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才子楊慎寫下一首千古絕唱,僅開頭兩句,便驚艷了歲月

2024年4月21日 22点热度 0人点赞

前言

你是否聽說過一個打小就被譽為"天之驕子"的人?他在少年時代就已經文思泉湧,驚艷京師,被當朝皇帝收為門生?這個人正是明代第一才子楊慎

然而,命運卻給了他一記重重的當頭棒喝。讓這位天之驕子最終背井離鄉,遠遭貶謫。你可曾想過,一個備受期望的青年才俊,在遭受如此打擊之後,會怎樣繼續他的人生征程?

一覽無余的才華

自幼出身名門,楊慎從小就沐浴在書香氛圍中。他的祖父楊春官,曾任湖廣提學僉事;父親楊廷和更是官拜禮部尚書大學士,可謂顯赫一時。在這樣家學淵源的薰陶下,楊慎自小就展現出了過人的天資。

小小年紀,大有大才根

7歲那年,楊慎已能識文斷字,對於詩詞更是如數家珍。11歲時,他已能作近體詩。12歲時,楊慎寫下"青樓斷紅粉之魂,白日照翠苔之骨"佳句,讓他的叔父楊廷儀都驚嘆不已:"即使是飽讀詩書二十載之人,也很少能寫出如此絕句。"

天資過人引高人垂青

楊家自然看重這個天之驕子,想方設法為他營造最好的學習環境。楊廷和不惜重金請來當時著名文人魏浚為楊慎講學。而楊慎的《黃葉詩》更是驚動了時任首輔大臣李東陽,他反復品味之後,做出決定,收楊慎為徒,親自指點。那一年,楊慎年方14歲

科場插曲暫時阻擋前程

學富五車的楊慎也並未陷於驕縱,他十分勤奮,每天的功課在他這里只需半天便能完成,其餘時間則用來寫作詩詞。公元1507年,才19歲的楊慎就第一次參加了科舉考試,原本只需考試,就能輕松高中狀元。

但不幸的是,考場意外燃起的大火,燒毀了包括楊慎試卷在內的多份試卷。就這樣,天之驕子的大展宏圖暫時陷入了一個小小的遺憾。

小插曲難阻大才子前程

但對於楊慎這樣的人來說,小小的挫折終究難不倒他。三年後的1511年,24歲的楊慎果然在殿試中一舉奪魁,高中狀元,成為當朝翹楚。有着如此背景,再加上過人的才華,朝野中人自然都對他寄予厚望,認為他定能成為宰輔之臣。

初入仕途便直言獻計

當時在位的明武宗正德皇帝,長期不務正業,整日沉湎於游獵等娛樂活動,絲毫不作為一名國家元首應盡的職責。

朝中大臣對此自然有怨言,而有志於匡扶社稷的楊慎也理所當然寫下《丁丑封事》奏章直陳武宗昏庸無為。起初武宗對此不以為意,直到後來楊慎一氣之下乾脆辭官謝世,他才略感震驚。

短暫退居幕後休養生息

武宗駕崩後,由嘉靖皇帝繼位。作為嘉靖皇帝的經筵講官,楊慎再次有機會接近新君,他藉此機會不遺餘力地勸說皇帝務必親賢臣遠小人,用人唯賢。

然而當時貪贓枉法的張銳、於經二人,身家豐厚,遭到嘉靖皇帝的網開一面。楊慎義正辭嚴,再次上疏斥責二人,並直言皇帝做法有失公允。嘉靖皇帝自是對此惱羞成怒,不允楊慎再為其講學。

大禮議引發君臣矛盾決裂

正當兩人關系已經很緊張的時候,突如其來的"大禮議"更是讓雙方的矛盾升級到了極致。簡而言之,這場爭議實質上是君權與相權之爭,皇帝堅持"天上地下唯我獨尊",而楊慎及其父輩則堅持按照禮制行事。

作為父親楊廷和的堅定支持者,楊慎自然是與大批同僚聯合,向嘉靖皇帝據理力爭,最後更是直接鼓動群情:"都說'文死諫武死戰',國家養士百年,此時不仗義死節,更待何時?"

然而事與願違,嘉靖皇帝並未領情,反而下獄楊慎等134人,並施以極重的廷杖懲處,最終將楊慎貶為雲南邊將。這一決裂,也讓楊慎這位當紅天之驕子的仕途陷入了低谷,從此走上了一條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

貶謫途中歷經艱險磨難

被革職貶謫的楊慎並非一路就能平安到達雲南,路上他更是遭遇了無數的艱難險阻。原來,在楊慎父親楊廷和秉公辦事的時候,得罪了不少人。這些人此時見楊慎一落千丈,自然是乘虛而入,伺機報復。

路遇暗算楊慎謹小慎微全身而退

果不其然,楊慎一路上便遭此伏擊,險些喪命。只是多虧他機警謹慎,才得以化險為夷。此後,楊慎一路上更是防範森嚴,小心翼翼,才得以歷經艱險順利抵達雲南。

創作《臨江仙》獲超脫心境

不過,恰恰是這段行走在生死線上的經歷,卻使楊慎有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徹大悟。在渡口,當他看到普通百姓在那談笑自在,吃喝玩樂時,突然意識到原來人生遠不是需要如此執拗較勁的。

從此,他的內心獲得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澹然超脫。因而,他在這樣的心境下,一口氣寫就了《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的名篇,驚艷了歲月。

詞中哲理探討滄桑人生

這首詞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開篇,頗有史書遺聞的豪邁之氣。當年英雄好漢縱然功勛卓著,到最後也不過是過眼雲煙。但楊慎並未止步於此,他又寫道"是非成敗轉頭空",似乎已對仕途得失瞭然於胸,大有一種浪淘沙的豁達。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即使世事艱難,大浪滔天,青山仍在,太陽仍會升起。這不正說明了世界本是常駐常新,無需過分計較嗎?

最後,當楊慎寫到"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般情景時,已然將重心轉移到了生活的平凡之美上。那些清淨自在的老人們,不正是楊慎希望自己能夠追求的人生境界嗎?

戍邊期間恪盡職守勤勉作為

抵達雲南後,楊慎並未因為遭此貶斥而意志消沉。相反,他如同寫在這首名詞中的一般,過着超然自在的生活。白天他盡職盡責地戍守邊疆,晚間則潛心著述,留下了不少大作。

曾為白族修史樹立功勛

更難能可貴的是,楊慎對於當地的白族並未抱有歧視,反而親自為其修史,留下了他們珍貴的文字記錄。在那個年代,能有如此開明的文人,實屬難能可貴。

關注民間疾苦勇於伸張正義

此外,雖然已是個戴罪之身,但只要發現當地官員和豪紳、貪腐壓迫百姓時,楊慎都會運用自己僅存的一點權勢,向上級進言進諫,呼籲停止此等行為。就這樣,當地修繕海門等勞民傷財的工程便遭到了中止。

更有一次,當他得知鳳朝文將要起兵反叛,為避免流血沖突,他親率百餘家人平定了這場動亂。由此可見,楊慎即便是一介戍邊之人,卻時刻掛念着百姓疾苦和國家社稷,勇於伸張正義,可謂忠心不二。

遺憾英年早逝未獲昭雪

可惜,嘉靖皇帝在位期間一直未有赦免楊慎的打算,直到1559年,72歲的楊慎在積勞成疾中離世。臨終時,他留下"臨終不敢先人,見義不敢後身"的遺言,以此鞭策後人,希望大家能像他這樣有操守,有擔當。

而嘉靖皇帝據說得知這個消息時,才暗暗鬆了口氣。由此可見,人們對楊慎實在是太忌憚了。不過,這恐怕也正是這位才子享年不過72歲就離世的一個原因。

結語

從楊慎的一生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位文人雄才大略的風采,一位忠臣孤直勁的操守,更可以看到一個超脫寧靜的人生智慧。當然,若說他一生毫無遺憾,恐怕也是說不通的。

沒能盡顯身手施展才華,年富力強就英年離世,不得不說都是他的不幸。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承認,一個人的人生價值並不能只用地位高低和成就大小來衡量。楊慎就是最好的一個例證。

哪怕是遭人冷遇,卻仍能超然物外,以大智大勇觀照世事人生,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正如這首千古絕唱所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也許,這就是他最寶貴的一筆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