。譬如,爬幾步坡,到對河子去看看。

對河子在柳營翠竹園的對面。其實對河子是相對的,以一條河——龍鳳泉形成的小溪——為界,站在各自的立場看,彼此為對河。

對河子有幾幢古香古色的民居,青瓦土牆,閣樓柱樑,青石院壩。院子後有幾株500年以上的參天古松,松樹下有黎壩大姓田家先祖的墓地。民間祖塋始建時,往往會栽種松柏,如此推算,這一壩的油菜花,最早的播種者是否正安守在這?他們一定會感恩後來者,竟然會將他們當年為了溫飽果腹的油菜,截取她開花的時段變成一個盛大的節日。

站在對河子,從古松婆娑的枝葉縫隙看黎壩油菜花的光影斑斕。

站在對河子,在古松雄壯的軀干側聽黎壩油菜簌簌的花開花落。

倉廩實而民知禮節,只有豐衣足食的人民才會歌舞節慶。這是先民的福德,也是黎壩的驕傲。


六是從毗鄰對比看

在同一區域,季節、時間、物候差別不大的情況下,油菜花在視覺上唯一有變化的就是地形地勢不同而帶來的變化。

從這個角度講,鎮巴的幾個油菜花區各有特色。如鹽場壩的寬闊開放,大池壩的高冷坦盪,漁渡壩的隨性散漫,平落壩的綿長續斷,李塘壩的水意彌漫……

相較而言,黎壩的油菜花海着實獨特,就像仙女張開的手掌,中間是最富集的花心,能一眼盡收;而五道半隱半藏的山溝的油菜花,就像她指縫間滑落的花溪花瀑,美不勝收;由此聯想,仙女那看不見的撥弄花海的玉臂,扇動花瓣引動蜂蝶的斑斕裙裾,還有她如油菜花燦爛華麗的笑靨……

黎壩油菜花海就是一幅「仙女散花」圖。


七是從村民眼中看

民以食為天,千百年來,我們在這壩上種植油菜,就是為了討口飯吃。至於油菜花,那是蜂和碟的事。我們只看花的成色,看花的成色只為菜籽的收成。

怎麼也沒想到,看油菜開花也能增加收入。唉,真可惜那些千百年來白白浪費了的花季。

如何讓黎壩的花開得好,籽結得繁,油炸得多,錢掙得富,房住得安,客來得頻,景變得美,是我們擺上桌面的問題。

菜農搖身花農的華麗蛻變,正在上演。


八是從遊客眼中看

文似看山不喜平,花似看文忌雷同。

黎壩的油菜花確實很美,但多是家家戶戶於自己的地里種植後呈現的原生狀態,有意識從旅遊的角度規劃,從設計創意引導,因整體造型而進行地塊取捨等,當破題而入。當然,這可能有一個市場調節的作用:當看花的收入大於菜籽的收入,那我們就只管花怎麼種好看耐看。否則,我們只圖增加面積,能種則種,以獲取最高的籽量。

花有限而創意無限。

譬如,我們沿着一條河流的走勢在兩岸種植,則花開時節,就是一條油菜花河。但大多城鎮的河流已被河堤砌得整齊劃一,而失去了自然的蜿蜒多變。

再譬如,當我們把一座小山丘全種成油菜,則花開時節,就是一處油菜花丘。但這樣的山丘權屬不一,耕地林地功能難異。

要實現這些,當有巧思妙想,也離不開挪騰遊走。否則,我們看到的就只是農民地里的油菜開了花。花隨地走,地因花變,否則就玩不出「花樣」。


九是從文事積累看

要把油菜花開變成一個旅遊的節日,僅僅依靠農民所種,地塊所產,自然所生的有限狀態是遠遠不夠的。

做一些創意設計建設十分必要。最好不要停留在為了應付一時之需而臨時搭建,包括使用材料的簡陋隨意,甚至是一次性消費。否則,隨着一個花節一個花節的推進,今日添建,昨日的已毀,明年新添,今日的已毀,永遠沒法累積固定化成體系的、前後相承的、豐富多彩的景觀。

同時,這種積淀,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維修保護,人為建設景觀的遞加拓展,還有軟文化的積淀。譬如,圍繞花節產生的攝影、繪畫、詩畫、文學作品,文創產品,標志性活動,穩定的程式等,從而增加豐富油菜花節的文化內涵,使之形成一種傳統。

注意,文化的生根落腳從來都不是通用符號的雷同移植,否則放在哪裡都是一樣的。要有老百姓認同的本土文化元素,熟知、認同與親和,才有教化傳承。

如何將花開的過程固化,逐漸積累油菜花節的文化內涵,應是長久的問題,否則我們只能選取花中最光鮮的一段把玩一陣,然後成為「菜花一現」。


十是從未來眼光看

黎壩是上天賜予的一方平疇沃土。基本農田定性和經緯定位,註定稻菜兩熟是不會變的。

給不給油菜花辦個節,春天,她都是要開的。

何況這里還有許多配套資源。歷史文化的積存,紅色蘇區的遺產,仙女撒花的地形,松柏遮覆的森林,梅蘭竹菊構成的民居,香甜可口的老田大米,還有一條已提上日程的高速公路。

黎壩的油菜花呀,想不讓人看都不行!

天下的油菜花大多一樣的,有什麼好看?但依然有人看,那一定就有得看!關鍵是我們看油菜花多是打發時光,走馬觀花。或陪媳婦兒看,或應朋友邀,甚至湊熱鬧,趕場子,找樂子……這時我們看到的,花非花,只是自己;但當我們用心看的時候,花是花,不僅是自己,還有花前花後的歷史,花天花地的哲學,花朵花籽的收成,花來花去的過程,花上花下的變化,花長花短的尺寸,花高花低的評鑒,花里花外的空間,花農花女的身份,花開花謝的季節,花朝花月的時光……

因為筆者看了黎壩的油菜花,便以此為例。有關看花,天下盡然。當看到她的美麗、她的內涵、她的精神、她的價值、她的問題、她的發展……

其實,黎壩的油菜花何止九看,還有十看,百看千看。

如何「看你千遍也不厭倦」,那還是要費些思量的,而這,可能才是油菜花節的最大魅力。

(特約評論員:梅冬盛)

來源:鎮巴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