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龍:中醫傳承和創新的責任始終在肩

2024年4月23日 18点热度 0人点赞

株洲新聞網4月22日訊(記者 楊鈺)王開龍,1996年畢業於湖南省中醫藥學校(現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教研室主任、康復科主任,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養生保健》《微創醫學》編委。中華中醫藥學會針刀醫學臨床標准制定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健康服務適宜技術分會專家委員會特邀專家。2019年中國康復醫學會「全國優秀康復醫師」。

「中醫的功夫,再苦也要練」

回憶起學生時代,王開龍第一個想到的詞就是「吃苦」。

王開龍是株洲攸縣人,初中畢業前都在縣里上學。1992年,他在畢業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當時湖南省中醫藥學校(現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針灸推拿專業正在攸縣招生,且只有一個名額,家人和老師都認為這是一個「獲得鐵飯碗」的好機會。王開龍卻沒想那麼多,青春懵懂的他只覺得當醫生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可一入學,王開龍才發現,醫生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當的,尤其是中醫針灸推拿專業。

「針灸推拿不同於其他學科,除了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還需要練就過硬的內功和外功。」王開龍表示,「如果功沒練好,指力、勁道不足,無法收放自如,針灸推拿時不僅會令病人不適,也會影響治療效果。所以練功是我們這個專業的基本。」

那麼如何練好基本功?每天早晨六點起床,從高家坳跑到株洲火車站,再從火車站跑回學校,繼續練習傳統功法或者健身鍛煉。吃過早飯後,便按照滿滿當當的課程表,開始一天的「功」課和文化學習。除了放假,無一天例外。

「晚自習過後,還有不少同學找老師問問題。」王開龍說,因為班裡大部分學生來自湖南各個縣,大家都有一股「能吃苦」的狠勁。在這樣吃苦耐勞、趕超爭先的學習氛圍薰陶下,王開龍刻苦練功、勤思敏學,以不落人後的勁頭,一直保持着積極學習的習慣。同時,他還注意提升學歷,備戰自考。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四年的不懈努力,1996年,王開龍順利畢業,並通過面試進入廣州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157醫院(現南部戰區醫院)工作。

王開龍說:「那段日子雖辛苦,卻成就了現在的我。」不忘來路,方得始終。在湖南省中醫藥學校(現湖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的求學如一塊塊堅固的基石,鋪開了王開龍未來二十餘載的行醫之路。

「康復的應用,任重而道遠」

在廣州軍區中國人民解放軍157醫院(現南部戰區醫院)骨科工作的十幾年裡,王開龍主要從事針灸、推拿治療骨關節疼痛和各種急慢性疼痛性疾病。「我的病人大多是體感疼痛。」王開龍表示,通過自己的施針和推拿,消除了病人們的疼痛,這讓他很高興。

「沒想別的,就是希望我能讓他們不疼了。」也正是這種對患者的感同身受,激勵王開龍銳意進取、打磨技藝、刻苦鑽研,2007年,王開龍考上研究生,並於2010年調往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科工作。

康復科是傳統中醫與現代康復相結合的特色學科,相比細分明確的骨科,康復科治療的范圍更廣泛,也常常接診疑難病症。2023年5月1日上午8時,一名15歲男生小志(化名)被家人送到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急診科救治。送醫之前,他已持續出現長達14個小時的腹部臍周疼痛,嘔吐10次。經腹腔鏡下探查,小志被確診為回腸梗阻。隨後,普通外科為小志做了開腹回腸部分切除術和回腸側側吻合術。手術進行得很順利,術後的康復過程卻歷盡波折。

胃腸手術的患者,只有正常排氣後才能進食。術後短短一個月,小志卻因並發症又接受了四次手術治療,人都瘦成了皮包骨。可能採用的治療手段都用盡了,小志仍未有排氣反應,家屬一籌莫展。為探討出解決方案,醫院多次召集院內會診討論,最後一致認為需要康復科協助治療。

充分評估小志的病情後,時任康復科副主任的王開龍和主管治療師劉華靜經討論,為小志量身定製了一個專業、周密的康復治療方案。

方案以讓小志下床動起來為突破口。這對經過一個多月的病痛折磨、身上插滿各種管子、骨瘦如柴的小志來說,難度非常大。

為盡快幫助小志解決痛苦、加快康復,康復科團隊採用中醫傳統康復方法,配合現代康復技術,為小志做消炎處理,加快損傷部位的修復,恢復胃腸功能。

治療的第三天,奇跡出現了。「放屁了,我放屁了!」6月7日,經過2次治療的小志終於放了一個半月以來的第一個屁。那一刻,小志開心地喊了起來。這個屁,意味着他開始排氣了,可以開始經過嘴巴少量進食。

此後,小志以驚人的速度走向康復。康復治療的第四天,他的腹部傷口縫合線就可以拆除,傷口癒合良好,除了鼻空腸引流管還需要保留,小志身上的其他管子全部摘除。6月10日,小志出院了。

「早期康復介入,可以讓這個孩子少受很多苦。」回憶起小志的情形,王開龍感慨地表示,早期術後康復治療可以避免很多外科手術術後並發症的發生。如何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使「加速外科康復」不成為空談,這是王開龍交給自己的使命。

「傳承和創新,都必不可少」

醫者亦是師者。從2010年就擔任廣西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醫學教研室主任的王開龍,一直秉持着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而近幾年,在教授的過程中,他發現不少學生重針灸、輕推拿,甚至還會刻意偏科。

「他們認為針灸比推拿更輕松。」王開龍強調,「實際上,針灸和推拿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且二者都是我國中醫藥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都需要不斷傳承下去。」

在為傳承立足講台的同時,王開龍也沒停止創新和科研的腳步。多年來,他先後在武漢大學南京醫科大學清華大學研修學習,赴美國杜肯大學、督尤維爾大學訪學交流;以《黃帝內經》「樞筋」理論為依據,深入研究其「小針調神,大針調形」的理論,傳承並創新術式針刺技術;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各級科研課題30餘項。發表論文118篇,其中SCI4篇,中文核心4篇,科技核心4篇。出版著作及參編教材15部。專利5項。團體標准2項。

眾多的頭銜和成績讓王開龍看起來很「高大上」,可他的想法仍像考上中專時那樣「接地氣」:「不管有沒有事,我都會在醫院,已經是習慣了。」

不同的是,現在的王開龍,心裡裝的是治病救人。

一審:楊鈺

二審:李苗

三審: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