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劑只需「代茶溫服」就能消痰養氣的小方子

2024年4月27日 13点热度 0人点赞

文源:羅大倫頻道

現在嗓子不舒服,說話帶着痰鳴音,偶爾咳嗽,喉中有痰咔不淨似乎已經成了感冒之後的標配過程。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痰壅氣滯,無力排痰」的這個問題。

治痰

感冒,在中醫來說是「外邪」侵襲,在現代醫學來說是「細菌、病毒微生物」作亂,而「痰」在中醫里是屬於「正邪交爭後的病理產物」,在現代醫學看來更像是「包裹着異物、微生物、各種炎症細胞等成分」的黏液。

我們身體里共生着許許多多的微生物,腸道微生物、皮膚微生物、口腔微生物和生殖器官微生物等,這些微生物可以幫助我們維持身體健康,也有着防禦外界病原體入侵的能力。

然而,隨着「抵禦新冠」戰役的全面打響,各種針對「微生物的藥物」全面投入使用,身體自有的生態體系早已潰不成軍,自保能力下降,反之,「孤立無援的身體」本已虛弱疲憊,而外界又是強敵環伺,昨天的「雨水濕氣」還沒清理干淨,今天又被「花粉黃沙」偷襲,……

映射到現實狀態中,那就是「今天牙腫還沒消」「明天喉嚨又開始冒火」「一把抗生素下肚,可能症狀得到了短暫的緩解」,而與之相伴的很可能是「脾胃的損傷,運化能力的下降,以及正氣不足所致的下一波外感病證接踵而至」。

「痰」也正是在這一波接一波的病症中慢慢積累下來。

其實,「痰」就像「窗戶上積累的灰」,天氣好的時候清風就能吹散,天氣差的時候自己動手擦一擦也能幹淨。以前那些年我們也感冒,但卻不像現在這樣遷延。而今「天氣雨時多,晴時少」「我們自己又虛弱無力」「就連擦拭的抹布似乎都已不再干淨」,也就出現了大家描述的這種「氣息不足,痰壅氣滯,咳痰無力」的狀態。

針對這種情況,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個可以「日常代茶飲用,輔助調理」的小方子,相信它能讓痰飲產生的少一點,運化的快一點,讓我們可以少受些痰壅氣滯之苦。

三子養親湯

「養親湯」目標群體就是「老年之人」,此方適合於中氣不足,運化失常,水谷不得運化而生之痰,相當於感冒後的慢性咳嗽咳痰或慢性支氣管炎等問題。

此類人群特徵較易分辨:舌體偏胖,舌苔白,自覺口中有粘膩感,愛清嗓,偶爾小咳,痰多色白,有時會兼見胸膈滿悶,或胃脹痞滿,吃的少不消化,常便秘等。

紫蘇子(主氣喘咳嗽)白芥子(主痰)蘿卜子(主食痞兼痰)上三味各洗淨,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余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隨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太過。若大便素實者,臨服加熟蜜少許,若冬寒,加生薑三片。

——《韓氏醫通

三子養親湯出自明代《韓氏醫通》,是為老年人氣實痰盛或誤食寒涼之物,寒痰挾食,以致「喘、咳、氣逆」而設之方,故以「養親」為名。

既然咳嗽,痰喘,當然得「化痰排濁」,而區別在於化痰的思路。

常規來說,寒痰不化時,我們就會從「半夏」入手,比如健脾化痰的二陳湯、溫膽湯,理氣化痰的半夏厚朴湯,治痰濕上犯的半夏白術天麻湯,而痰從熱化之後,可供選擇的方法就更多了,諸如川貝瓜蔞、竹茹、竹瀝、桑白皮、枇杷葉等等,足可以打出一套組合拳。

但是,「排痰」就像「大山裡面搬石頭」,是消耗力氣的工作,這些「化痰」的藥物或辛溫或苦寒,正是「耗氣」之品,對體質壯實之人來說,一句「中病即止,無需久服」就足夠了,但對於年老體弱,本就中氣不足之人,則需要再謹慎一些。

掂量再三,韓懋想到了解決辦法。

1、「化痰之中還需融入消食、降氣」之法

朱丹溪有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隨氣而順矣。」痰液雍滯難消,一方面是脾胃運化能力下降,積濕成痰;另一面則是氣虛氣滯,無力排痰,而解決這兩個問題只需一味「萊菔子」。

《醫林篆要》:「生用,吐風痰,寬胸隔,托瘡疹;熟用,下氣消痰,功堅積,療後重。」

萊菔子是蘿卜的種子,此物性平,味甘,具有辛味,尤善行氣消脹,可助脾胃消食化積。植物的種子多具有沉降之性,諸如杏仁、葶藶子都是如此,萊菔子可降氣化痰,止咳平喘,比如食積咳嗽或偶爾暴飲暴食,胃部飽脹滿悶不舒服,就可以單取「炒萊菔子研末」代茶飲,這就是一個消食,消油膩的好辦法。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老人的寒痰也不是一日能夠形成的,所以,消食消痰之外,當需配伍一味「具有走竄之力,能夠搜索頑痰」之品,它就是白芥子。

白芥子就是「芥末」的種子,而今我們常見它作冬病夏治「三伏貼」里的溫肺化痰劑,其實,此藥入湯劑也是一味「開胃氣,搜皮里膜外之痰」的能手。

最後就是紫蘇子,蘇葉宣發,善解表散寒,蘇子沉降,善疏導氣機,《藥品化義》更言其「專主郁痰」,咳逆則氣升,喘急則肺脹,紫蘇子主打下氣定喘。

三藥相合,消積益氣,溫通肺氣,沉降理氣,恢復氣機運行的同時又解決了痰壅氣滯的問題,這也就是「消痰不耗氣」的解決之法吧。

2、服用方法簡便靈活

三子養親湯的用法也值得多說兩句,此方可代茶飲,也可以直接煎湯溫服,因方子含有「白芥子」,久煎會損失藥性,所以水開後,輕煎5~6分鍾即可。若選擇日常代茶飲時,則需將三子「微炒」,或直接在藥店購買炒萊菔子,炒白芥子,炒紫蘇子,但考慮部分地區,可能很難直接買到,所以建議自己回家炒一下。

用法說明:

●煎湯飲: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三藥輕煎,約水開後5~6分鍾即可,一劑藥物煎取一碗水,一次溫飲。

●代茶飲: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依上三藥比例,微炒,研碎,放入無紡布袋中,代茶飲,不隔夜。

炮製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逢子必炒」,針對的就是這種此類有硬殼的種子入藥時所言。《醫宗粹言》:「決明子、蘿卜子、芥子、蘇子……凡藥中用子者,俱要炒過研碎入煎,方得味出,若不碎,如米之在谷,雖煮之終日,米豈能出哉。」

而這一理論在現代醫學中也得到了驗證,叫作「殺酶保苷」,如生萊菔子研末溫水調服,種子中「酶類物」可促使硫代葡萄糖苷酶解產生異硫氰酸酯,從而產生對胃的刺激或致嘔之效,其實,這是「萊菔子生用,除風痰」的具體體現,而炒後的萊菔子「酶類物質」會被消除,也就沒有「嘔吐」之弊了。

白芥子的藥用成分主要是「白芥子苷」,本身無刺激性,但經「芥子酶」可以生成「芥子油」,具有辛辣味和刺激性,白芥子炒制主要是破壞芥子酶,而不影響「白芥子苷」,從而起到「殺酶保苷」之效。

最後此方藥性偏溫,適用於寒痰氣滯之證。若肺經有熱、陰虛火旺所致的咳嗽、咳黃痰或感冒初起咳嗽時,就不適合選擇此方了。