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發起滅六國之戰時,為何六國不合縱抗秦,反而被依次滅掉?

2024年4月9日 16点热度 0人点赞

戰國時,六國曾多次合縱抗秦,以圖存。

但是,在秦最後發起統一六國之戰時,六國卻似乎是「排着隊」讓秦國一個一個滅掉,始終沒有聯合起來做最後的反抗。

這是怎麼回事呢?

最後一次合縱攻秦

前241年,山東各國進行了最後一次合縱。

當時,六國中,除了早已經「退群」的齊國外,趙韓魏楚燕皆出兵參與。

此次合縱,以楚考烈王為縱長,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主持合縱事務,由趙國名將龐煖為統帥。

此次,合縱軍沒有再攻函谷關,而是繞到蒲阪,直擊秦國腹地。

當聯軍抵達蕞時,遭到秦軍反擊,「諸侯兵皆敗走」。

於是,這最後一次合縱,就此失敗了!

此時,距離秦統一的首戰滅韓之戰不過10年!

難道,10年前,諸侯能能合縱去攻秦,那麼,10年後,諸侯們連相互救應都做不到嗎?

最後時刻的六國,有聯合圖存的實力嗎?

到了這個時候,即便六國合縱,也是無力幹掉秦國的。

但是,如果六國聯合起來,是不是連圖存的機會都沒有呢?

如果只「算數」,顯然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尤其是當時的趙國和楚國,還是有相當實力的。

秦攻趙,兩次為李牧所破,最後以離間計除掉李牧才能滅趙。

秦攻楚,李信率二十萬大軍尚被楚所破,最後要王翦率領傾國之兵才能滅!

所以,假如看紙面實力的話,六國如果合縱,雖攻秦搞不出什麼名堂,但是有圖存的可能的。

那麼,秦滅各國時,大家為什麼不但沒有全部聯合起來,甚至連小規模的聯合,比如兩個諸侯,三個諸侯的相互救應都沒有呢?

通過蠶食,完成了對合縱國的分割包圍

此時,雖然六國都還在,但是,真正有能力出來救一下別人的,只有三國:齊、趙、楚。

這個時候的齊國,懶得說他,反正已經「退群」了。所以,合縱的脊樑,就是趙、楚兩國了。

而趙、楚兩國,單獨拉出來,也不具備救人的能力,只有兩者聯合,才能成勢!

所以,合縱的關鍵是三個國家:魏楚趙。

趙國楚國有實力,但一個在南,一個在北;魏國實力遜一些,但在中間,正好做「連接器」。

所以,在地緣上化解合縱,關鍵是要通過攻魏,徹底隔絕趙、楚兩國!

只要隔絕了趙楚兩國,就可以打掉「合縱之脊」,抽掉合縱的脊樑骨!

前241年,各國之所以發起最後一次合縱,是因為:那確實是他們最後一次合縱的機會了!

在前一年,也就是前242年,秦國趁趙、燕交戰的時機,大舉進攻魏國,連續攻占酸棗、雍丘、山陽等二十餘城,建立東郡。

如此,秦國的領土直接與「永久中立」的齊國接壤,初步隔斷了趙、楚的聯系,完成了對韓、魏的三麵包圍。

在前241年最後一次合縱結束後,秦國進一步抓緊發展,以徹底從地緣上破壞合縱!

前240年,秦國攻占了趙國中山地區的龍、孤和慶都,有攻取了魏國的汲,隔斷了趙國與魏國的聯系。

隨即,秦國又攻占了魏國的首垣、蒲、衍氏,迫使魏國臣服於秦,並奪取了濮水以西的大片齊國故地。

如此,此時,秦國事實上已經對合縱各國在地緣上完成了分割包圍:秦國把韓魏兩個圍在中間,楚被隔在南邊,趙、燕被隔在北邊,還有個「永久中立」的齊國在東邊待着。

所以,此時,除了韓魏能相互救應;燕趙能相互幫助外,其他諸侯要救別人,只有先攻堅擊破秦國的一些地方,才可能去救!

如此,合縱的形勢,在地緣上就已經被破壞了!

內部瓦解

同時,為了進一步從源頭上瓦解合縱,秦國還採取了「內部瓦解」之法。

1、收買與暗殺。

秦國派人以重金收買各國位高權重的大臣。

如果願意接受金銀並合作的,秦國就繼續以重金賄賂。

如果不願意合作的,秦國就派人暗殺!

如此,經過一番操作,各國當時皆是「親秦派」(實際上是「拜金派」)當道。

2、積極外交,破壞合縱。

同時,秦國又讓姚賈等人,攜帶金銀珠寶游說各國,離間各國關系。

比如,當時,魏趙楚燕四國曾策劃過一次合縱,但被姚賈以外交化解。

其實,都到這個時候了,如果不是六國此時皆昏君奸臣當國的話,秦國靠外交也是無論如何不能分化、瓦解這些諸侯的。

沒辦法,天亡六國,這個時候齊刷刷的奸臣昏君當國···

都「沒辦法」的六國

這個時候的六國君臣,確實是都沒辦法。

1、齊國。

齊國已經「躺平」很久了。

齊王建即位後,繼承了母親君王後「事秦謹」的政策,毫不動搖。

而權臣後勝又收了秦國賄賂,排擠賢良,這等於是給「親秦」上了雙保險。

2、韓國。

這時候的韓國,是真的動彈不得了。

作為距離秦最近,實力又最弱的諸侯,這時候的韓國,周邊稍微險要一點的地方全部被吞掉了,實力也耗得差不多了。

此時,韓國又是「水工誤秦」,派鄭國去秦國修水渠以耗一耗秦國國力,又是派韓非去秦國增強影響力,反正目的只有一個:多活一天是一天。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秦國滅韓,基本上沒有遭到什麼抵抗。

自保的力量都沒有了,哪裡還能幫別人?

3、魏國。

魏國的情況與韓國類似,此時,也被秦國三麵包圍了。

之所以說是三麵包圍,是因為:旁邊韓國還在。

而且,秦國的都城大梁,此時已經和秦國接壤了,也就直接成了「邊境城市」,秦國隨時就可以圍大梁!

所以,此時的魏國,不但不能救別人,而且,還曾經在秦的脅迫下,與秦結盟攻楚···

4、燕國。

燕國其實當時內政似乎沒有出大的問題,但他卻搞錯了對手···

長平之戰後,燕國有過兩次攻趙之舉,都遭到慘敗。

此後,燕國又遭過到趙國的反攻。

所以,燕國確實沒有閒着,只是···從結果看,他是給大秦幫忙了。

當然,值得一提的是:燕國是在滅國戰爭期間,唯一一個想到要搞合縱的諸侯。

在趙國滅亡後,燕國鞠武提出:「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構單於」。

只是,這是說夢話罷了:還三晉呢···韓國已經滅亡了,趙國殘余實力已經在代,魏國被包圍···

所以,最後搞出了一個荊軻刺秦,游戲結束。

5、楚國。

楚國還是有戰力的。

但是,此時的楚國,連續出現內亂。

前238年,曾任合縱「縱長」楚考烈王去世,楚幽王、楚哀王相繼即位。

這兩個王,都又被傳為是春申君「私生子」,不是楚考烈王的骨肉,因此,地位一直很不穩,無暇管外面的事情。

等到楚王負芻發動政變上位,已經是前228年了···

6、趙國。

趙國也有一定的實力,甚至兩破秦軍。

但是,你看他兩破秦軍就知道,這哥們一直在和秦軍干。

確實,即便秦國以韓為第一個吞並對象,但在發動統一戰爭前,趙國一直是秦軍最主要的打擊目標。

在秦滅趙之前的幾年,秦與趙國發生了四次激戰。

雖然趙軍在李牧的指揮下兩破秦軍,不落下風,但是,四次大戰,「趙亡卒數十萬,邯鄲僅存」,被打得僅能自保,實在無力再出來救誰了。

天時:自取滅亡的六國

六國最後時刻沒有搞合縱來掙扎,除了秦國具有戰略頭腦的兵力運用和謀略施展外,主要還是六國自己的問題!

我們都認為: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天下只剩下時間的問題了。

確實,只是時間的問題。

但是,這個時間要多久,還是很難說的。

前247年,長平之戰結束13年後,李斯就和秦王說:如果不能抓住時機滅六國,那麼,一旦「諸侯復強,相聚約從(合縱)」,那麼,即便有黃帝的才能,也不能一統天下了!

可見:即便在這個時候,六國仍有圖存的機會。

只是,戰國最後階段,六國不約而同的進入了昏庸之君配上奸佞之臣當國的時期。

這些諸侯不但沒有富國強兵的圖強之舉,甚至時常干出內訌,甚至自毀長城的事情來!

可以說,即便不處在這個歷史時期,換到其他時期,他們中的大部分,也都是亡國君臣呀!

秦王掃六合,不只是六世餘威,也不只是嬴政自己的雄才大略,難道不也是六國統治集團集體沉淪的「天時」嗎?


六國在最後階段沒有聯合起來求存,這是一個很荒唐的局面!

這其中,固然是秦國的統一路線設計得精妙得當。

秦國通過攻戰,在發起滅國戰爭前,已經從地緣上打斷了合縱的脊樑,形成了對合縱各國的分割包圍。

但是,我們知道,即便當時的秦國的優勢已經明顯,但是,以兵力、人口論,秦國要維系如此漫長的「分割線」是極為困難的。

如果六國群起而行,秦國是沒有實力維持住這些漫長而復雜的「分割線」的。

秦國通過外交,分化、瓦解了各國的關系,打擊了各國主張抗秦、合縱的勢力。

但是,天下大勢已經如此明朗,縱然有蘇秦、張儀的口舌之能,又如何能成功「騙過」諸侯呢?

無論六國之間有怎樣的歷史恩怨,有怎樣的彼此猜忌,他們內部又面臨怎樣的問題,到了這個時候,聯合起來,掙扎一下,本應是幾乎本能的動作!

然而,昏聵之君,奸佞之臣,在六國同時當道,所以才會出現如此荒唐的局面!

六國之亡,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